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末杂谈|中医初学者不得不注意的病之“势”

 陈鑫医生图书馆 2016-07-11

都说用药如用兵,用兵打仗是要赶出侵略者,获得胜利,治病用药也是祛除病邪,治病的过程就是一个正邪斗争的过程。大部分人得了病之后都是邪不胜正,所以大家都很幸运的活着,可惜的,总有一些人被当今束手无策的疾病夺去生命,让人无比惋惜。

 

每一位医生与病人一样,有一个共同的敌人——疾病,希望将病邪驱逐出去,当患者被痛苦困扰时,医生的心情也会很低落。所以情绪比较敏感的人不适合干医生这个职业,实在有点折磨人,再加上患者不理解,就更加悲剧了。那些为了悬壶济世的宏愿与大爱,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医学知识,帮助患者排忧解难的医生这是当下最可爱、最有良心的人,尤其是中医。

 

话说远了,这周末想跟大家谈谈初学者到临床上面临的问题(高手在此可以跳过),就是中医治病中的“势”,也是平时讲的“大势所趋”以及“顺势而为”的势。


前面说用药如用兵,学习中医也可以参考一些兵书,比如关于“势”的问题在孙子兵法中就有一篇《兵势》,大家可以一起读一读,或许对于治病、养生会有新的启示。


战争的最高境界也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才为上策,我国的文化不尚攻伐,讲究的是谋略,这也是中医的一大特色,如果非要从中药中选出一个很好的抗菌药可以媲美现代的抗生素就已经脱离了中医的本质。

 

其实对于一个初学中医者或者说刚毕业的中医院校学生,只要勤奋一点,基本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一些常用中药和处方可以背的很熟,但是来一个患者,望闻问切结束之后,依葫芦画瓢,辩证、处方、认真选药,但是效果却不是很理想,很多人因此丧失了信心,我觉得刚开始用中医思维进行用药的时候,除了认真辩证处方之外,很多人忽略了对当前病势的判断,这对于刚上临床,没有什么辩证经验以及完备的中医理论装备的人来说比苦思冥想开出一个模棱两可,自己都不确定是否有效的处方来说更加重要。

中医的整体观念不知道还有多少人在临床进行使用,人的气血运行是一个如环无端的整体,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临床上才看不到书本上的疾病,因为一个邪气致病或者说一个脏腑的问题立刻就会牵连的其他脏腑以及气血津液的变化,所以给你一种任何疾病都是寒热错杂,无证可辨的感觉。但是,分析复杂的问题,执简驭繁正是国人的强项,这才是真正老祖宗的智慧。就身体而论,一个人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昏头痛,甚至打喷嚏流鼻涕,这个疾病的“势”在上,如果顺势而为的话就是发散,至于以温药为主还是凉药为主那是进一步的事情,如果面对一个失眠多梦,口舌生疮,情绪暴躁的人先要考虑是不是需要收敛苦寒沉降一下,然后在进一步辩证施心肾不交还是心火旺盛还是心阴不足呢。

这个世界上如果有最聪明的人存在,那便是造物之主,正如同《兵势》中说的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我觉这世间的道理,人类无法穷尽,但是道是相同的,如果抛去宏观的角度去研究中医,必将陷入无穷的痛苦之中。对于疾病的治疗我们应该尊重身体本身的愿望,身体是最聪明的,无论是恶心呕吐还是腹泻便秘都有其原因,这症状背后身体的想法是我们所考究的,这就是其中的趋势,无论是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通因通用、寒因寒用还是提壶揭盖、增水行舟都是顺势的表现。


时间匆忙,思维有些混乱,就暂时写到这里吧,希望对一些人有帮助。


你的转发和点赞是对我最大的激励,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