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界定休闲农业模式分类

 秋天奔马336 2016-07-08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基础,依托农业景观资源、农业生产设施、农耕与民俗文化及农家生活等资源,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生产经营形态。休闲农业虽然以农业为核心,但实质是第一、二、三产业结合起来的复合形态。我们在研究中不仅要考察其生产和服务的供给行为,还要关注消费行为,更需要对其进行跨领域的全面分析。

我国对休闲农业的模式分类有多种观点,尚未形成一致的看法。严格来讲,按照分类核心依据的不同,休闲农业模式包括产品模式、营销模式和投融资模式,本文主要考察休闲农业的产品模式。围绕产品模式有多种分类,代表性观点有:北京市旅游局将北京休闲农业划分为传统型和新型业态,传统型有乡村景区、民俗旅游村、休闲度假村、观光农业示范园,新型有乡村酒店、国际驿站、采摘篱园、生态渔村、休闲农庄、山水人家、养生山吧、民族风苑;贾凤伶等将天津的休闲农业划分为现代农业展示、市民农事参与、生态旅游观光、乡村民俗文化、农家生活体验和休闲度假六种模式,其下又分成20个类型;洪建军等将广东休闲农业划分为休闲体验型、养生度假型、购物型、节庆型四种模式;牛君仪将我国休闲农业分成农业展示、农事参与、生态旅游、民俗文化、农家生活体验、农村度假娱乐等六种模式。

上述分类各有特色,但难以避免交叉和漏项,或者稍嫌繁复。特别是学者们以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无法进行相互借鉴,不同地区间的样本也无法进行横向比较。这不仅造成了研究资源的浪费,也使得地方上总是围绕自身看问题,很少站到高处看自己。鉴于休闲农业研究起步较晚,相关数据资料也不完善,笔者建议将休闲农业的模式分类口径统一起来,同时做好相关数据的统计与发布,方便分析和比较,以便更好地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服务。

笔者尝试从生活、生产和生态的视角对休闲农业产品模式进行分类,即按照休闲农业项目所依托的资源特色和经营核心,将休闲农业分为农家生活、农业生产、农村生态、功能拓展四种模式。这种分类以“三农”为核心,同时结合我国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将全面发展或外延发展较好的休闲农业归列为第四种模式。

农家生活模式包括农家生活型和文化节庆型,农家生活型指以农民家庭作为经营单位,提供“住农家院、吃农家饭、聊农家事、购农家物”的旅游项目;文化节庆型将民俗文化融入传统庆典中,吸引城市消费者参与,带动农民开展餐饮住宿和旅游纪念品的经营。农业生产模式包括体验采摘型和市民农园型,参与农事劳动和果实采摘是城市人进行农业体验的重要方式,是偶尔为之的行为,而市民农园则是城市人通过契约形式参与到种养与收获的全过程,是全程参与的行为。农村生态模式包括环境观赏型和生态体验型,环境观赏型指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游览和欣赏,如湿地、山区等外部良好自然环境的游历,而消费者通过房车露营、攀岩、康体等生态体验活动,可以更好地融入到自然中去。功能拓展模式有综合发展型和产业外延型,发展成熟、投资较大的项目则兼具了生活、生产、生态三种休闲功能,可以满足消费者的休闲、购物、养生等多种诉求;产业外延型指投资者利用良好的休闲农业基础,向更广阔的产业领域发展,如养老产业、赛鸽交易、家庭农场联盟等。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休闲农业的发展路径可从“重视区域协同布局,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文化元素市场认同,塑造有生命力的品牌形象”和“建立多元投资机制,支持生态型和创新型项目的发展”三个方面着手。

无论是项目规划还是市场运营,发展休闲农业应树立区域协同观,可以把地域文化为表现核心,协调好区域内项目分布。如陕西袁家村集中展示关中民俗和乡土风情,将地域性的文化资源转化为袁家村的独有资源,围绕民俗文化打造出特有的品牌形象,同时与周边村落结成联盟,扩充其他类型的休闲项目,丰富消费者的体验活动。发展休闲农业要尊重旅游市场规律,不能采取灌输、教育等简单形式,要将文化融入到游客的休闲体验中,这样才能获得消费者认同,也能带来更长久的繁荣。如北京的草莓博览园已举办三届农业嘉年华展览,将农业文化、民俗文化融入到会展活动中,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同。此外,通过多元化投资机制的建立,引进先进的管理手段,完善休闲农业项目的内部管理机制,促进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对于生态导向和功能导向的大中型项目我们要给予支持,引导投资向农业和旅游以外的领域适度延伸,如养老、养生等,鼓励休闲农业的创新发展。

(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现代企业研究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