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乙肝病毒的始作俑者大曝光

 fj360图书馆 2016-07-09

1963年,Blumberg B和Alter H首次在澳大利亚土著人血液中发现了一种抗原性物质Aa,当时被称为澳大利亚抗原,后改称HBsAg,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标志着人类对乙肝病毒的发现。

半个多世纪的研究证明,乙肝病毒的确是乙型肝炎的罪魁祸首,是导致乙肝发生、发展、加重、恶变的根本原因,是慢性乙肝的始作俑者。

乙肝病毒的始作俑者大曝光

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如果身体免疫功能正常,那么乙肝病毒会很快被清楚,乙肝在急性期就能治愈。而一旦乙肝病毒没能及时清除,转为慢性,就会长期潜伏在肝脏内,给机体健康带来极大危害。

乙肝病毒的始作俑者大曝光

乙肝病毒侵入人体后,并不会直接引起肝细胞的损害,只是在肝细胞内吸收营养赖以生存,并在肝细胞内复制、繁殖。其复制病毒的“零部件”如表面抗原、e抗原释放在肝细胞膜上,引起人体免疫系统对这些抗原物质产生免疫反应,这种反应造成肝细胞的损伤、坏死。免疫反应的强弱决定肝脏受损程度及临床症状轻重。这场由病毒引发的免疫系统对肝细胞的战争,使大约25%患者的肝脏成为“战火连绵的战场”,肝脏的损伤由此加重。

乙肝病毒的始作俑者大曝光

据观察,轻度慢性乙肝约65%肝脏纤维化;中、重度慢性乙肝则基本发生纤维化,其结果可形成肝硬化。

慢性乙肝患者如果不进行适当的规范化治疗,每5年就会有12%-25%的慢性乙肝患者发展为肝硬化,有6%-15%的肝硬化患者演变成肝细胞癌,又有20%-23%的患者会发生肝衰竭,需要进行肝移植手术,这时进行治疗,不仅治疗难度大、疗效差,而且费用昂贵,许多患者经济上难以承受。而如果能不失时机地进行抗病毒等正规的系统治疗后,就有可能有效阻止这一进程,减少或推迟肝硬化的产生。

因此,抑制乙肝病毒复制是防止乙肝发展的有效手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