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吃了这碗猪肝面,来世还做杭州人!

 真友书屋 2016-07-10


文|CWM  027


大学路在杭州江湖上最著名的传说

不是郁达夫故居

也不是浙大前身求是书院

不是整条街都飘着的书香

这些曾经的辉煌

后来都被一碗据说全杭州最销魂的猪肝面抢了风头

而现在这碗猪肝面

似乎也成了,曾经的辉煌




很多年以来,江湖上一直有传说,杭城最好吃的猪肝面在大学路。传说这家老面店没有名字。传说常有人开着奔驰去,就为吃上一碗。传说有人毕业多年,还是忘不了大学时吃过的这碗猪肝面。


而这些传说也惹得每年都有许多人,慕名去找这碗猪肝面。


大学路所处的是城市繁华地段,连通着当年杭州城里最中心的解放路和庆春路。而现在的大学路则自有一种大隐隐于市的味道,在路口拐个弯,就从车水马龙的城市走向了被绿荫庇护的小道。






一路走去,面馆还没看见,倒是接连进了几个让人肃然起敬的老房子,从庆春路的大学路北口往里走,先看到的是一座雕梁画栋的建筑,黑底蓝字题着求是书院四个大字。


大学路之所以被称为大学路,和这个书院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求是书院,是浙江大学的前身。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杭州知府林启,利用普慈寺创办新型学校。是杭州创办近代教育的先声,也是浙江自己创办的第一所大学。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改称“浙江求是大学堂”,翌年改称“浙江大学堂”,二十九年(1903年)又改称“浙江高等学堂”,民国3年(1914年)停办,9年复校,又几经更名,17年(1928年)定名为“国立浙江大学”。




跟高楼大厦泾渭分明的白墙乌瓦

院落内供养着几株水生植物




正是这所书院,培养出浙江第一批具有科学文化知识的新型人才,如邵飘萍、陈独秀、许寿裳等。100多年的历史汤汤而过,如今,书院仅存原普慈寺大殿。


前几年这里进行了修建,修缮后的原普慈寺大殿,高大森然。


后来求是书院就成了杭州近代教育史陈列馆,也许是特意为了追求时光倒流的感觉,进到里面,淡黄色的灯光泛出一片昏暗。所有的陈列品,都在昏黄的灯光中,显出浓厚的历史气息。


小佬儿在门口碰到一对姑娘小伙,他们是原浙江中医学院的学生,路过这里,想看一眼曾经位于他们学校里的求是书院,如今的模样。男生说:“布置得真不错,之前,很担心它会成为废墟。






求是书院往前不远,便是浙江图书馆旧址所在地。


大学路浙江省图书馆,兴建于1928年2月。该馆建筑费由绍兴人汤寿潜所捐。汤氏于民国六年逝世之际,遗言捐银二十万于浙江省教育事业。


图书馆建成之时,共计花费白银二十六万元,实际用于馆舍者十九万元,又购西方书三万元。




由孤山馆舍与大学路馆舍组成的浙江图书馆旧址,均为国内优秀的近代公共建筑。尽管过去半个多世纪,图书馆大楼外观依然色彩明丽,四周环境幽雅静谧。


新的浙江图书馆建立之后,这里曾经停用7年之久,让很多来惯了这里的读者,一时之间很不适应。72岁的邵大伯,家住大学路小区,退休后几乎天天都泡在这里打发时间,图书馆的停用,让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知道白天要做些什么好。




还好,2005年,经过修葺,一楼600平方米的两个大厅作为报刊阅览室重新开放,为读者提供馆藏的100多种报纸和1000余种期刊。邵大伯重新成了这里的常客,“这里的环境很好,没什么事情,我会在这里待上一天。”




从浙江图书馆旧址的另一扇门出来,往左走两步,想问一下这里的居民,那个传说中最有名的面馆所在地,却不知不觉到了另一个著名的老房子所在地——风雨茅庐




这个建于上个世纪30年代的中式花园别墅,也是郁达夫为了挽救和当时的杭州第一美女王映霞的婚姻之举。


小佬儿以前讲过这个让人唏嘘不已的爱情故事,喜欢八卦的童鞋自己戳链!

→→为杭州第一美女举债筑豪宅   郁达夫也是蛮拼的


如今的风雨茅庐已经经过修缮

进大门,两侧有五六间平房

穿过天井,是三间正屋,坐北朝南

正中一间为客厅,有后轩

厅东西为卧室,三面回廊

正屋东北有卫生间、厨房等



仰着头望出去

不知道天空和90年前有多大不同

反正日光下的事

是日日不同




据王映霞回忆,新家于“1935年年底动工,熬过了一个冰雪的冬季,到1936年的春天完工……足足花掉了一万五六千元。”建成后,还“涂上了朱漆,嵌上了水泥”。并由著名学者马君武题匾“风雨茅庐”四字。




修缮后的风雨茅庐,里面已经空空如也。据说,后院的两间书房,三面沿壁全都排列着落地的高大书架,密密麻麻地放着数万册中、英、日、德、法等国文字的书籍。只是,这些书籍在抗战爆发后,全部散尽,毁于兵燹。




大学路上,面店大约有四五家,随便哪一家,门脸都差不多。不是很清爽的店面,墙上挂着各种面条名称和价格,灶台搭在店门口;老板就站在门口切猪肝、杀黄鳝,猪肝又薄又匀称,黄鳝根根新鲜;腾腾地热气夹杂着猪肝、腰花的香气扑面而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兜兜转转还真让小佬儿找到了这家传说中的面店,早已经饥肠辘辘的胃,急需一碗热腾腾的猪肝面来抚慰。



吃面的人等在里间,不消多时,一大碗香气扑鼻的面条就端放在眼前。




吃完,果然没觉得让人失望。猪肝和腰花都是又嫩又鲜,虾仁新鲜,黄鳝韧劲十足,面条筋斗,不知不觉,吃得满头大汗。连我这个平日里不爱面食的人,也不禁将大半碗面收入腹中。


店里只有坐在对面的一对男女,各自点了份腰花拌川。几句聊下来才知道原来是朋友一直安利这家面店,这是他们第一次来。


“我那个朋友经常大老远过来吃一碗面,我自己平时都在附近吃点煎饺填饱肚子就可以了。”男生拉着女生走出了面店,时间是下午15:54。收拾好碗筷,忙活了大半天的老板终于可以坐下来聊聊他们的故事了……




当问到老板娘时,小佬儿面前的男人笑了笑:“ 我是她弟弟,最近这几天她有事出去咯,店里基本靠我一个人打理。”朱大哥下岗后就到店里帮忙照看生意,面店开了二十几年,他在店里的时间前后算起来也是十几年了。


大概在2014年5月份的时候,大学路这一片旧房需要进行改造,姐弟俩一合计那就索性停业,随便整修一下门面,这一停就是半年多,到年底才又开门做生意。


“你别看现在面馆的招牌上写着'洪妹麦面店’(老板娘的名字叫朱洪妹),起初是没有正式的名字的,门梁上只写两个字:面店。后来'面’字掉了,只剩下一个'店’。想来这吃面的人只知道大学路53号有家面店,人多了之后,'大学路’三字是后来顾客加上去的,找起来方便。”




回忆起面店这些年,朱大哥也是感慨万千。自己的大姐93年电子厂下岗,就在大学路开了这家面店。起初面店做的是片儿川、馄饨、煎饺等等早点,一碗片儿川一块钱,那时候的大学路,早点和小吃摊比现在还多,三十几家,竞争也厉害。97年前后,大姐尝试其他小吃品种,这才有了此后的招牌菜单:猪肝面、腰花面、虾爆鳝面……


成功“转型”后面店名气越来越大。“人气旺时,店里加上服务员就有5、6个人。对了!《今日早报》上还登过我姐姐在做面时的特写照片。前几天,还有电视台来采访这家店呢!”朱大哥满脸自豪地说。


聊到一半,一辆送啤酒饮料的面包车开到店门口。朱大哥提醒他们明天记得早点送来,几个人看起来很熟络。送货的小哥打趣道:“那我可很早就送来了哩”,“怕啥,我每天四五点就起床了,你还能比我早?”




做吃的生意的人好像大多要起早贪黑,但是朱大哥偷偷告诉我,他起那么早是要从北大桥一路遛鸟溜到大学路哩!到了菜市场差不多六点光景,然后由自己亲自挑选食材,带回店里。


“但是最近生意越来越不景气了……”小佬儿接过话头,想要问问面店是不是真的每天下午四点就停止营业了,“这大夏天的,一直开着来吃面的人也不多。反正是自家的店,没生意了就歇歇。最近几年街道开始设置路栏,一个小时6块钱,车子还不好停,开车来吃面的人就越来越少了。”




“过去面店一天就可以卖一百三四十斤面,今年却连一半都不到。现在年轻人差不多吃一两面就饱了,然后把料吃光了。”这是朱大哥临关门前对小佬儿说的话。




看到大门紧闭只剩下显示屏循环播放字幕的那刻

小佬儿瞬间心里有点堵得慌

这家开了二十多年的面店

承载着几代人的味觉记忆

不知道又能延续多久呢


而大学路的闲适

不知从哪户人家偷溜出来的大猫

蜷曲在路边晒着午后的暖阳

老旧的房屋,一股子烟火味的小菜馆

老人在路上碰见了熟人就能聊很久很久

街边随意晾晒的衣物

落地楼上成片的简易雨篷

巷尾传来几声清脆的车铃声

这些又能持续多久呢




这一碗猪肝面是杭城江湖20多年的传说

它最大的意义也许不是有多好吃

(最打动人的从不是烹饪的技术吧)

而是有多少人

为了这一口面

留下了多少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