分享

6岁前孩子的心理成长,就这两个核心词!你知道吗?

 闲人品悟 2016-07-07
心理学研究的就是一个“我”字。

孩子那个小小的“我”,从形成到发展,都需要父母的恰当应对。缺乏无条件的爱和接纳,或者对孩子的限制过多、过于严厉等。都可能打压、抑制孩子自我的健康发展,进而影响孩子核心人格的建构。

说起来复杂,但其实,父母做好下面两件事就足够了。有大量父母,恰是搞砸了这两件事,而亲手毁掉了孩子的一生。


父母无条件的爱和接纳
是孩子最需要的成长养分

第一件事
让孩子觉得:我是可爱的(0-2岁)

对孩子而言,最重要的事是:我是被爱着的。

当孩子感受到这种爱并内化后,会产生一个信念,我是可爱的,值得爱的。这将是未来自尊、自信等其他品质的发展基础。

对孩子最有摧毁性的信念则是:我不可爱,不值得爱。这将会导致孩子的自卑和不自信。有这些感受的孩子肯定不会是个快乐的孩子。



父母具体如何做呢?

那就是,陪伴在孩子身边,在场,并且无条件接纳孩子。

“无条件接纳”是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孩子所处的发展阶段接纳孩子当下的状态,但并不代表无原则纵容。

“无条件接纳”是“接纳孩子的情绪”,允许孩子有情绪,允许孩子表达情绪,但并不代表要无条件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

“无条件接纳”是“接纳孩子有个体差异”,接纳孩子独特的个性特点,并不代表要不切实际地无原则夸奖。

这些你做到了吗?

只要妈妈做到了无条件的爱和接纳孩子,孩子就会在妈妈的眼睛里看见自己(我是可爱的,值得爱的)。



推荐游戏:抚触和镜子游戏

通过抚触,对小宝宝的身体感知觉给予充分的刺激,可以促进他更加了解“我”的身体和周围环境的不同,激发孩子更多的感知“我”的存在。

一旦孩子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他们就会考虑自己是谁,这正是自我概念的基础。

常带孩子在镜子前动一动或者做游戏,会促进孩子对于自我的认知和感受。一旦孩子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他们就会考虑自己是谁,这正是自我概念的基础。



让孩子去主宰他自己的小世界

第二个事
让孩子体会到:我是有用的(2-6岁)

对这个阶段孩子最重要的事是:我有力量,我有用,我可以,我能行,我很好。这些是孩子将来建立自我价值感的基础。

此时,对孩子最有摧毁性的信念则是:我没用,我不行。同样,孩子会觉得自己是可有可无的、没有价值的。


父母具体如何做呢?

那就是,给孩子独立自主的机会,让孩子获得掌控感,让孩子体会到小小的他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影响力。

这种“影响”不一定要多大。不需要孩子成为专家或者优等生,再或者去获得某个标签或名头。相反,它是我们专心做某事,或者努力克服困难时候获得的一种感觉。

比如小孩子捏泥巴,在挤捏泥巴的动作过程当中,手指间产生了愉悦感,也看到了自己对泥巴的塑造带来的变化,于是就产生了掌控感。

也就说,掌控感是创造、操纵过程的愉悦感。正是在这样的愉悦中个,孩子产生了:我能行,我有用的感受和信念。

所以,平日里,一方面父母需要适度放手,给孩子更多选择、决定权。另一方面,不要泛泛夸:你真棒。孩子完全不知道自己棒在哪里。要夸过程。

夸孩子的行为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孩子的力量塑造了什么成果,等等。



被尊重的孩子才会好好地发展自我

特别提示:允许孩子自私、接纳孩子的脾气有助于孩子建立更完整的“我”。

1
维护孩子的物权

宝宝有了“我”这个概念后,就会发现再从他手里拿走什么东西的话,可不是那么容易。这是孩子的需要,通过“占有”探索自己在这个世界的位置,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界限。

所以,父母需尊重孩子“独占”,由孩子决定要不要分享。

2
呵护孩子说不的能力

2~5岁阶段的孩子经常会说不,这是他自我意识的萌芽。他相信自己什么都能做,所以他什么都想亲自尝试。当事实和自己的想法出现差距时,孩子的内心会出现矛盾。

父母要知道如何技巧的引导这些行为,既不会破坏孩子自我的建立,又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规则。

比如,在接纳孩子各种负面情绪的同时、共情他的感受,并温和坚定的执行规则就好。

文章转自积木育儿(ID:jingguanyuer),转载已授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