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课堂】IVUS/OCT:四步看图法及斑块性质和稳定性判断

 smilingmx 2016-07-10
上一讲已重点讲授IVUS和OCT不同的成像原理,以及冠状动脉管壁从正常到病变的发展过程。基于这些知识,本节课刘巍教授教您IVUS/OCT四步看图法,介绍如何判断斑块的性质及稳定性。



几个概念
1.软斑块和硬斑块(IVUS)
不同斑块组织成分回声强弱不同。通常所说的软斑块是指脂质斑块,呈低回声;而硬斑块包括钙化斑块(呈高回声)、纤维斑块(呈较高的致密回声)。

2.背散射(OCT)
光波离开组织,返回导管的反射称为背散射,高的背散射,OCT显示为亮的像素;低的背散射,显示为暗的像素。

3.衰减(OCT)
光波通过组织后强度的减弱称为衰减,当光不能通过组织深处时,定义为强衰减,OCT显示为暗色的区域;而光能通过组织深处,并能透视深层组织,则定义为弱衰减,OCT显示为相对亮色的区域。
正常管腔

1.IVUS

正常冠脉管腔具有3层结构:①内膜:由一层非常薄的内皮细胞组成,斑块只是沉积在内膜层;②中膜:内膜之外,由平滑肌细胞组成,IVUS上表现为暗色的、低回声、环形区域;③外膜:由致密的结缔组织组成,是血管边界,IVUS上表现为亮色的区域。


IVUS可看到管壁外的其他结构,如分支血管、伴行静脉、心包及心包下的脂肪组织。

2.OCT

图像中最内层、非常薄的亮色区域,为内膜;内膜外的暗色环形区域,为中膜;最外层的亮色区域,为外膜。


由于OCT的穿透性比IVUS差,故OCT一般不用于观察腔外结构。
四步看图法
1.第一步:先找中膜
IVUS和OCT图像上外膜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故识别中膜是阅片的第一个关键步骤。

2.第二步:往里看内膜
内膜是斑块沉积之处,识别出中膜后,需往里观察内膜,仔细分辨内膜是否增厚、是否存在斑块,进而判断斑块的性质和稳定性。

3.第三步:评价管腔内部
观察管腔是否规则、是否存在管腔狭窄、是否存在血栓形成等。

4.第四步:测量

包括测量病变长度、评价斑块负荷、计算狭窄程度等。


在斑块性质和稳定性判断上,最常用到的是第一步与第二步。
斑块性质的判断

1.纤维斑块



(1)IVUS

第一步:先找中膜,即环形的暗色区域;第二步:往里看内膜,可发现内膜存在较为均质、高回声(回声基本与外膜一致)、偏心生长的斑块。

(2)OCT

第一步:先找中膜,即环形的暗色区域;第二步:往里看内膜,可发现信号均匀的、亮色的斑块。


由于纤维组织具有高回声、易透光、反射较强、衰减较弱的特点;故在IVUS上表现为均质、高回声、向心/偏心生长;OCT上则表现为信号均匀、强背散射、弱衰减。

2.钙化斑块



钙化斑块的回声密度较强;IVUS上表现为高亮白色、声影衰减(在其外侧有一黑色区域)。根据斑块在管腔分布的范围,可分为90°(图A)、180°(图B)、270°(图C)、360°钙化。当钙化>180°时,置入支架前需给予球囊扩张或旋磨,否则易导致支架膨胀不良。


钙化斑块在OCT上表现为低背光散射(信号弱,黑色)、低衰减、不均质、边缘锐利。

3.脂质斑块



脂质斑块含有液体成分,而液体不易透光。IVUS上表现为低回声的黑色区域。若大量脂质汇集形成脂池,则可见声波明显衰减的黑色区域,但中膜依然可看清。OCT表现为边缘模糊、表面强背散射、深部强衰减,中膜不可见。

4.混合斑块



混合性斑块由纤维斑块、脂质斑块和钙化斑块混合而成,图像表现为不均质、不规则的特点。


IVUS中不均质的暗色区域为脂质斑块,高亮白色、声影衰减的区域为钙化斑块。OCT可见纤维斑块、脂质斑块,在脂质含量丰富的区域,中膜已不可见。

斑块稳定性的判断

不稳定斑块在IVUS的特点:较大的脂质池,薄纤维帽,且斑块出现破裂、出血、炎性细胞浸润。如图A所示,内膜表面为一层非常薄的纤维组织,同时存在低回声的区域,为脂质斑块。


图B:表面强背散射、深部强衰减的区域为脂质斑块,由于脂质负荷较重,已完全看不到中膜;脂质斑块的表层纤维组织非常薄,且出现管腔狭窄、不规则以及血栓的形成。此外,还存在一些信号均匀、背散射、弱衰减的纤维斑块,以及高亮的炎性细胞。

知识点总结
1.四步看图法

先找中膜→往里看内膜→评判管腔内部→测量。


2.斑块特点


3.不稳定斑块
薄纤维帽,脂质丰富或有较大的脂质池,斑块出现破裂、出血,炎细胞浸润。


下节预告:血栓、夹层、血肿的识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