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成语:
知识拓展 ◎论“斤” (1)现在很少有人把“斤”和劳动工具或武器联系在一起了,更多的时候是作为质量单位进入我们的视野,如:缺斤短两、斤斤计较等。可在古人使用工具的历史上,“斤”可算得上是前辈了,“斤”甲骨文为“ ”,像一把横刃的砍物工具,和后来的镰刀相似(如图)。 (2)运“斤”成字 ◎说“斧” 在古文学习中我们一般把“斤”和“斧”理解为同一种砍物工具。可细说来它们是有区别的,斧的刃口是纵向的,形制比“斤”大,它不仅用于砍物,还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和刑具。 ◎与“运斤成风”相似的成语 小故事 楚国郢都有个人,因为不知道他的名字,暂且称他为“郢人”吧。郢人有位好友,是一位匠人,人们都叫他“匠石”。郢人和匠石两人有一套绝技,就是郢人在鼻尖上涂上一层白粉,像苍蝇翅膀一样薄,匠石能用斧子把这层白粉轻轻地削去。匠石在表演这套绝技时,态度从容,见他抡起大斧顺着郢人的鼻尖削下,只听得斧子在空中呼的一声,那一层白粉全被削掉了,郢人的鼻子丝毫没受损伤,而且脸不改色,若无其事。 编者心语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曾经让大家引以为傲的“中国制造”,被“廉价、山寨、低质”取代了。早年胡适先生曾直言,中国盛产“差不多先生”,这话放到现在仍不过时。日本有个词叫“職人のこだわり”,我理解其核心就是如今我们提倡的“匠人精神”吧,他们对完美近乎变态的追求,成就了日本制造。 其实我们古代不乏这样的“匠人”故事,如:运斤成风、庖丁解牛、轮扁斫轮、卖油翁酌油、百步穿杨等等。这些故事讲的就是专注,追求的就是那种极致啊!我们有那么多的榜样,却没有足够的重视、珍惜和提倡。懊恼,无济于事,“知耻而后勇”。我们需要的是重拾信心,虚心向古人学习严谨、专注、精益求精的做事态度。 |
|
来自: 老刘tdrhg > 《11.成语/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