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新课改的几点感想

 当偶然遇到泰然 2016-07-09

重庆市杨家坪中学康黎

有学生这样给我说过,语文课最没意思。多上一节或少上一节课没有明显差别。老师上课讲的东西我只要在网上百度一下就全部出来了。

他的话让我思考了很久,我不断地追问,教育究竟是什么?

·
·
·
·
·
·

我们历来喜闻乐道的教育理念是教师有一桶水,然后给学生一瓢水。可是在信息如海水袭来的今天,一桶水又如何够?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不仅要做一名知识的传授者,更要做一名知识的引导者。

然而,我们都知道:“说”是比“做”容易太多了。

我们早已习惯了“讲授——练习——讲授”的教学模式,我们也已经演惯了我是主体、你是客体,我说你听的权威形象。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会有很多的不适。比如,我们必须重新定位师生关系,重新构建自我价值……

教育的意义,最终不是着眼于教师们自己如何变得聪明,而是着眼于教师的职业本质——让别人变得聪明、智慧,而这也是现代教育最需要思考的问题。然而,虽然我们每天都在面对学生,但传统观念使我们对学生的认识受到限制;我们关于教育的设计,也就多是着眼于教师,而不是学生。

在评价方式上,把评价的作用定位于奖惩,对教师来说,似乎是最方便的,然而对于学生来说,却可能产生副作用,甚至损害他们的心灵和自尊。实践和研究都表明,“教者好教”并不等于“学者好学”。

明确了这点以后,“新课改”以一种教育政策性的方式告诉了我们应该何去何从。那么,我们的新课改究竟改在哪儿呢?主要在六大改变,变目标,变结构,变内容,变评价,变方式和变管理。

今天,我主要谈谈课程目标、内容和方式的转变。

我们知道,仅仅以知识来作为学习目的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必须真真切切地把学生看成一个人,一个正在成长的人,所以他们缺乏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一切有关于成长的因素。

一堂课下来,除去教师所讲的知识和课本的内容,所剩下的才是真正所学之物,终身受用。语文课尤其如此,学生记得最久最深入的,恐怕不是哪位作家写了哪些作品,而是一些我们不经意间道出来又恰巧是他喜欢和需要的东西。

为了达成这样的目标,课程的结构内容和方式就要随着变化。显然,空有一堆生僻知识而没有实际生活实践能力的人不受推崇,学生要学的是“活”的知识,简而言之,就是要学以致用。与此一致的是教学方式不能靠塞鸭子的形式,直接告诉学生结果。而是要教他们怎么学,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切身体会,不知道结果但有充满好奇心的努力才是最有效的努力。

今年上半年,郭思乐教授在重庆开讲座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大意是“一些老师看到我的备课笔记很失望,笔记上没有详细的教学流程,只有学生的学习目标和我个人的一些设想,我把解读的权利交给学生……”当时听到这句话我很吃惊,工作几年,我在备课时由教学目标,一直写到作业设计,甚至先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会如何做答,我应该如何应对,如何过渡到下一问题,都是经过了缜密的思考,可谓设计得“密不透风”。

如今,听了郭教授的一席话才发现,原来这样的备课是多么的专断,我这样做,等于是扼杀了学生的思维,拉着缰绳牵着学生在转,哪里还有学生参与的机会!当然,更谈不上把课堂交还给学生了!

按郭思乐教授的意思就是,教师应该致力于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把解读的权利交给学生”。而要充分的“留白”给学生,教师除了要对文本有深透的理解外,还必须拥有丰富的知识结构,更重要的是必须更多地关注课堂上的学生,对学生各方面情况做出分析,对自己课堂方方面面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大体的预见并准备出对策。

当然,要达到这样的水平,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学会的,还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和摸索。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课程体验、追求生命共同成长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始终把学生发展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得更加主动。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就必须给学生机会、时间以及更大的思维空间,而不是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做学生思想的保姆。

语文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艺术性很强的教学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应该从原来的讲学者转变为引导者,从课堂的独奏者转变为教学合作者……教师如果把所有的探究要素全部设计精巧,包办太多,留给学生自主思考和自由发展的空间就会过于狭窄,学生的主体意识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整个课堂效率也无法得到提高。

我们大多是大班教学,那么教师所讲的内容就是针对一个集体的内容,每个同学就得根据自己的所长所短来汲取必要的知识,而不是满堂听,又满堂忘。所以,我认为“教”与“学”一样都不能少。课改既要有教师的改善,更要有学生的努力,既然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最起码他们自己得有主体意识,光凭老师一己之力,课改难成气候。

教育是一门科学,它有科学的一切特性,有许多我们尚未明白也无法解释的领域,只能在不断的失败与成功的尝试中总结经验,创造真理。新课改不是教育改革的结束,只是其完善的一个很小的阶段,让我们共同努力,促进新课改的成功,让教育的遗憾日益减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