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妙果老师讲解道德经】怎么对付“畏难”情绪

 道德经学用 2016-07-08

每个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都会有“畏难”情绪。

“畏难”者往往会感到很苦闷!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往往会有这样的人,一碰到困难时,便会毫无愧色地把事情推到别人身上……这种做法,不单是自己不负责,让别人负责;同时,往往会让自己感到更加悲伤!

 

那么,怎么来克服这种“畏难”情绪呢?老子给予世人最好的良药有三味:

首先,心甘情愿是第一味药。

心甘情愿地做好每一个事情,处理困难都是从易处入手,实现远大目标都是遵循着眼下容易之事来开始的方法论。

当然,对事物没有做过详细的分析,就轻易的认定事物的容易,往往最后必定会遭遇到没有预料到的困难,往往最容易会出现自己最不希望看到的结果。

 

其次,居安思危是第二味药。

每个人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到?所以我们必须珍惜当下的每分每秒。人生无小事,我们从每一天的细微之事着手,这样大事慢慢就会变成小事。

所谓居安思危,就是我们做事出于为社会大众、为天地的公德心,要充分估计到困难和不利因素,采取恰当的策略、措施加以解决。而且要“言必行,行必果”,就不会发生轻诺寡信、失信于民、失信于自己的后果和事情了。

 

再次,勇于担当是第三味药。

《道德经》第二章讲过“难易相成”这一对概念,它的意义是两个:一个是事情本身的复杂程度不一样;另一个是指做事者的素质与能力的不一样,所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不同,所谓“会者不难,难者不会”。

这里我们要重点强调后一个方面的问题。比如,现在生活中的一些人,专挑容易的事做,而把难的事情都推给别人。久而久之,那些经常接受“难事”的人,不仅受到团队领导的重视,得到生命的绽放,而且自己的能力也得到提升。而那些只做“易事”的人,永远只能做一些简单的事情,品德、才干也很难提升。

如果是我们在人生旅途中,如果我们把所有的事情都当作难事来对待、来担当,则最后就没有难事。如果没有敢于攻坚克难的担当,是不可能成长的,最后还是会“难事”缠身。

 

不要让畏难情绪打败自己!人的潜力无限,往往远远超过我们对自己的判断。当我们勇敢面对困境,从重重困难中穿越,生命就在这个过程中长养福慧、积聚能量!没有人天生就是圣人,圣人就是在磨砺中锻造出来的!

圣人做事与轻诺的人不同在于,圣人总是举轻若重,慎终如始,这样一来,他就自始至终都不会有困难了。在生活中,如果我们只做容易的事,势必也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因此,圣人把所有的事情都当作难事来做,并勇于去做难事,所以就不会总是陷入困境。

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注:原文摘自赵妙果老师《道德经学用.第六十三章回信》

作者:赵妙果

编辑整理:道德经学用编辑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