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优质课评选点评
2002年10月·利川
蒲公英
经过两天以来选手们激烈的竞争,评委们认真评选,在市民族实验中学的大力支持下,这次竞赛终于取得了圆满成功!
走进新课程,学习新教材,实施素质教育重在教育教学的改革。我认为:它的着眼点是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行为,它的主渠道仍然是以常规以学科教学为主的课堂教学。从这两天的竞赛情况来看,基本上构建了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了“多维互动”、“创设情景”、“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是我市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实施课题研究以来出现的崭新的局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参赛的老师们都有良好的素质,能充分发挥教学个性,创造性的设计和拟订教学方案,实施个性化的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示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能力,教学情感,教学方法和风格,能代表利川市初中语文水平。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肤浅的认识:
一、课堂教学观念的更新。 课堂教学改变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灌输式地传授知识的“承传教育”模式,体现了学生主体意识,而且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能让学生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大胆想象,教师在教学中转换了角色。在教学中,重视了积累感悟,注重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师生互动,学生可走上讲台去表演,讲故事,作画等,老师也可以走下讲台来发卡片〈举例〉,与学生共同探讨,切磋,这不仅是教学方式方法的更新,更是教育观念的转变,转变的是过去那种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低层次的“承传教育”模式,展示的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对文本的解读,文本的资源挖掘很深。大多数老师能正确地掌握语文教学的特点,突出了工具性人文性实践性的特点。在教学中重视熏陶感染的作用,注重教学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重视了学生的解读、积累、审美的情趣,让学生在作品中去感悟,去品味。(举例:清源中学的《木兰诗》、市民族学的《心中的鹰》、建南的《不朽的失眼》等),还注重知识的迁移,教材的扩展延伸,文本内涵与外延处理很恰当。(如《狼》这一课的讨论“生活中有没有像狼一样的人?如果有,我们如何去战胜他们?”如:南坪中学《花的话》由花及人,谈读后感。建南的《不朽的失眠》的“愁”与《秋思》从时空、情感上能有机的融合起来,还有《古代英雄的石像》结尾的讨论,“我们学了这一课,应该做怎样一个人”等课例都是很好的。)
三、注重实践。实践性是语文教学的特点之一。每一节课学生都有充分的实践活动。重视读、写、听、说,形式灵活多样。就读的方式就有领读、齐读、分读、个别读。就写有写诗的,有写感想的,有话题作文的,说就多种多样了。(举例:这次学生作画非常突出,如:清源中学上《木兰诗》时,一个学生走上讲台廖廖几笔采用白描的手法就勾勒出一个寒光冷月下驻守边关的木兰女英雄的形象。)
四、设计新颖。除个别单位受条件限制外,都运用了多媒体平台。多媒体的出现也是异彩纷呈的。多媒体进入课堂改革了传统教学的单一化、平面化、静止化。创设情景,教学直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显示丰富性、立体感和动感,能为文本服务,起到了对文本的理解,品味的作用。这种课可以大开大合,放得开,收得拢,重点突出,有高潮,有亮点。如《木兰诗》里面的画面竟出自于清源中学学生之手。《心中的鹰》、《蚊子与狮子》、《谎言是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秋魂》等课件都制作得很好。
五、具有自主性、问题性的特点。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能与教师、作者、作品对话,如《狼》这一课,让学生讲述“我就是屠户”,《花的话》里让学生扮演我就是各种“花”,这些教学行为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作品、作家、读者形成了互相交流的氛围,创设了宽松自由的空间,学生无拘无束。在快乐温馨的气氛中学习。有的老师是以“问题性”为中心的学习模式,能掌握很好的切入点。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去质疑,提见解,提问从形式到过程都有新的突破。比如市民族实验中学《心中的鹰》,谋道中学的《花的话》等就体现了学生主动质疑,主动学习的探究性学习方式。老师提问题是有科学性和选择性的,方式巧妙,能开启竞争思维的道道闸门。如汪营的《中国人失去自信力吗》,老师抓住驳论文的特点,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明确批驳的思路。这位老师还很重视学生发现问题和主动探究问题的过程(举例)
这次课也有一些遗憾,主要表现在:
一、文本的问题。个别老师对文本的理解,教材的挖掘不够。比如《乡愁》这一课,诗人余光中借“邮票”、“船票”、“坟墓”、“海水”寄托了愁思。这是一种托物抒情的写法。这是从个人的乡愁上升到对国家的乡愁,表现了大陆与台湾分离的一个重大主题,这是文章的深化,主题的升华。老师在教学时应该要重点拓展,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能停止在文章的表层上。有的老师对课文整体感知不够,机械化的肢解课文。设计不够合理(举例)。有的课上完以后估计学生收效甚微,就连我们评委也没留下深刻的印象(举例)。不管是哪种情况,我们都要加强自身的文学素养,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教学相长,在教学中不断加强学习,不断完善自己。
二、多媒体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不能过分依赖课件,课件只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有效辅助,而不是教学的全过程。所以教师设计的课件是为文本服务的,力求简捷、实用,不宜过多,过细,特别是操作不宜过于复杂。(举例)。课件中所出现的图画,影像不能只是供人观赏的东西,而应是与课文有着内在的联系,使文章的内容通过画面,影像、音乐,成为学生一种直观的感受,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三、读的问题。有的老师重视读不够,有的课整堂课没有学生的读书的声音。(举例)。语文课程标准其中这么几句:“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具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能力”。我想要具备这些能力,阅读是关键,新课程标准提倡“让琅琅的读书声回到课堂”。有几节阅读教学课值得反思:是泛政治化标准化的异化。不能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整堂课就是讨论,没有语文课的特点,我认为这是偏离文本的误读。现在提倡:应该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还提倡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可见,把阅读教学提到了至高的地位。
四、知识迁移的问题。知识迁移应该是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与文本是内涵与外延的关系,是对文章的深化,主题的升华。扩展延伸教材,一定要处理恰当。如白杨的《狼》这一课前两个问题都拓展得好,而第三个问题是“谈谈保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关爱人类共建家园”,学生无法讨论,按教师的思路是:人与自然和谐,森林多,动物多,狼就多,意思是要保护动物,保护狼,这完全与文本相对立,这种问法是牵强附会,生拉硬扯,故弄弦虚,与文章主题相矛盾。
五、问的问题。有的老师问得多,问得杂,问得支离破碎。无法让学生品味作品,感悟作品,这种现象较普遍。我个人认为:教师应该设精妙之问,有价值之问。要问在意外处,共振创新氛围,让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地撩拨起来;问在关键处,不加思考的简单问,缺乏铺垫的突兀问都不能起到培养创新思维品质的作用,要把握关键,纲举目张的设问才有效果;问在延伸处,拓展创新想象空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多向性,创造性;问在牵引处,增强创新活力,让学生在课堂里读起来,思起来,动起来,在自主合作中学习,在探究合作中训练思维,在交流合作中获得成就感。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需要教师以人为本,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这就要求每个老师加强教学过程中的科学化,规范化的研究,同时课堂教学又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以独特的教学风格,创造性的开展教学活动,这就要加强教学过程中的个性化、艺术化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