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论何时,都不要丧失对生活的希望 | 心理健康节

 格物方可致知 2016-07-09

希望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并且也许,是这个世界所能提供的最大的幸福。

—— 塞缪尔·约翰逊(英国史上最著名的文人之一)

每个人似乎都会时不时地想要对自己的生活做出改变,这样的念头可能源于一个新阶段的开始,比如新的一年、新的学期的带来,也可能源于对某件事情或某种生活的摒弃,比如,想要摆脱创伤带来的痛苦。不论是哪种原因,我们常常会发现,改变并非易事。

英国资深心理咨询师约瑟夫在其新书《杀不死我的必使我强大》中说到,成长是一个漫长的旅程,在这个旅途中,懂得孕育希望(Harvesting Hope)人,更容易实现真正的思想、行为和情感状态改变。希望是每人前行的动机,如果你希望未来会与现在不同,那么你就已经走到正路上了。

希望会成为引发改变的火花

要想促发成长,人需要拥有在自己内心培植希望的能力。希望会成为引发改变的火花。所有的心理治疗师都知道,不管他们采用了何种治疗方法,如果求询者心中只有绝望,那么积极变化就难以萌芽。心理学研究也证明,心怀希望的人,无论是儿童、青少年还是成人,在学校里都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在运动方面的表现也更好。不仅如此,他们还拥有更健康的身体,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强,而且更善于调整心理状态。

希望有时可以成为心理创伤治疗的秘方。美国政治家爱德华·肯尼迪(Edward Kennedy)在2008年时被诊断出脑部肿瘤,医生说他马上就要死了。他写道:“我是个现实主义者。我在一生中已经听到过不少坏消息。我不期待,也并不需要别人给我套上羊皮手套,对我特别温柔小心。但我确实相信希望。我相信,带着积极的态度走向逆境,至少能给你带来战胜它的机会。如果你以失败的态度面对它,那么结果就只有一个:你注定会被打败。”

压力和困境常常会成为希望到来的障碍,它会让你在早上醒来之后,不愿开始新的一天;在一天当中,难以维持精力;在想到未来时,除了陷入悲观之外,没有其他任何积极的想法。我们不大可能立即扭转自己的感受,但是你不必为此担心,如果你能花点时间,积极进行下面的练习,我相信这一天将不再遥远无期。

培养你的希望思维

希望感训练在开始训练之前,你首先需要学会将长期目标拆成许多小步骤和小目标。就像那句老话说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每一趟旅程,都必定始于你迈出的第一步。当然,所有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仅凭一步就能成功。所以我们应该把关注点转移到第一个小目标上。我们可以再来看一看帕特里夏的案例,她在经历创伤之后开始畏惧外出,这给她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她不敢离开她的房子。走出家门,对她来说就是很大一步。后来她认识到,她可以先迈出一小步,走到花园里。这样一小步一小步累积起来,等到她树立起足够的信心之后,她就可以考虑去市区来个一日往返游了。她先在头脑中预演了几遍:走到火车站,买好票,坐上火车,计划一下到市区之后可以去逛哪间画廊。她还拟定了一份紧急后备计划,设想好如果自己遇到困难可以怎么办。一位住在市区的朋友主动提出,如果她需要帮助的话,他可以马上跳上出租车,在15分钟内赶到她身边。帕特里夏认识到,她不可能一举实现自己所有的大目标,必须一个一个来,而且要渐次进行。这给她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在探索你的希望潜能之时,不妨先回想一下,你曾给自己设定过的目标。花个10 分钟时间在笔记本上写一写你当年如何追寻目标,如何寻找路径,如何向目标不断前进。问问你自己:“我当时的动力是什么?”“我在这个过程中是怎么维持动力的?”“我使用了什么策略来达成目标?”“我当时如何了解自己向目标迈进的进度?”这样的练习不妨多重复几次,它很可能会给你带来帮助。

在回忆自己的人生故事时,你会意识到,自己已经拥有了跨过障碍所必须的资源。逆境常能激发我们过去沉睡的力量和潜能。但最重要的还是,你将通过设定目标、确认路径、维持动力,找到希望思维的门径。但你也不要期望它立即就能帮你解决自己的全部问题。请记住,希望思维对你来说是一项新的技能,学习新技能当然需要时间。

奇迹设想

有时候,人们很难发现自己真正想要追寻的目标是什么。在这时候,心理治疗师一般会使用“奇迹设想”提问法(miracle question)。奇迹设想法是这样的:他们会让求询者在晚上睡觉前想象他们身上发生了一个奇迹,到第二天早上他们醒来的时候,一切就会变好。等他们睡醒之后,心理治疗师会让他们回忆具体是从何处感知到奇迹发生了。

花点时间想一想你的答案,这会帮助你确定自己的目标。在完成奇迹设想练习之后,你就对自己真正想要追寻的目标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也就可以进一步思考之后的计划了——寻找能带你到达目标的路径,掌握能驱使你不断前行的动力。

畅想未来

当年维克多· 弗兰克尔还是纳粹死亡集中营的囚徒时,有一天,伴随饥饿而来的虚弱和疾病让他瘫倒在地。集中营的看守喝令他站起来,但他完全做不到。于是看守开始打他。弗兰克尔躺在地上,大脑中忽然产生了对未来的幻想—在战争结束后的维也纳,他站在演讲台上,正在发表一篇关于死亡集中营心理学的演讲。那真是一场出色的演讲!他想象自己向台下听众描述自己当年如何躺在地上遭人拳打脚踢,然后又挣扎着重新站起来—他在向假想的未来观众描述此情此景的时候,想象自己站了起来,开始行走。然后在现实世界里,他真的站了起来,离开那个暴打他的看守。

就算是在最黑暗的岁月里,人也有可能找到希望。希望,让我们把现实与未来联系在一起—在那个光明的未来里,我们已经战胜了逆境。是什么给予了弗兰克尔力量,让他能重新站起来?是想象自己发表演讲吗?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值得自己活下去的未来。

你对自己的未来有何展望?在一年之后,你认为自己会做什么? 5 年之后呢?欢迎在文末右下角【评论区】留言,与我们分享关于你的未来。

本文摘编自《杀不死我的必使我强大:创伤后成长心理学》

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专题文章

新书 | 书单 | 读书拾慧 | 精要主义 | 双脑记 | 简单的哲学 | 千面英雄 | 共享经济 | 星际穿越 | 语言本能 | 最好的告别 | 人工智能 | 指数型组织 | 为未知而教 | 跑步 | 互联网 | 大数据 | 游戏化 | 社会化营销 | 科技 | 设计 | TED | 心理 | 沟通 | 教育 | 教养 | 90后 | 认知 | 毒 | 马拉松 trip | 影响力 | 稀缺

—转载授权、商务合作—

联系邮箱:zhouyi@cheerspublishing.com

—END—

点击【阅读原文】,即刻购买《杀不死我的必使我强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