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空姐阿姨與消失的「中產夢」

 昵称16436572 2016-07-09

空姐阿姨與消失的「中產夢」

2016-07-07
1,957 Views
IMG_2861

IMG_2861

文/陳信行

破土編者按:地球上有哪裡的人不會做著「兩夫妻,一棟房,兩台車,一條狗」的中產階級夢嗎?雖然到底怎麽定義中產階級,也並沒有誰能說得上來,不過想來是極好的。但是,6月末,台灣的空服人員——一個標準的中產階級體面職業(或者說助人躋身中產階級的階梯)居然組織起工會進行罷工了!說好的國家穩定的基石,漸進改革的動力,民主社會的生力軍呢,居然起來造資本家的反了!這到底是怎麽一會事兒呢?本文從中產階級的定義、中產階級的現狀、中產階級的鬥爭方向等幾個方面為您全面解析這次震動台灣社會的罷工活動。之後,破土還將圍繞中產階級的問題從幾個不同的側面進行討論,敬請期待。


經歷了無數波折之後,台灣中華航空公司空服員於6月22日黃昏宣布,第二天0時起罷工。罷工的七大要求,多半圍繞著工作時間的問題。上千空服員參加的這次罷工得到了社會各界廣泛的支持與矚目。華航公司董事長與總經理隨即先後被撤換。21小時後,6月24日晚,勞資雙方達成協議。宣布罷工結束的晚會,熱鬧得跟巨星演唱會一樣。

這次罷工有許多歷史性的意義。誠如空服員罷工宣言所說,「這是一場爭取休息時間的戰爭」,因而受到廣大過勞的工薪階層支持。工會的組織力道特別強:全公司3000多台籍空服員中,2638人參加空服員職業工會,其中2548人參加了6月21日的罷工投票,投票率高達98%。另外,這也是一次反擊立場嚴重親資方的官方工會的勝利。更重要的是,這次工會是堂堂正正地以罷工行動造成資方經濟損失,從而把資方逼上談判桌的;大家都知道這是現代工會運動最正規的運作邏輯,只是台灣大部分工會辦不到。當前台灣,在「又窮又忙」成了職場年輕人普遍處境的時候,華航空服員罷工的勝利是令人興奮的鼓舞。

除了正經事之外,這次罷工有許多細枝末節一定會讓人一再回味討論。例如,有些八卦網友贊嘆這次是「顏質最高的罷工」,因為空服員的性別年齡長相等特色即使如此。一些宅男工程師在網路上打嘴炮,說半夜加班完要去罷工者夜宿街頭的華航台北分公司門口現場「聲援」,其實主要是想去看美眉。這些傻子當然被網路上各方劈頭蓋臉打得滿頭包,罵他們動機猥瑣。但是,依我看,最準確又刻薄的批評,是說這群魯蛇(loser)宅男,自己在公司裏乖乖被老板強迫加班到三更半夜都不敢吭聲,到了現場,那一點膽量恐怕也只夠站在對街,吞著口水,拿手機偷拍美女,根本不敢跟人家說話。

另一個耐人尋味的細節,是在罷工之前三天,資方召開的記者會上,一位65歲資深退休空姐代表她的群體,感謝華航當年讓她們「看到世界」,並且表示一旦這些不知感恩的年輕空服員罷工了,她們這些退休人員寧願免費幫華航一天工作16小時來報恩。

這阿姨一說話,馬上被現職空服員怒罵:當年她們那輩空服員的薪資待遇與其他勞動條件,與現在的狀況,簡直是天壤之別。不說別的,阿姨當年的工資,是現在的空服員的三倍之多!八卦網友又把這位阿姨的背景「起底」了出來:她現在是「中華華人講師聯盟」的成員,自稱當過集歌星演員為一身的「多棲藝人」,表列的專長與特質包括「創意行銷、心理勵志、禮儀美姿、情緒管理、談判協調、危機處理、公關形象」,據稱受過海峽兩岸無數影視媒體報章雜誌與大學院校邀請過進行勵志演講,招牌是「真誠的動力」。經過媒體一番報導,空服員當真罷工後,一群記者跑去訪問她何時要為華航免費上工時,她不說話了,說「這時候說什麽都會得罪人」。

幾天疾風暴雨似的事件,或許將來回頭看,真的會是台灣社會重要的歷史轉折點。其中最顯眼的一點,是兩個世代的空服員之間,從社會位置到精神面貌等各個面向上所表現出來的深刻差異。這種差異透露了,戰後台灣社會在美國文化影響下所打造出來的「中產階級」夢想,對現在職場上的人們來說,早就破滅了。

放在這個脈絡裡來看,勇敢鬥爭的空服員和loser工程師之間,雖然氣慨大不同、命運是接近的;她們與勵志阿姨之間,雖然外表打扮類似,命運與世界觀卻截然不同。勵志阿姨顯然深信中產夢,也可能當真達到了她的中產夢。但是,她的兒女這輩的空服員,以及其他體面行業:民航飛行員、醫師、工程師、大學教授、公司中層經理等等,卻愈來愈顯露出工人階級的面貌。想要組工會罷工來爭取身為勞動者的經濟權益,是這種面貌的核心成分之一。

什麽是「中產階級」?

現在我們日常語境裡的「中產階級」一詞,基本上是二次大戰後美國結構功能論社會學的語彙,也是冷戰時期美國陣營對貧窮國家推銷的「現代化理論」的關鍵概念之一。脫離了特定的歷史脈絡,這個字眼往往就含糊得可笑。

例如,有些社會學階層調查是采「主觀分類法」,用抽樣問卷訪問,請受訪者回答,自己在上中下三等人中(或者更精細的分層中),屬於哪一種。不管在哪個社會做這種研究,答案多半會是「中等」居多:除了訪員多半不會接觸到的最高權貴與露宿街頭的遊民之外,大部分人都覺得自己「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嘛!又例如一些經濟學分析,用家戶收支調查資料來估算,看是分成五等分、十等分、二十等分來比較。如果頭腦不清的,看數字就會說,「中等收入」的家戶最多數,因為五等分裡就占了三等。

IMG_2860
(圖為美國抗議標語,圖片來源:網絡)

這些看來愚蠢的分析,歷史上還當真有人一本正經地做過,還拿著當根據提出各種政策建議。但是,用這些調查結果來做時序上的比較,還是可以看得出一些重要趨勢:家戶收入不平等是否惡化?自覺受剝奪的人們是否增多?等等。

「現代化理論」的論述中,「中產階級」的關鍵地位在於其經濟地位據說會對應的政治態度。這種政治態度,會想要推動變革,但又不是太激烈的變革。既然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裏高呼:「讓統治階級在共產主義革命面前發抖吧。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那麽,不會讓統治階級發抖的,八成就需要是在革命裡失去的不只是鎖鏈的那些人,換句話說,日子過得還可以,被亂世剝奪了這個那個還是會心疼的人。但是,已經屬於社會既得利益階層的人,多半又不想要變革。這麽分析下來,可以依靠來支持漸進變革的群體,就只有中間那群人了:太亂了對他們不利、不改變,他們又總是被欺壓。有點亂、又不會太亂,就恰好符合他們的客觀利益。就是這麽個分析,讓冷戰時期的美國現代化理論家得出一條定律:「中產階級」是溫和變革的基礎。與社會當前統治階級妥協的漸進變革,在冷戰話語中,就叫「民主」。所以,「中產階級是民主的基礎」。解題完畢。

「民主基礎論」的一個邏輯上的派生命題就是:任何社會,想要民主,首先就要有多數的「中產階級」。換句話說,要先富起來,才能談民主;富起來的過程中,中間層級、要富不富的這些人,就得憋屈一點,等到人家大富了,咱們的安穩小日子才會來。因此,1971年,當台灣的大學生打著國民黨自己的抗日民族主義旗幟開始談釣魚島問題、以及從此而看到的各種政治社會問題時,黨的機關報《中央日報》刊登了一篇署名「孤影」的文章《一個小市民的心聲》,高呼:

我們今天的台灣社會,有沒有黑暗痛苦,不公平、不合理呢?小市民坦白地答覆:有,絕對有,而且很多。不過,若問我們應不應該提倡足以導致罷課、遊行、示威、請願的運動,來推動這些改革呢?小市民堅決反對。原因是:小市民們認為這個社會雖然有很多缺點,可是也有著很多甚至更多值得我們小老百姓珍惜的東西,我們不能同意用極可能導致我們喪失一切的方式來推行改革。

別看這文章看來情詞懇切,還時不時說著「小市民不如大學教授懂得那麽多」之類的謙遜言語。跟戒嚴時期所有黨的重要政治文件一樣,「孤影」一發聲,「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的帶槍特務就開始逮人了。配合著輿論戰和禦用學生的指控等一系列操作,保釣議題所開始的校園春暖之態,最後是以一連串的秘密逮捕、軍事審判告終,最慘的學生還被安上個「共產黨」名號,判了死刑,還好後來沒處決,解嚴後放出來了。

在這個具體歷史經驗中,「小市民」這字眼不僅不溫馨,甚至會讓人毛骨悚然──它是黨國暴力鎮壓的黑暗旗幟!還好這個時代已遠。這年頭,「小市民」或許當真只是嘴巴上發牢騷、手腳又不肯動的一群人吧?

空姐工作通向「中產階級」之路

雖然推導出「中產階級是民主的基礎」的邏輯不怎麽可靠,在1950到1980年代,以美國大城市郊區居民為典型的中產階級確實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僅是親眼可見的真實存在,而且這種生活方式還復制到了歐洲、日本、乃至其他國家在經濟成長中比較獲益到負擔得起這種生活的群體身上。

這種「中產階級生活方式」,通過好萊塢影視作品,現在的地球上任何角落恐怕沒有人不熟悉:兩夫妻、一棟洋房兩台車、兩個孩子一只狗、冰箱電視空調洗衣機、夏天來了得度假去,平日周末女人小孩逛mall血拼、男人後院烤肉喝啤酒看球賽。固然美國本地無數的社會批判與文藝作品致力於暴露這種生活方式的黑暗面,固然這種郊區生活中也會發生各式各樣黑暗光明爆笑悲哀催淚懸疑恐怖讓人一看就驚呆了的情節,但是,不在其中生活、又常常看電影的世界各地觀眾們,除了看戲之外,最重要地還是潛移默化地立下志願:有為者亦若是,總有一天我家也要一棟洋房兩台車。

IMG_2859
(圖為電影《美國麗人》劇照,本片講述了一個美國普通中產階級家庭生活的情欲糾葛,圖片來源:豆瓣)

在20世紀後半前殖民地半殖民地情境下的一般勞動人民來說,要過上那種日子,往往就牽涉到移民:前英國殖民地人民往英國澳洲加拿大去、前法國殖民地人往法國去、台韓南越菲律賓加上拉丁美洲等美國勢力範圍內的人們往美國去。但是移民可不是說去就去,除了各國權貴永遠來去自如之外,土百姓得想方設法跟洋人扯上關係,移民夢才能開始有個底。

要移民「上國」當上電影裡那種「中產階級」,讀書成績好的上大學申請獎學金留學、拿了學位後找個技術工作安家落戶是「正途」,但家裡往往得含辛茹苦栽培。偷渡打黑工對有陸地邊界的墨西哥人可行性較高,對大洋彼岸的東亞人就風險大了。1990年代屢屢發生大陸偷渡客坐著台灣漁船到美國海岸搶灘登陸的新聞,有些還成了慘案。偷渡成功後的黑工生涯也往往辛苦至極。在本國涉洋行業中謀得一職,算是各種打算裡,比較務實的一條。

這就是被罷工的華航空服員罵慘了的空姐阿姨那一代人去當空服員的時代背景。

IMG_2858
(1980年代電影《機組乘務員》劇照,圖片來源:網絡)

除了緊急狀況之外,空服員與其他餐旅行業服務員日常工作內容其實差別不大:端餐、送水、打掃、問安。但是,在大約1950─1980年代,新獨立各國紛紛成立自己的航空公司當作國家門面的時代裏,空服員(那時空中少爺極少,幾乎都是空中小姐)入行的門檻多半極高:要大學文憑、要英語能力、要身高體重標準、姿色過人、談吐儀表不會給國家丟臉。而且,既然姿色這麽重要,各種或明或暗的歧視措施往往會逼退資深空姐,職業保障事實上是不存在的。

但是,空服員,在那個窮國人民出國極為困難的時代裏,還是被大家羨慕的行業。除了工資高、可以出國見識之外,最重要的,是在端茶送水時,說不定就認識了什麽權貴要人金龜婿,好歹撈個洋女婿也不錯。根本不用擔心有沒有退休金,被搭飛機的上流人士「選妃」選上了,洋房汽車美國中產階級郊區日子,馬上實現。

被罵的空姐阿姨不知是否是通過「選妃」晉身,但是她應該確實是過上了某種幸福日子,才有辦法反過來拿「成功學」當生意來做,專門激勵發財無望的人們,只要內心相信,摘月不是夢。成功的「成功學」講師多半不會是權貴出身,而是有一套可以用來現身說法的翻身致富親身經歷。至少,在現在65歲這個世代的前華航空姐群體中,貧寒出身,考進華航,後來找到如意郎君而移民美國的人,絕不在少數。

IMG_2857
(圖為《盧旺達飯店》劇照,第三世界的涉外服務業工作人員社會地位往往不低。圖片來源:豆瓣)

除了空服員之外,當年台灣的少數豪華酒店之類的涉外服務行業,也有類似的功能。美軍還駐台時,更是有大量的服務工作,對當時貧窮的臺灣社會開放著一條出洋之路。我一個朋友家族裡某女性長輩,當年嫁給了在美軍福利社(PX)打工的一個帥哥,人人稱羨。這對象不僅長得帥、工資高,而且英語講得好、特有才華。他們移民美國去之後,帥哥形象完全破滅,不僅人老頭禿肚肥,而且那裡人人都講英語,會說英語根本算不上什麽才華。夫妻兩在美國某城鎮做了個小生意度日子,天作之合成了糟糠夫妻。聽說他們也確實有了一棟洋房兩台車,可是他們鎮上家家戶戶都有啊!

技能、「人力資本」與中產階級

Loser工程師與罷工的空服員會被認為理應是「中產階級」,還有另一個不完全是胡說的理由:他們是高技術工人。據說高技術工人的生產力高,所以工資報酬應該會高。至少高技術工人比普通勞動力稀少,所以市場議價能力也比較高。專談這回事的,是資產階級經濟學「人力資本說」。這個說法的影響大矣!大到國家產業政策、小到大學學費問題,「人力資本說」的「真理」往往成為不假思索的前提。依照這個理論,國家經濟要勝過人,教育就要辦好,高素質的人力資本自然會讓國家富強。又依照這個理論,大學學費絕對得讓市場決定,因為來讀文憑的學生是在為他們未來的市場賣價加值,「使用者付費」,理所當然。大學文憑,據說是進入「中產階級」的入場券嘛。

華航空服員罷工後的這幾天,醫師、護理師、工程師等等一系列「爆肝」行業,尤其是其中的中青年群體,群情憤慨,紛紛自問,為什麽空服員辦得到,我們辦不到?開始如此自問,「人力資本」的說法自然會在他們腦子裡漸漸退到背景去。不是說這些工作技術含量當真降低了,而是,就現在活在台灣的這幾代人活生生的經驗中,任何技術工作、文憑證照什麽的,幾十年來都從稀世珍寶變成滿街亂跑。我自己行業(大學)裡頭的兩三千流浪博士教授就是活見證。把時代再拉長一點,二次大戰剛結束前的中國,會開汽車還算是稀有技術呢。現在,除了大陸還習慣尊稱出租車司機一聲「師傅」之外,各種客貨運汽車司機工作,跟各行各業相比,恐怕都算是最辛苦的一群。

「人力資本說」把可能讓工人拿到「錢多事少離家近」的高薪工作的技能視為跟現金、股票房地產、機器廠房等等形式的資本一樣的東西,因而把學習與工作,包括一些志氣高的工人們為了累積工作經驗人脈而到處跳槽的積極學習,都看成是做生意:有投資、有回本。

當然難免有些人有些時候做生意會虧本倒閉,所以有些人投資錯了,高中畢業去學了個當時以為前途無量的專業,到了中年這行不景氣了,這專業的人才沒人要了,工資被砍到沒法過活、工時勞動強度被提高到上班隨時會猝死在崗位上、乃至失業在家一心想死,這些好像也是市場機運。

如果技能是「資本」,那麽,往往身處老板與基層工人之間的技術工人,包括管理階層從上到中的一大批,就不太算「工人階級」了。有「人力資本」的他們,好歹算「小資產階級」吧?收入高到一定程度,說不定還算靠別人的勞動成果賺利潤的「資產階級」呢。事實上,19世紀馬克思一代人看到的英國工廠裡,經理、會計、廠長、工程師這一群中間幹部,不但人數很少、工資普遍高,還的確很有可能通過娶廠主女兒而繼承家業。

21世紀的巨型企業中,一些名義上是受雇身份的人,不該算是工人,也還是成立的。例如,富士康集團的事業群副總裁,如果說自己跟線上工人「一樣只是個打工仔」,恐怕只會讓人翻白眼。就算他一樣常被老板罵得狗血淋頭,他的收入、權位什麽的,跟在門口等招工的,根本不是同一回事。問題是,從副總裁、總經理、副總經理、協理、經理、副理、專理、課長、組長、線長、領班,一路下來,再加上各級工程師、會計什麽的,當真都不算打工仔?在華航空服員罷工中,我們至少可以看到,座艙長一級的基層主管,大量地加入工會挺罷工。他們可真的覺得自己的命運跟基層工人比較接近。

「人力資本說」的一個邏輯大漏洞,就是對「技能」的含糊其詞,乃至循環論證:既然市場是公平的,技能水平高的工資就會高,那麽,工資低,就說明了你技能水平低。拿掉了對於「市場必然公平」的迷信,這套說法就失去解釋力了。而且,跟其他可以賣錢的商品不同,工人賣的是自己的人生。人生能重來幾次?

如果你依然堅信「人力資本說」,那麽,華航勵志前空姐阿姨的教訓,或許就會讓你覺得受用:嫌現在的工作工資低、工時長、老板不把人當人看?去終身學習、趕快改行吧,你上大學那時投資的那檔股票行情低了,就趕快拋售、改買別檔股票,甚至改買期貨房地產什麽的。只要心存正面思考,愛拼才會贏。沒贏?說明了你思考還不夠正面,花點錢投資上課去,讓阿姨激勵激勵吧。中產夢還是值得做的。

勵志阿姨的故事在罷工結束第二周的悲哀發展,也許可以說明為什麽有閑錢不該去上勵志課。八卦媒體又發現了,阿姨其實65歲了還在某家酒店工作,當中層主管。罷工期間,挺罷工的群眾氣不過,紛紛自發打電話去酒店罵人。結果,酒店老板叫勵志阿姨這個禮拜一開始放長假,也許以後都別來上班了。於是,有些網友又陷入自省模式:我們這樣卯起來罵一個活生生的人,也許太過份了。

會反省是好事啦,但是重點或許是:不管空姐阿姨多麽善於正向思考,她的人生終究沒有擺脫工人階級的宿命,對老板來說,還是個不好用了,可以隨手就丟的工具。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責任編輯:signifier,Catherine 圖片編輯:Isuxr II 題圖來源:網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