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多元化问题

 xindiandengshw 2016-07-08

    朋友们在一起谈论多元化问题,我也谈了一些认识。

    最成功的收购和兼并,是那些涉及到相同的行业或至少有某些共通之处的案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协同作用”。所谓的协同作用是把相关的业务组合成一个整体并使整体比部分运作得更好。有的公司通过收购进行多元化经营取得成功,而有的公司则遭遇失败,实际上都与此有关。沃伦·巴菲特的公司伯克希尔·哈萨维就是以收购为主营业务最成功的公司,他的公司可以被称为协同作用的范例,只是这样的公司少之又少。大多数莫名其妙的多元化最后往往以失败告终。

    因此,一直以来对一心一意多元化的公司总存疑虑。它们要么出价太高,要么收购的业务完全超出了我们的理解范围。如果其仅仅出价太高那也罢了,但如果其业务完全超出我们理解范围,那么确实无法忍受。比如高速公路公司要去经营期货,食品公司要去经营房地产,铝业公司要去收购铁矿石。这种多元化多半让人疑窦丛生,因为其结果往往导致“多元恶化”。

    不过,后来又知道并非所有的多元化都将导致多元恶化,有些多元化反而可能让公司“多元优化”。   

    彼得·林奇曾在《学以致富》中提供了一些看似没有联系但实际上却息息相关的“协同作用”的案例,让人拍手叫绝,值得深入思考。

    乔治亚太平洋公司原本是伐木业巨头,后来它通过收购一家纸浆木业公司和一家纸浆纸业公司来扩张生意。这是一个典型的“协同作用”案例,原因是这三家公司都同样经营木业,都将受益于“同住在一个屋檐下”。

    好时巧克力公司,在20世纪60年代收购了一家糖果公司。这相当于是一个著名的花生酱瓶子和一块著名的巧克力之间的战略联盟。这是一个最具代表性的“协同作用”的收购案例,因为此后双方将“永远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著名的百事可乐公司曾经收购了包括肯德基、塔可钟和必胜客。于是快餐公司和软饮料公司之间的协同效应显而易见,因为百事可乐公司收购的快餐店在销售各类快餐时卖出了相当多的百事可乐。

    菲利普·莫里斯的收购可能让我们一时难以理解,但是我们意识到它收购的香烟、奶酪、面包圈以及面纸公司全部都是消费者非常熟悉的消费品品牌时,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最有趣的是亨氏公司,它同时并购了一家鲔鱼制品、一家薯制品以及一家名叫慧丽轻体的公司,于是亨氏公司一边卖食品杂货,一边卖减肥食品。由于亨氏公司很了解如何通过品牌效应推动产品行销,最终让慧丽轻体成为一颗摇钱树。

    还有一家名叫莎莉的公司,原来以生产厨房用具而闻名。后来它也收购了一些公司,于是公司一边卖蛋糕,一边卖打扫蛋糕屑的吸尘器,可谓将协同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这些都是能够产生“协同作用”的优秀案例。不过在实践中,因为水平缘故,往往看不懂类似能够产生协同作用的收购而作罢。因此我更倾向于那些明确的收购或多元化:也就是涉及到相同的行业或至少有某些共通之处的案例,比如招商银行收购永隆银行,青岛啤酒、爱尔眼科或通策医疗收购相同的业务,伟星股份同时经营钮扣和拉链等等,这样的收购或多元化不仅容易“多元优化”,而且相对容易理解。至于一些无法理解的收购或多元化,比如上面提到的高速公路公司经营期货,食品公司经营房地产,铝业公司收购铁矿石开采,只好避而远之。

 

    相关链接:招商银行:并购永隆,增厚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