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彭镇观音阁茶馆――成都茶文化的活化石

 镜花水月00039 2016-07-08
 
 

茶文化在中国内陆没有一个城市可以与成都相比肩的。对于成都人来说,茶是一生的伴侣,没有茶就没有生活。而最能体现这种茶文化是遍地的茶馆,尤其是老茶馆,位于双流县彭镇柳荫河旁的观音阁茶馆就最能体现老成都人淳朴民风的老茶馆,只有唯一,没有第二。

老茶馆距离成都市区二十多公里,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叫观音阁茶馆。是成都仅存不多且具有川西民居风格的老茶馆,它至今仍然还保留着完好的百年老茶铺,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独特的文革时期痕迹,再现了这个老店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环境。

据传,大约150年前,彭镇发生了一场大火,整个镇子的房屋化为灰烬,唯独这片老房子幸免于难。传说这是观世音菩萨的保佑,于是民众在这里供奉观音,取名观音阁。不知从何时起,观音阁开设茶水铺,人们在这里祈求菩萨保佑时喝茶聊天,这一喝就是一辈子。

外地人都羡慕成都人的安逸,这与成都的历史和地理位置有关系。成都平原历来风调雨顺,少兵乱,百姓丰衣足食,不贪婪而追求安逸,这在泡茶馆中得到了升华。成都人喝茶早在唐代以前就已成风气,而中国其它省份则是在唐代以后才学着喝茶。著名学者流沙河在《一世居民半茶客》中有考证,传说世界上有史以来的第一家茶馆就开在成都,至今至少在一千多年以前。

老茶馆的房子是川西老式的穿斗房,屋内的墙壁有的已露出斑驳的竹篱笆,曾经精美的木雕被文革的斧凿铲平,朱砂的红语录、红太阳虽然暗淡,光彩却依旧。当一抹阳光从狭小的天井照射下来,洒在灰色的老虎灶上,有着三百多平米的堂子更显岁月的沧桑。中间通道上是凸凹不平的“千脚泥”,发着油光的竹椅板凳凝结了时间的影子。特别是老茶馆四壁的主席画像、主席语录即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也是历史的沉淀,总能唤起我们对特定时代的许多记忆。

最初走进老茶馆还有些胆怯,当一位位老茶客慈祥的眼神面对你时,那淳朴的民风一下子侵入心田,久违、温暖、感动。即便是语言上无法沟通,即便是使用的50mm手动镜头,也能扑捉到精彩的画面。

成都人爱喝茶与其种茶的悠久历史是分不开的,与茶马古道的运茶分不开的,与商贾云集和往来贸易分不开的。过客匆匆,来去无踪,从一杯茶开始,看似随意,却情深义重。

成都人喝茶不是复杂,对环境要求也不多,越市井越够味,街坊、寺庙、公园,一个棚子,几把竹椅子一个方桌就可以喝茶,这样的品茶接地气,适合成都人享受安逸的生活态度,因此广受欢迎。买上一盏三花或毛峰,一手端盖碗茶,一手提热水壶,懒散的躺在矮竹椅里,闭目养神,优哉游哉。而观音阁老茶馆更多了一分厚重,一份传承,一份宝贵。

这里远离成都的喧嚣,没有人们浮躁的身影,更多的是人们的一种清闲平淡的生活方式。

这里的老茶客每天早晨天刚刚亮就相继来到这里,一杯清茶,半天时光。他们一起聊天、打牌、看电视、摆龙门阵,不少老头儿手拿烟袋锅来此是专门来抽烟叶子的,说是在家里老太婆、娃娃们都烦他的烟叶子的味道,只有在这里抽的才舒坦、惬意。

泡上一杯茶,躺进竹椅里,龙门阵一摆,半日光阴已逝。“泡”字是灵魂,正所谓“杯里乾坤大,茶中日月长”,小茶馆大社会。过去,爱泡茶馆的老成都人往往一起床就直奔茶馆,洗漱吃饭在茶馆,有时一直泡到太阳落山茶馆打样,就在那一片茶香和茶客们的龙门阵之中,将巴蜀大地的茶文化体现和传承。

“偷得浮生半日闲”,只有这些老茶客们才能有这样的心境,在这里寻找到清闲,心里既清净如佛陀,有快乐如神仙。

对茶不用二道三道的细品,功夫在茶外。泡茶馆,是成都人一种精神依托,是城市文化标记,揭开茶盖,展示的是成都人的生活缩影。

这是茶客们每天生活的一部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乐此不疲。

如果你想来此拍片,只需付十元钱泡杯茶,于是你就可以完全融到这个氛围里,细心观察,用镜头扑捉一个个瞬间。而这里茶客们面对镜头坦然、生动,这是一种朴素的体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成都人的厚道以及这里茶馆文化的深厚底蕴,也是摄影人最喜爱的生活记录。

茶馆是成都乡土文化的一个缩影,在社会的发展中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种乡土的茶馆已经越来越少,所以彭州的老茶馆越来越显得珍贵。

如今,这里不仅是茶客们的乐园,也是摄影爱好者的乐园,经常有国外、港澳台的摄影家们来此进行创作。

感谢阅读,感觉文章不错的话请支持我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