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二十 广东省

 闲之寻味 2016-07-08

《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二十

广东省

何宗海

广东省是中国南部沿海省份之一。宋代置广南东路,广东即广南东路的简称。地处粤江流域东部,别称粤。春秋时为北粤地。秦统一后,设桂林、象、南海3郡。汉武帝元鼎6年(前111年),平定南越后,置南海、苍梧、郁林、和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9郡。晋代为广、荆、湘、交等州。三国时属吴国;景帝永安7年(264年),析南海、苍梧、郁林、高梁4郡另置广州,州治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广州由此得名;时今广东省境除广州辖下的4郡外,还包括荆州始兴郡和海南岛。西晋时,境内腹地属广州,粤北属荆州,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属交州。东晋时由于北方战乱,士族流民大量涌入,有多郡县侨置;以广州为例,刘宋时广州辖区增至18郡,其中绥宁、熙安两县由番禺、增城析出。隋朝初年,设广州、循州(在今广东省惠州市)两个总管府,统领诸州,境内分属10郡、74县。唐初岭南45州分属广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5个都督府;高宗永徽6年(655年)以后,5府皆隶属广州,长官称为5府(管)经略使,由广州刺史兼任;肃宗至德6年(756年),升5府经略使为岭南节度使;懿宗咸通3年(862年),岭南道划分为东、西2道,东道治广州。五代时期,南汉升广州为兴王府,增置1府4州,后期,全境共辖60州、214县。宋太宗至道3年(997年),广南路分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东路治所在广州,西路治所在桂州(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广东大部分属广南东路。元代属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境内分为广东道和海北海南道。广东道道治广州,海北海南道道治雷州(在今广东省雷州市)。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置广东等处行中书省,9年(1376年),改广东承宣布政使司,治所在广州;将海北海南道改隶广东,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均归广东统辖。清初承明制,将明时的布政使司改称为广东省;设总督管辖广东、广西两省,称两广总督,初驻高要(在今广东省肇庆市),高宗乾隆11年(1746年)移治广州。[1]

晚清的广东省,所辖区域东界福建省,西及西北连广西省,南濒南海,西南邻安南(今越南,时为法国侵占),北与江西、湖南2省接壤。辖区包括今广东省大部以及海南省全部,与今广东省辖区多有变化,原属广东省的廉州府(包括下辖2县及今北海市)、琼州府(包括下辖7县1散州)、钦州直隶州(包括防城县)、崖州直隶州(包括下辖4县)今已分属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海南省,原属广西省的怀集县 ,今属广东省。省会番禺、南海(今广东省广州市)。全省辖广州、惠州、潮州、韶州、肇庆、高州、雷州、廉州、琼州共9府;嘉应、南雄、连、罗定、钦、崖共6直隶州;连山、阳江、赤溪共3直隶厅;连平、德庆、化、儋共4散州;佛冈1散厅;共辖79县。

广州府

地处广东省中部及南部。周代属百越地。春秋战国时称南粤。先秦时期传说有楚亭(或作楚庭)和南武城。楚亭是番禺属楚时兴建的城。秦始皇33年(前214年),统一岭南后建南海郡,郡治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下辖番禺、博罗、龙川、四会、揭阳等县。秦立南海郡由始皇32年到二世3年(前207年),历8年,不在秦36郡内。秦末,中原动乱,封建割据代替了统一,划地为王代替了中央集权。(前204年),南海郡尉赵佗乘中原楚汉相争之机,派兵兼并了桂林郡和象郡,在岭南地区建立了南越国,定都番禺,自称南越武王,历时93年。汉初,沿秦郡县之制,加设刺史部为监察区,全国分13部,南方9郡即置刺史,称交刺史部,治羸(今越南河内);武帝元鼎4年(前113年),南越国丞相吕嘉叛乱,立赵建德为南越王, 6年(前111)冬平定南越国,把岭南3郡析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九真、日南、珠崖、儋耳共9郡,元封5年(前106),迁治广信(今封开),南越都复改南海郡,治番禺县,领番禺、中宿、博罗、龙川、四会、揭阳6县,番禺县隶交99年。东汉时属交州,州治广信(在今广东省封开县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一带);献帝建安22年(217年),迁交州州治于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三国吴大帝黄武5年(226年),析交州为交州和广州2州,广州由此得名。西晋末永嘉之乱,北人南迁,东晋政权南渡。广州成为侨置安置地区之一。如成帝咸和6年(331年),析番禺、博罗建东官郡(辖宝安、海丰、兴宁3县);东晋南海郡,领县增加怀化、欣乐、酉平和高要,并由番禺县析置怀化县等。南朝梁武帝普通4年(522年),分广州置成州、南定州、合州、建州。隋代改州、郡、县3级行政区划为州(郡)、县2级;文帝开皇9年(589年)设总管府,原治曲江县,后移治南海县,仁寿元年(601年)改番州;炀帝大业3年(607年),改为南海郡,领南海、曲江、始兴、翁源、增城、宝安、乐昌、四会、化蒙、清远、含、政宾、怀集、新会、义宁15县。唐高祖武德4年(621年),废南海郡,复置广州,又在边境要地设总管府(都督府),5年(622年),广州设总管府,7年(624年),改大都督府;太宗贞观元年(627年),2广置岭南道,广州改中都督府;武后长安3年(703年),由南海县分出番禺。宋代属广南东路,为路治,领南海、番禺、清远、增城、怀集、东莞、新会、信安8县。元代属江西行省广东道,广州为路治所;世祖至元16年(1279年),设广东道宣慰司。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改路为府。清承明制置广州府,广州城由南海、番禺2县共治。[2]

省会所在地。府治番禺、南海(在今广东省广州市)。辖区东界惠州府,西连肇庆、高州2府,南濒南海并毗赤溪直隶厅及香港(时被英国占领,辖区仅限香港本岛及九龙半岛南端,此外附近岛屿均属本府)和澳门(时被葡萄牙占领),北邻韶州府,西北与广西省怀集县接壤。下辖:番禺(县治在今广州市区东部)、南海(县治在今广州市区西部)、顺德(县治在今广东省广州市顺德区)、东莞(县治在今广东省东莞市区)、从化(今广东省从化市)、龙门(今广东省龙门县)、新宁(今广东省台山市)、增城(今广东省增城市)、香山(县治在今广东省中山市区)、新会(县治在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三水(县治在今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清远(县治在今广东省清远市区)、新安(县治在今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花(县治在今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共14县。

惠州府

地处广东省中部偏东部。秦代为南海郡傅罗县。东晋属南海郡博罗、酉平、欣乐3县。隋代改为郡、县两级制 广东同设广州、循州两个总管府;炀帝大业年间(605-617年),改为南海郡、龙川郡。唐高祖武德5年(622年),曾改循州总管府,管循、潮2州;太宗贞观2年(628年)废府;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海丰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改为循州,州治在惠州府城。五代十国时期,南汉王朝改循州为浈州。宋代地方政区分路、州(府、军)、县3级;天禧5年(1021年),因避太子赵祯讳,改浈州为惠州。元代置惠州路,辖归善(路治)、博罗、河源、海丰4县,路治仍在惠州府城。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置惠州府,由元代之惠州路、循州合并而立。辖1州10县。清代仍置惠州府;世宗雍正9年(1731年),析海丰县分置陆丰县,11年(1733年),划长乐、兴宁2县归嘉应直隶州。[3]

府治归善(在今广东省惠州市区)。辖区东界潮州府及嘉应直隶州,西连广州、韶州2府,南濒南海,北与江西省赣州府接壤。下辖:归善(县治在今广东省惠州市区)、博罗(今广东省博罗县)、长宁(今广东省新丰县)、永安(今广东省紫金县)、海丰(今广东省海丰县)、陆丰(今广东省陆丰市)、龙川(县治在今广东省龙川县佗城镇)、河源(县治在今广东省河源市区)、和平(今广东省和平县)共9县;连平(州治在今广东省连平县)1散州;佛冈(厅治在今广东省佛冈县)1散厅。

潮州府

地处广东省东部。秦始皇33年(前214年)属南海郡。西汉初,南越国(前203年—前111年)在秦揭阳戍境内分置揭阳县、海阳县;武帝元鼎6年(前111年),属南海郡揭阳、海阳2县地。东晋成帝咸和年间(325-342年)南海郡东部分立东官郡,辖揭阳县、宝安县等;义熙九年(413年),分东官置义安郡。南朝齐永明元年(483年),析义招县置程乡县;梁时设置东扬州,後更名为瀛州。隋文帝开皇10年(590年),废义安郡,设义安县。翌年,改郡为州制,并以“潮水往复”之故,命为潮州名 ;炀帝大业3年(607年),罢州复郡。唐高祖武德4年(621年),复称潮州;武后垂拱2年(686年),析潮、泉2州各一部分置漳州;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称潮阳郡;肃宗乾元年(758年),再复潮州。宋徽宗宣和3年(1121年),析海阳县永宁、延德、崇义3乡置揭阳县,属潮州。绍兴3年(年)撒销,10年(1140年),再置揭阳县,县治迁至玉窖村(今揭阳榕城)。元代置潮州路。明太祖洪武2年(1369年),改路置府,称潮州府,始分海阳县置饶平县、大埔县、澄海县。清承明制。[4]

府治海阳(在今广东省潮州市区)。辖区东及北界福建省漳州、汀州2府,西连惠州府及嘉应直隶州,南濒南海。下辖:海阳(县治在今广东省潮州市区)、丰顺(今广东省丰顺县)、潮阳(县治在今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揭阳(县治在今广东省揭阳市区)、饶平(县治在今广东省饶平县三饶镇)、惠来(今广东省惠来县)、大埔(今广东省大埔县)、澄海(县治在今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普宁(今广东省普宁市)共9县。

韶州府

地处广东省北部。因州北有韶石而得名。春秋属荆州、扬州。战国为楚国南疆。秦属南海郡地。汉初为南越北境;武帝元鼎6年(前111年),设曲江县。三国吴乌程侯甘露元年(265年),置始兴郡,治所曲江(在今广东省韶关市区)。南朝后梁置东衡州。隋文帝开皇9年(589年),改东衡州为韶州,取州北名胜韶石山之韶字为州名。元改韶州路。明清两朝置韶州府,在境内设关收税故俗称韶关。[5]

府治曲江(在今广东省韶关市区)。辖区东界南雄直隶州及江西省龙南县,西邻连州直隶州,南连广州府,东南毗惠州府,北与湖南省郴州直隶州及江西省南安府接壤。下辖:曲江(县治在今广东省韶关市区)、乐昌(今广东省乐昌市)、仁化(今广东省仁化县)、乳源(今广东省瑶族自治县)、翁源(今广东省翁源县)、英德(今广东省英德市)共6县。

肇庆府

地处广东省中部及西北。古称端州。秦前属百越地。秦始皇33年(前214年),秦平定百越,属桂林、南海2郡地;置四会县,隶南海郡。西汉武帝元鼎6年(前111年) ,属交州。三国吴大帝黄武5年(226年),大部分属广州,少部分属交州,北部(今广东省怀集县一带)属荆州临贺郡。西晋武帝太康3年(282年),隶南海郡,属广州。南北朝时期(420~479年),分属广州、湘州;梁武帝天监6年(507年),升高要县为高要郡,并置广州都督府于高要郡。隋文帝开皇9年(589年),省高要郡为县,置端州;炀帝大业3年(607年),改端州为信安郡。北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年),分隶于兴庆军和广州、封州、新州、康州4州,统属广南东路,重和元年(1118年),徽宗赐兴庆军为肇庆府。元世祖至元15年(1278年),怀集县改属湖广等处行中书省贺州,17年(1280年),改肇庆府为肇庆路,置总管府,隶广西道,29年(1292年)改隶广东道;顺帝至正23年(1363年),属广西行中书省之贺州。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复称肇庆府,隶广东布政使司;宪宗成化11年(1475年),析高要地置高明县;14年(1478年),置恩平县;世宗嘉靖5年(1526年),析高要东境部分置三水县,38年(1559年),析四会地置广宁县,43年(1564年),两广总督府从广西梧州移治肇庆,直到清高宗乾隆11年(1746年)迁往广州,历时182年;神宗万历5年(1577年),升泷水县为罗定州,直隶广东布政使司。时怀集县属广西省梧州府。清初沿明制,是广肇罗道治所,隶广东省;世祖顺治6年(1649年),置开平县;世宗雍正9年(1801年),置鹤山县;穆宗同治9年(1870年),阳江县升直隶厅。[6]

府治高要(在今广东省肇庆市区)。辖区东界广州府,西连罗定直隶州及广西省梧州府,南邻高州府,北与广西省平乐、梧州2府接壤。下辖:高要(县治在今广东省肇庆市区)、四会(今广东省四会市)、新兴(今广东省新兴县)、阳春(今广东省阳春市)、高明(今广东省肇庆市高明区)、广宁(今广东省广宁县)、开平(今广东省开平市)、恩平(今广东省恩平市)、鹤山(县治在今广东省鹤山市鹤城镇)、封川(今广东省封开县)、开建(县治在今广东省封开县南丰镇)共11县;德庆(州治在今广东省德庆县)1散州。

高州府

地处广东省西南部。先秦时归属于西瓯、骆越部族。秦代中北部属桂林郡,南部属象郡。西汉武帝元鼎6年(前111年),南部属合浦郡高凉县,北部属苍梧郡端溪县。东汉献帝建安25年(220年),吴析合浦郡高凉县分置高凉、高兴2郡。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高兴郡并入高凉郡。东晋穆帝永和7年(351),苍梧郡增设晋康等郡。南朝梁武帝中大通2年(528年),在平俚洞置高州,州治在今阳西县,4年(530年),置电白郡,郡治在今高州长坡旧城,属高州;升罗州县为罗州,今高州市西部、西南部属罗州高兴郡,北部属泷州梁德郡,中部、东部属电白郡,南部属南巴郡;陈武帝永定2年(558年),置务德郡。隋文帝开皇9年(589),废务德郡置良德县,隶泷州,废电白、海昌2郡,置电白县,废连江、南巴2郡置连江、南巴2县,隶高州。废高兴、石龙2郡置石龙、吴川2县,18年(598年),增设茂名县,均隶罗州;炀帝大业3年(607年),废高州、罗州,复置高凉郡,治所在高凉县(今广东省阳江市西)。唐高祖武德4年(621年),置南宕州,治所博白(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太宗贞观初移玉林(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8年(635年),南宕州改称潘州,州治迁至茂名县城(今高州城区),潘州辖茂名、潘水、南巴3县,17年(643年),废潘州,茂名县归高州;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高州为高凉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废高凉郡,复称高州郡。五代后梁太祖开平元年(907年),茂名县更名为越裳县;末帝龙德3年(923年),复茂名县,属南汉。宋太祖开宝5年(972年),并潘州入高州,南巴、潘水2县并入茂名县,省良德、保宁2县并入电白县,均属高州;神宗熙宁4年(1071年),并窦州入高州,属广南西路。元世祖至元17年(1280年),改高州为高州路安抚司,属湖广行省海北海南道。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改高州路为高州府,7年(1375年)降府为州,茂名撤县并入高州,9年(1377年)复府,14年(1382年)复茂名县;宪宗成化3年(1467年),高州府治由电白县迁茂名县,属广东行省。清承明制。[7]

府治茂名(在今广东省茂名市区)。辖区东界广州、肇庆2府,西连雷州、廉州2府,南滨南海(麻科半岛南端,今湛江市坡头区乾塘镇一带时被法国人占领),北邻广西省梧州府及郁林直隶州,东北与罗定直隶州接壤。下辖:茂名(县治在今广东省茂名市区)、电白(今广东省电白县)、信宜(今广东省信宜市)、吴川(县治在今广东省吴川市吴阳镇)、石城(今广东省廉江市)共5县;化州(州治在今广东省化州市)1散州。

雷州府

地处广东省西南部雷州半岛上。汉武帝元鼎6年(前111)置徐闻县。隋文帝开皇9年(589年),改置海康县,意为海疆安宁,属合州。唐太宗贞观8年(634年),改为雷州;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雷州为海康郡,领海康、遂溪、徐闻3县,属岭南节度使;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置雷州。五代后梁太祖开平4年(910年),复改雷州为海康郡,郡治海康县。南汉乾亨元年(917年),改海康郡为古合州。宋太祖开宝4年(971年),改雷州为雷州军,属广南西路,翌年(972年),改雷州军为雷州。元世祖至元18年(1281年),改雷州军为雷州路。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改雷州路为雷州府。清承明制。[8]

府治海康(在今广东省雷州市)。辖区东濒南海,西滨北部湾,南隔琼州海峡与琼州府相望,北与高州府接壤。下辖:海康(县治在今广东省雷州市)、徐闻(今广东省徐闻县)、遂溪(今广东省遂溪县)共3县。

廉州府

地处广东省西南部沿海。秦始皇33年(前214年),属象郡辖地。汉初,属南越国辖地;武帝元鼎6年(前111年),平南越,划出南海、郡交界地方置合浦郡,郡治徐闻(今广东省海康县域),设合浦县。东汉献帝建安15年(210年),属孙吴地。三国吴黄武5年(226年),分合浦以北归广州管辖,7年(228年),合浦郡改称官郡,同年划出合浦县南境设官县,与合浦同属珠官郡。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18年),撤珠崖郡并入合浦郡,属交州,郡址在合浦县城(今浦北县旧州)。南朝宋文帝元嘉9年至孝武帝大明8年(432-464)年,划出合浦县东北部置临漳郡,属广州。 隋文帝开皇9年(589年),废合浦郡并入越州;炀帝大业元年(605年),越州改称禄州,3年(607年),禄州与合州(今雷州半岛)合并,称合州,属扬州。唐高祖武德5年(622年),合浦郡改称越州;太宗贞观8年(634年),越州改称廉州,12年(638年),撤销安昌、珠当2县并归合浦县;玄宗天宝元年(724年),廉州改称合浦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称廉州,治合浦县城。五代南汉乾亨元年(971年),置常乐州;大宝5年(962年),在海门镇(今廉州镇)设置媚川部,专管采珠。北宋太祖开宝4年(971年),撤销媚川都;太宗太平兴国8年(983年),撤销廉州,改设太平军,驻地海门镇;真宗咸平元年(998年),撤销太平军,复设廉州。 元世祖至元14年(1277年),廉州合浦郡改为廉州路安抚司,17年(1280年),改为廉州总管府,28年(1291年),廉州路辖合浦、石康2县,治合浦县城。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改廉州路为廉州府,属广东布政司,7年(1374年),廉州府降为州,14年(1381年),复升为府。清世祖顺治元年(1644年),廉州府辖钦州和合浦、灵山2县,驻地合浦城,隶属广东行省;德宗光绪14年(1888年),钦州升为直隶州,32(1906年),廉州府隶属廉钦道。[9]

府治合浦(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辖区东界高州府及广西省郁林直隶州,西连钦州直隶州,南滨北部湾,北与广西省南宁府接壤。下辖:合浦(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灵山(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山县)共2县。

琼州府

地处广东省海南岛西北部。西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置珠崖、儋耳2郡,属珠崖郡玳瑁县;昭帝始元5年(前82年),罢儋耳郡入珠崖郡;元帝初元3年(前46年),罢珠崖郡,在雷州半岛先后置朱卢、珠崖2县。东汉光武帝建武19年(43年),置珠崖县,隶合浦。三国吴大帝赤乌5年(242年),置朱卢、珠官2县。晋武帝太康6年(285年),属合浦郡。南朝梁武帝大同年间(535~546年),属崖州。隋炀帝大业6年(610年),置临振、儋耳和珠崖3郡。唐高祖武德5年(622年),置崖、儋、振3州;太宗贞观元年(627年),改颜城县为舍城县,析舍城县置琼山、平昌2县,5年(631年),置琼、崖2州。五代十国期间,海南属南汉,全岛划为五州(琼、崖、儋、万、振)13县。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属广西行省,七年(1374),设海口千户所。清初沿明制;圣祖康熙23年(1684年)至世宗雍正7年(1729年),设水师营,24年(1685年),全岛沿海设10处海关,海口为总口;德宗光绪31年(1905年),改雷琼道为琼崖道。[10]

府治琼山(在今海南省海口市)。辖区东滨南海,西北濒北部湾,南及西南与崖州直隶州相邻,北隔琼州海峡与雷州府相望。下辖:琼山(县治在今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澄迈(县治在今海南省澄迈县老城镇)、定安(今海南省定安县)、文昌(县治在今海南省文昌市文城镇)、会同(县治在今海南省琼海市区)、乐会(县治在今海南省琼海市龙江镇附近)、临高(今海南省临高县)共7县;儋(州治在今海南省儋州市新州镇)1散州。

嘉应直隶州

地处广东省东北部。秦代属南海郡揭阳地域,秦末赵佗据郡称王,属南越。汉武帝元鼎6年即(前111年),分属龙川、揭阳两县。晋武帝太康3年(282年),置南康郡,属南康;成帝咸和6年(331年),分南海为东官郡,依揭阳属东官。南朝齐时(479—502年),设义安郡,分海阳县,始置程乡县;梁、陈时废程乡被。隋炀帝大业3年(607年),以潮州为义安郡,复置程乡县。五代后晋出帝开运2年(南汉乾和3年,945年),升程乡县为敬州。宋太祖开宝4年(971年),因避太祖祖父赵敬讳,改敬州为梅州,神宗熙宁6年(1073年),废梅州复置程乡县,隶潮州,元丰5年(1082年),复置梅州,属广南东路;南宋高宗绍兴6年(1136年),废梅州复设程乡县,隶属潮州,14年(1144年),复置梅州,仍属广南东路。元世祖至元16年(1279年),升梅州为梅州路总管府,23年(1286年),复为梅州,属江西行中书省广东道宣尉使司;成宗贞元年(1295年),属潮州路;仁宗延祜5年(1318年),属直隶广东道宣慰司。明太祖洪武2年(1369年),废梅州复置程乡县,属广东布政使司潮州府。清世宗雍正11年(1733年),升程乡县为直隶嘉应州,属广东省;仁宗嘉庆12年(1807年),升嘉应州为嘉应府。[11]

州治嘉应(州治在今广东省梅州市区)。辖区东界潮州府,西及西南连惠州府,东北邻福建省汀州府,西北与江西省赣州府接壤。下辖:兴宁(今广东省兴宁市)、长乐(县治在今广东省五华县华城镇)、平远(县治在今广东省平远县仁居镇)、镇平(今广东省蕉岭县)共4县。

南雄直隶州

地处广东省北部。春秋为百越池。战国属楚。秦属南海郡。两汉属豫郡南野县。三国时属吴之陵郡南野县;吴景帝永安六年(263年),分南野置始兴县,属始兴县;乌程侯甘露元年(265年),分始兴置斜阶县,南雄属之,隶于始兴郡。晋代废斜阶县,隶庐陵郡。南朝齐复置斜阶县,南雄仍属斜阶县;陈时属东衡州。隋属大庾县,隶广州总管府,旋废大庾县,南雄地并入始兴县;炀帝大业2年(606年),属南海郡。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属韶州;中宗嗣圣元年(684年),划始兴县的化南、横山2乡置浈昌县,属赣州。因境内浈水、昌水而得名。其县境为后来的南雄。五代后梁末帝贞明6年(南汉乾享4年,920年),浈昌县从赣州划出,置雄州。宋太祖开宝4年(971年),改雄州为南雄州,领浈昌、始兴2县,属广南东路;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因避仁宗赵祯讳,改浈昌为保昌。元世祖至元15年(1278年),改南雄州为南雄路,仍领保昌、始兴2县。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改南雄路为南雄府,属广东道。清前期沿明制;仁宗嘉庆12年(1807年),改府为南雄直隶州,直隶广州布政使司;16年(1811年),复升为府,翌年(1812年)又降为直隶州。[12]

州治南雄(在今广东省南雄市)。辖区东界江西省赣州府,北连江西省南安府,西及南与韶州府接壤。下辖:始兴(今广东省始兴县)1县。

连直隶州

地处广东省西北部。因连口水得名。春秋战国时属楚。秦时属长沙郡。西汉高后5年(前183年),始建桂阳县,属长沙国,后归桂阳郡。三国时,属吴国始兴郡。晋武帝太康年间(280—289年),随始兴郡属广州;怀帝永嘉年间(307—312年),属湘州。南朝宋时由湘州分出,析为小桂郡;梁武帝天监年间(502—519年),又称阳山郡(后改称连山郡,郡治桂阳县)。隋文帝开皇10年(590年),废郡置连州;炀帝大业元年(605年),改为熙平郡(郡治桂阳)。唐高祖武德4年(621年),复为连州,属江南道;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称连山郡,属岭南道;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置连州,属湖南道;代宗大历3年(768年),改隶广州。宋太祖开宝4年(971年),属广南东路。元世祖至元17年(1280年),升连州为路,属湖南道;成宗大德年间(1297——1307年),撤路复州,属英德府。明太祖洪武2年(1369年),废州制,并为连山县,属韶州府,翌年(1370年),属广州府,14年(1381年),复置连州,属广州府。清初沿用明制;世宗雍正7年(1729年),升为直隶州,直隶广东布政司;仁宗嘉定21年(1816年),划出连山为连山绥瑶直隶厅。[13]

何宗海

广东省是中国南部沿海省份之一。宋代置广南东路,广东即广南东路的简称。地处粤江流域东部,别称粤。春秋时为北粤地。秦统一后,设桂林、象、南海3郡。汉武帝元鼎6年(前111年),平定南越后,置南海、苍梧、郁林、和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9郡。晋代为广、荆、湘、交等州。三国时属吴国;景帝永安7年(264年),析南海、苍梧、郁林、高梁4郡另置广州,州治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广州由此得名;时今广东省境除广州辖下的4郡外,还包括荆州始兴郡和海南岛。西晋时,境内腹地属广州,粤北属荆州,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属交州。东晋时由于北方战乱,士族流民大量涌入,有多郡县侨置;以广州为例,刘宋时广州辖区增至18郡,其中绥宁、熙安两县由番禺、增城析出。隋朝初年,设广州、循州(在今广东省惠州市)两个总管府,统领诸州,境内分属10郡、74县。唐初岭南45州分属广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5个都督府;高宗永徽6年(655年)以后,5府皆隶属广州,长官称为5府(管)经略使,由广州刺史兼任;肃宗至德6年(756年),升5府经略使为岭南节度使;懿宗咸通3年(862年),岭南道划分为东、西2道,东道治广州。五代时期,南汉升广州为兴王府,增置1府4州,后期,全境共辖60州、214县。宋太宗至道3年(997年),广南路分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东路治所在广州,西路治所在桂州(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广东大部分属广南东路。元代属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境内分为广东道和海北海南道。广东道道治广州,海北海南道道治雷州(在今广东省雷州市)。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置广东等处行中书省,9年(1376年),改广东承宣布政使司,治所在广州;将海北海南道改隶广东,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均归广东统辖。清初承明制,将明时的布政使司改称为广东省;设总督管辖广东、广西两省,称两广总督,初驻高要(在今广东省肇庆市),高宗乾隆11年(1746年)移治广州。[1]

晚清的广东省,所辖区域东界福建省,西及西北连广西省,南濒南海,西南邻安南(今越南,时为法国侵占),北与江西、湖南2省接壤。辖区包括今广东省大部以及海南省全部,与今广东省辖区多有变化,原属广东省的廉州府(包括下辖2县及今北海市)、琼州府(包括下辖7县1散州)、钦州直隶州(包括防城县)、崖州直隶州(包括下辖4县)今已分属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海南省,原属广西省的怀集县 ,今属广东省。省会番禺、南海(今广东省广州市)。全省辖广州、惠州、潮州、韶州、肇庆、高州、雷州、廉州、琼州共9府;嘉应、南雄、连、罗定、钦、崖共6直隶州;连山、阳江、赤溪共3直隶厅;连平、德庆、化、儋共4散州;佛冈1散厅;共辖79县。

广州府

地处广东省中部及南部。周代属百越地。春秋战国时称南粤。先秦时期传说有楚亭(或作楚庭)和南武城。楚亭是番禺属楚时兴建的城。秦始皇33年(前214年),统一岭南后建南海郡,郡治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下辖番禺、博罗、龙川、四会、揭阳等县。秦立南海郡由始皇32年到二世3年(前207年),历8年,不在秦36郡内。秦末,中原动乱,封建割据代替了统一,划地为王代替了中央集权。(前204年),南海郡尉赵佗乘中原楚汉相争之机,派兵兼并了桂林郡和象郡,在岭南地区建立了南越国,定都番禺,自称南越武王,历时93年。汉初,沿秦郡县之制,加设刺史部为监察区,全国分13部,南方9郡即置刺史,称交刺史部,治羸(今越南河内);武帝元鼎4年(前113年),南越国丞相吕嘉叛乱,立赵建德为南越王, 6年(前111)冬平定南越国,把岭南3郡析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九真、日南、珠崖、儋耳共9郡,元封5年(前106),迁治广信(今封开),南越都复改南海郡,治番禺县,领番禺、中宿、博罗、龙川、四会、揭阳6县,番禺县隶交99年。东汉时属交州,州治广信(在今广东省封开县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一带);献帝建安22年(217年),迁交州州治于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三国吴大帝黄武5年(226年),析交州为交州和广州2州,广州由此得名。西晋末永嘉之乱,北人南迁,东晋政权南渡。广州成为侨置安置地区之一。如成帝咸和6年(331年),析番禺、博罗建东官郡(辖宝安、海丰、兴宁3县);东晋南海郡,领县增加怀化、欣乐、酉平和高要,并由番禺县析置怀化县等。南朝梁武帝普通4年(522年),分广州置成州、南定州、合州、建州。隋代改州、郡、县3级行政区划为州(郡)、县2级;文帝开皇9年(589年)设总管府,原治曲江县,后移治南海县,仁寿元年(601年)改番州;炀帝大业3年(607年),改为南海郡,领南海、曲江、始兴、翁源、增城、宝安、乐昌、四会、化蒙、清远、含、政宾、怀集、新会、义宁15县。唐高祖武德4年(621年),废南海郡,复置广州,又在边境要地设总管府(都督府),5年(622年),广州设总管府,7年(624年),改大都督府;太宗贞观元年(627年),2广置岭南道,广州改中都督府;武后长安3年(703年),由南海县分出番禺。宋代属广南东路,为路治,领南海、番禺、清远、增城、怀集、东莞、新会、信安8县。元代属江西行省广东道,广州为路治所;世祖至元16年(1279年),设广东道宣慰司。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改路为府。清承明制置广州府,广州城由南海、番禺2县共治。[2]

省会所在地。府治番禺、南海(在今广东省广州市)。辖区东界惠州府,西连肇庆、高州2府,南濒南海并毗赤溪直隶厅及香港(时被英国占领,辖区仅限香港本岛及九龙半岛南端,此外附近岛屿均属本府)和澳门(时被葡萄牙占领),北邻韶州府,西北与广西省怀集县接壤。下辖:番禺(县治在今广州市区东部)、南海(县治在今广州市区西部)、顺德(县治在今广东省广州市顺德区)、东莞(县治在今广东省东莞市区)、从化(今广东省从化市)、龙门(今广东省龙门县)、新宁(今广东省台山市)、增城(今广东省增城市)、香山(县治在今广东省中山市区)、新会(县治在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三水(县治在今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清远(县治在今广东省清远市区)、新安(县治在今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花(县治在今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共14县。

惠州府

地处广东省中部偏东部。秦代为南海郡傅罗县。东晋属南海郡博罗、酉平、欣乐3县。隋代改为郡、县两级制 广东同设广州、循州两个总管府;炀帝大业年间(605-617年),改为南海郡、龙川郡。唐高祖武德5年(622年),曾改循州总管府,管循、潮2州;太宗贞观2年(628年)废府;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海丰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改为循州,州治在惠州府城。五代十国时期,南汉王朝改循州为浈州。宋代地方政区分路、州(府、军)、县3级;天禧5年(1021年),因避太子赵祯讳,改浈州为惠州。元代置惠州路,辖归善(路治)、博罗、河源、海丰4县,路治仍在惠州府城。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置惠州府,由元代之惠州路、循州合并而立。辖1州10县。清代仍置惠州府;世宗雍正9年(1731年),析海丰县分置陆丰县,11年(1733年),划长乐、兴宁2县归嘉应直隶州。[3]

府治归善(在今广东省惠州市区)。辖区东界潮州府及嘉应直隶州,西连广州、韶州2府,南濒南海,北与江西省赣州府接壤。下辖:归善(县治在今广东省惠州市区)、博罗(今广东省博罗县)、长宁(今广东省新丰县)、永安(今广东省紫金县)、海丰(今广东省海丰县)、陆丰(今广东省陆丰市)、龙川(县治在今广东省龙川县佗城镇)、河源(县治在今广东省河源市区)、和平(今广东省和平县)共9县;连平(州治在今广东省连平县)1散州;佛冈(厅治在今广东省佛冈县)1散厅。

潮州府

地处广东省东部。秦始皇33年(前214年)属南海郡。西汉初,南越国(前203年—前111年)在秦揭阳戍境内分置揭阳县、海阳县;武帝元鼎6年(前111年),属南海郡揭阳、海阳2县地。东晋成帝咸和年间(325-342年)南海郡东部分立东官郡,辖揭阳县、宝安县等;义熙九年(413年),分东官置义安郡。南朝齐永明元年(483年),析义招县置程乡县;梁时设置东扬州,後更名为瀛州。隋文帝开皇10年(590年),废义安郡,设义安县。翌年,改郡为州制,并以“潮水往复”之故,命为潮州名 ;炀帝大业3年(607年),罢州复郡。唐高祖武德4年(621年),复称潮州;武后垂拱2年(686年),析潮、泉2州各一部分置漳州;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称潮阳郡;肃宗乾元年(758年),再复潮州。宋徽宗宣和3年(1121年),析海阳县永宁、延德、崇义3乡置揭阳县,属潮州。绍兴3年(年)撒销,10年(1140年),再置揭阳县,县治迁至玉窖村(今揭阳榕城)。元代置潮州路。明太祖洪武2年(1369年),改路置府,称潮州府,始分海阳县置饶平县、大埔县、澄海县。清承明制。[4]

府治海阳(在今广东省潮州市区)。辖区东及北界福建省漳州、汀州2府,西连惠州府及嘉应直隶州,南濒南海。下辖:海阳(县治在今广东省潮州市区)、丰顺(今广东省丰顺县)、潮阳(县治在今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揭阳(县治在今广东省揭阳市区)、饶平(县治在今广东省饶平县三饶镇)、惠来(今广东省惠来县)、大埔(今广东省大埔县)、澄海(县治在今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普宁(今广东省普宁市)共9县。

韶州府

地处广东省北部。因州北有韶石而得名。春秋属荆州、扬州。战国为楚国南疆。秦属南海郡地。汉初为南越北境;武帝元鼎6年(前111年),设曲江县。三国吴乌程侯甘露元年(265年),置始兴郡,治所曲江(在今广东省韶关市区)。南朝后梁置东衡州。隋文帝开皇9年(589年),改东衡州为韶州,取州北名胜韶石山之韶字为州名。元改韶州路。明清两朝置韶州府,在境内设关收税故俗称韶关。[5]

府治曲江(在今广东省韶关市区)。辖区东界南雄直隶州及江西省龙南县,西邻连州直隶州,南连广州府,东南毗惠州府,北与湖南省郴州直隶州及江西省南安府接壤。下辖:曲江(县治在今广东省韶关市区)、乐昌(今广东省乐昌市)、仁化(今广东省仁化县)、乳源(今广东省瑶族自治县)、翁源(今广东省翁源县)、英德(今广东省英德市)共6县。

肇庆府

地处广东省中部及西北。古称端州。秦前属百越地。秦始皇33年(前214年),秦平定百越,属桂林、南海2郡地;置四会县,隶南海郡。西汉武帝元鼎6年(前111年) ,属交州。三国吴大帝黄武5年(226年),大部分属广州,少部分属交州,北部(今广东省怀集县一带)属荆州临贺郡。西晋武帝太康3年(282年),隶南海郡,属广州。南北朝时期(420~479年),分属广州、湘州;梁武帝天监6年(507年),升高要县为高要郡,并置广州都督府于高要郡。隋文帝开皇9年(589年),省高要郡为县,置端州;炀帝大业3年(607年),改端州为信安郡。北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年),分隶于兴庆军和广州、封州、新州、康州4州,统属广南东路,重和元年(1118年),徽宗赐兴庆军为肇庆府。元世祖至元15年(1278年),怀集县改属湖广等处行中书省贺州,17年(1280年),改肇庆府为肇庆路,置总管府,隶广西道,29年(1292年)改隶广东道;顺帝至正23年(1363年),属广西行中书省之贺州。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复称肇庆府,隶广东布政使司;宪宗成化11年(1475年),析高要地置高明县;14年(1478年),置恩平县;世宗嘉靖5年(1526年),析高要东境部分置三水县,38年(1559年),析四会地置广宁县,43年(1564年),两广总督府从广西梧州移治肇庆,直到清高宗乾隆11年(1746年)迁往广州,历时182年;神宗万历5年(1577年),升泷水县为罗定州,直隶广东布政使司。时怀集县属广西省梧州府。清初沿明制,是广肇罗道治所,隶广东省;世祖顺治6年(1649年),置开平县;世宗雍正9年(1801年),置鹤山县;穆宗同治9年(1870年),阳江县升直隶厅。[6]

府治高要(在今广东省肇庆市区)。辖区东界广州府,西连罗定直隶州及广西省梧州府,南邻高州府,北与广西省平乐、梧州2府接壤。下辖:高要(县治在今广东省肇庆市区)、四会(今广东省四会市)、新兴(今广东省新兴县)、阳春(今广东省阳春市)、高明(今广东省肇庆市高明区)、广宁(今广东省广宁县)、开平(今广东省开平市)、恩平(今广东省恩平市)、鹤山(县治在今广东省鹤山市鹤城镇)、封川(今广东省封开县)、开建(县治在今广东省封开县南丰镇)共11县;德庆(州治在今广东省德庆县)1散州。

高州府

地处广东省西南部。先秦时归属于西瓯、骆越部族。秦代中北部属桂林郡,南部属象郡。西汉武帝元鼎6年(前111年),南部属合浦郡高凉县,北部属苍梧郡端溪县。东汉献帝建安25年(220年),吴析合浦郡高凉县分置高凉、高兴2郡。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高兴郡并入高凉郡。东晋穆帝永和7年(351),苍梧郡增设晋康等郡。南朝梁武帝中大通2年(528年),在平俚洞置高州,州治在今阳西县,4年(530年),置电白郡,郡治在今高州长坡旧城,属高州;升罗州县为罗州,今高州市西部、西南部属罗州高兴郡,北部属泷州梁德郡,中部、东部属电白郡,南部属南巴郡;陈武帝永定2年(558年),置务德郡。隋文帝开皇9年(589),废务德郡置良德县,隶泷州,废电白、海昌2郡,置电白县,废连江、南巴2郡置连江、南巴2县,隶高州。废高兴、石龙2郡置石龙、吴川2县,18年(598年),增设茂名县,均隶罗州;炀帝大业3年(607年),废高州、罗州,复置高凉郡,治所在高凉县(今广东省阳江市西)。唐高祖武德4年(621年),置南宕州,治所博白(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太宗贞观初移玉林(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8年(635年),南宕州改称潘州,州治迁至茂名县城(今高州城区),潘州辖茂名、潘水、南巴3县,17年(643年),废潘州,茂名县归高州;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高州为高凉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废高凉郡,复称高州郡。五代后梁太祖开平元年(907年),茂名县更名为越裳县;末帝龙德3年(923年),复茂名县,属南汉。宋太祖开宝5年(972年),并潘州入高州,南巴、潘水2县并入茂名县,省良德、保宁2县并入电白县,均属高州;神宗熙宁4年(1071年),并窦州入高州,属广南西路。元世祖至元17年(1280年),改高州为高州路安抚司,属湖广行省海北海南道。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改高州路为高州府,7年(1375年)降府为州,茂名撤县并入高州,9年(1377年)复府,14年(1382年)复茂名县;宪宗成化3年(1467年),高州府治由电白县迁茂名县,属广东?%A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