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个英国人把长江拍成了“性冷淡”!

 James5291 2016-07-11

中国的长江被这个英国摄影师活生生拍成了性冷淡风……

宜宾,两个游泳爱好者

纳达夫·坎德(Nadav Kander)是一位逼格满满的摄影师,他的照片参照了美国水彩画家约翰·马林(John Marin)的风格:渺小的人物,巨大的世界。同时欣赏中国水墨画的他,在暗房对照片做过一些色彩处理,让所有照片的颜色看起来像一个整体。最终将影像提升到一种新境界、当今最流行的——性冷淡风格。

宜宾,大桥下的自行车

2006年至2007年,纳达夫5次来到中国,将镜头对准了中华文明的母亲河——长江。

纳达夫从上海吴淞口出发,沿长江溯源而上,途经南京、武汉、重庆等地,最终到达青海,记录下中国发展变化中的景色和三峡库区的集体迁移。

2006年,上海,“橘乡”长兴岛

或许纳达夫是以色列裔英国人的缘故,他的犹太血统让他对东方神秘主义有着天然的亲切感。拍摄长江纯粹是出自纳达夫个人兴趣的项目,没有赞助商。一开始,纳达夫想的是要拍摄中国,后来,他发现自己不可能走遍中国,于是选择把长江作为一个很小的切入点。选择长江,有两个理由:一是长江流水,犹如中国急速发展的隐喻;二是因为纳达夫发现每个中国人对长江都有感情,不仅仅是一条河,它代表着中国人的根基。

2006年,重庆,周末的野餐

2006年,重庆,清洗自行车

2006年,重庆,星期天的早上

2006年重庆丰都

2006年重庆丰都

纳达夫用大画幅相机记录下断裂的桥梁;在被污染的江水边野餐、游泳的人们;即将沉入江水的老城.......如今这些画面中一部分,已经永远不复存在。纳达夫称:“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飞跃,也在不断毁坏自己的根基。我们无法重温我们从哪里来,因为它已不复存在了。”

一个英国人为中国的发展操碎了心!正如纳达夫自己所说,他不认为自己在玩高深相反,无论拍摄的主题是什么,自己都是在探索人类的处境。

2006年,上海吴淞口

2006年上海

2006年上海

纳达夫很喜欢中国导演贾樟柯的电影《三峡好人》,因此在拍摄长江的过程中,长江移民尤其吸引纳达夫的注意。因为他自己本身也是一个移民。纳达夫1961年出生在以色列,父母是俄罗斯和德国人,2岁移民南非,25岁再次移民英国。

2007年,重庆奉节市三峡移民纪念碑

2007年,重庆直辖市

2007年,重庆直辖市

纳达夫曾在火车上碰到一个特别可爱的男人,他是一个三峡移民,会说一点英语。他对纳达夫说:“为什么我们为了建筑要去摧毁,我没法再回到我以前出生的地方了。”

对此,纳达夫感同身受,“我很理解那个男人。我对我的故乡没有印象,我找不到故乡的根基,很多长江移民虽然生活在中国,却同样找不到故乡的根基。”

2007年,江苏南京,“诺亚方舟”

2007年江苏南京

2007年,江苏南京,后现代拉斯维加斯

“长江移民”现象让纳达夫觉得十分有趣。于是,他独创了一种“摄影移民”拍摄法。他在一个地方拍摄完一个对象,接着把他转移到另外一张照片里,完成在相片中的“移民”。

纳达夫说:“这些人已经远离家乡,我想让他们二次转移,离开他们的自然生存环境。与那些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人不同,这批人的未来悬而未决。”

2007年上海浦东

2007年上海

2007年上海

在中国时,纳达夫的心情很糟糕。因为,一共来中国5次,所有的天气都是灰蒙蒙的。所以,在他的照片里,也会反映出这种不安、焦虑和凝重。其实小编也明白为什么纳达夫的照片总是充斥着性冷淡风.....如果总在雾霾天气下拍摄,能拍出蓝天白云就奇了怪了吧~

2006年,云南石鼓长江第一湾

2006年云南虎跳峡镇

历时两年的拍摄,对于纳达夫最困难的是如何让其他的人了解自己,理解他在做怎样的工作。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必然会有矛盾。纳达夫曾在中国请了一个向导和一个司机,结果,干了不到5天,他们就不愿意再合作了。理由是早出晚归太辛苦,生活节奏太快。并且还老是问纳达夫:中国山清水秀的美景很多,为什么非要那些不太好看的东西?

遇到困难的纳达夫没有放弃,最终靠着自己坚定的信念,完成了对中国长江的拍摄!

2007年,湖北省宜昌市三峡大坝

2007年,湖北省宜昌市三峡大坝

2007年湖北省巫峡

2007年湖北省西陵峡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2009年底,第二届 Prix Pictet 环保摄影奖在巴黎揭晓。纳达夫的「扬子:长江」系列照片从12名候选者中胜出,他从联合国时任秘书长科菲·安南手里接过奖杯。(Prix Pictet是全世界首个关注环保的国际摄影奖,致力于用摄影探讨生存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等全球议题。

2007年四川宜宾

2007年,青海,青藏铁路

2007年青海省

2007年,青海省可可西里

2007年青海省长江源头

除了记录长江,纳达夫更是国外名流争相合作的商业摄影大咖!

美国总统,奥巴马

对于肖像摄影,纳达夫依然乐此不疲的发挥着性冷淡风格!

美国总统,奥巴马

纳达夫曾受《纽约时报》之托,拍摄系列肖像“奥巴马的部下”(Obama's People),以配合2009年奥巴马正式出任美国总统的就职典礼。结果纳达夫把整个摄政团拍成了“性冷淡”,还创下《纽约时报》有史以来最长单篇报道的篇幅……

奥巴马的执政团队,一共52人

纳达夫喜欢制造「摄魂术」般鬼魅的光影效果,所有被他拍过的人脸上都带着神秘的表情(或者面无表情),让你猜不透他们究竟在想什么?

英国王储,查尔斯王子

足球运动员,大卫·贝克汉姆

导演,蒂姆·伯顿

演员,布拉德·皮特

演员,裴淳华

作为肖像和风光领域的大师,纳达夫相信,风光照片和肖像作品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密的联系,它们都与回忆有关。一张面孔可以承载许多回忆,风光则体现了人类在土地上的所作所为,它们都纪录了人类的处境。

百米飞人,尤塞恩·博尔特

演员,迈克·法斯宾德

演员,凯拉·奈特莉

拳击运动员,泰森

演员,伊恩·麦克莱恩

纳达夫拍摄肖像时从不关心拍摄对象是否感到放松。他认为真诚地展现人们的各种情绪与表达自我的方式很重要,人们需要在充满张力的情境中感受现实生活里的悲欢离合。

优秀的摄影作品应该给人留出自行思考和体味的空间,而不是给出问题的答案。纳达夫认为,只有阅历够深,才能真正认识到一幅肖像的价值。所以观者和被拍摄者同样重要。

纳达夫还非常喜欢人体摄影。2010年至2012年间,他把自己关在影棚里拍摄了“人体”系列。就是为了展现人体的姿态,展现情绪及我们占有身体的方式。

嫌这个世界太浮夸?没关系,那就看看纳达夫的作品吧!凡是被他拍过的都成了“性冷淡”,纳达夫就是这么牛逼的摄影师!

纳达夫·坎德(Nadav Kander)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