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病例报告】自发性急性完全性脾梗死一例

 木1木森 2016-07-10


作者:刘志毅 李丹 金虎 谷洋 吕洪亮


正文

患者女,27岁。因上腹部疼痛1 d入院,疼痛呈持续性刺痛无放散。无恶心、呕吐,无发热、黄染,无腹泻及里急后重。无尿频、尿急、尿痛。查体:腹式呼吸减弱,上腹压痛,以左上腹为主,伴反跳痛,轻度肌紧张。Murrphy征阴性。肝胆肋下未触及,脾肋下可触及。脾区叩痛明显。血常规:WBC:14.28×109/L,RBC:3.76×1012/L,HGB:87 g/L。凝血常规:PT-sec:11.5 s,PT-INR:0.84,PT:111.00%,FIB:4.59 g/L,TT:14.7 s。尿常规无异常、肝功未见异常。心电、胸片未见异常。肿瘤标志物:CEA:0.71 ng/ml,CA-199 153.35 U/ml。腹部CT示:脾脏增大,大小约11.6 cm×6.1 cm,CT值40 HU,腹腔内肠管、左肾及胰腺受压移位、变形。增强扫描后,动脉期、延迟期,脾脏实质均未见明显强化,CT值约42 HU;脾动脉于脾门后未见显影,脾动脉未见明显增粗、扩张,脾静脉未见造影剂充盈,脾静脉走形呈螺旋状改变,脾周围见少量积液(图1)。诊断:脾大、脾实质未见强化,脾动脉于脾门后闭塞,脾静脉扭曲。急诊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脾切除术,术中见脾脏被大网膜包裹,与周围组织粘连,分离粘连后见脾脏明显增大,约12 cm×8 cm×4 cm,呈暗红色,包膜明显增厚,脾实质质地硬,包膜与脾实质分离,脾周围少量暗红血性液体。脾门处见脾动静脉迂曲、增粗,内可见血栓充满(图2),未见扭转。术后患者恢复顺利。术后病理:脾脏18 cm×10 cm×4 cm,切面实性、暗红色,脾动、静脉见凝血,血管内可见血栓。术后10 d痊愈出院,术后随访7个月,患者状态良好,无不适,血小板已经降至正常,未再出现腹部疼痛。

图1 腹部CT平扫(箭头处为涡流征)

图2 腹部CT增强动脉期(箭头处为涡流征)


讨论

急性脾梗死是一种临床少见疾病,而自发性急性完全性脾梗死则更为罕见,本例报道的1例为年轻女性不明原因的急性完全性脾梗死。脾梗死是罕见疾病,发病率并不清楚,李一鸣等[1]报道,近20年国内外共报道137例,平均年龄54.1岁。脾动脉的分支是没有相互交通的终动脉,易发生栓塞,脾动脉或分支发生栓塞导致脾梗死。导致脾动脉发生栓塞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因为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流缓慢,血液处于高凝状态,造成组织细胞缺氧,有利于血栓形成。常见的病因有血液系统疾病,出凝血障碍,最常见的是地中海贫血和白血病、淋巴瘤。其次是脾动脉内血栓形成、脾动脉硬化、脾动脉内癌栓形成、微血管栓塞及感染性心内膜炎异位拴脱落等。急性胰腺炎并发脾梗死的机制是炎性渗出物引起血管痉挛,导致局灶性或弥漫性坏死。医源性、外伤性比较少见,更为少见的是游走脾和脾动脉的扭转。而本病例为年轻女性,既往无血液系统疾病,无动脉硬化及心脏疾病病史,入院后检查未发现出凝血障碍,无腹部炎性疾病,无任何外伤及医源性损伤史等可能导致脾梗死的疾病。不明原因的突发上腹疼痛,CT增强动脉期脾为低密度,动、静脉期脾实质无强化,只见脾被膜略有强化,诊为完全性急性脾梗死,脾门处可见'涡流征'。Priyadarshi等[2]报道2例游走脾脾扭转,CT可见涡流征,并认为这可能是脾蒂扭转的征象。但本患者术中证实脾增大,与周围组织炎症粘连,并且脾各个韧带发育正常,动静脉未见扭转,只是动静脉迂曲并充满血栓,范围约3 cm,涡流征考虑可能为迂曲的血管,其中心强化为血管中的栓子,周围无强化的部分为增厚的管壁及腹膜及脂肪。我们推测涡流征可能不是脾蒂扭转的征象,而是脾血管完全栓塞的直接征象,因病例少,尚需进一步观察。


本病为少见疾病,尤其对病因不明的容易误诊、漏诊,CT具有较高的诊断率[3,4]。大部分脾梗死可以自愈和纤维化,保守治疗可以有效,而对于完全性脾梗死应尽早行脾切除术[5]


参考文献(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