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与网络如何相互学习?

 真友书屋 2016-07-11


一直都很喜欢看书,偶尔也写写小说。作为一名在大学里念应用数学专业的人,我还上过哲学、工程学的课程。


尽管我对授课老师的印象颇深,但一想到那些年的学习,我记得最清楚的仍是那些作为辅助工具的课本。我甚至能回忆起书中纸张、用色和字体的感觉。

回望人生,我能说出一系列在智力上、情感上、精神上塑造了我的书。除了工程学教材,还有一长串在我人生特定时期所读过的小说——它们帮我质疑自我和世界,帮我用不同或全新的角度理解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

图书一直是我的避风港,我的老师,我的救世主,但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随着时间流逝,有些书就像胶水一样拼凑出了我对世界的认识。我把它们视为知识或情感的节点,正是这些节点织就了我自己。

试问,我也能这样说网络么?

万维网带给读者前所未见的信息流:精彩而激进的博客、令人震撼的维基百科、《纽约客》专题、BuzzFeed的新闻聚合列表、期刊文章等。更别提许多人每天花大量精力浏览的其他文本:邮件、文字消息、Twitter和Facebook帖子等。

我肯定能说出一些网站、博客、网络作家,他们也推动了我对这个世界的了解。但不知何故,书总有些不同,总多了点什么。

 书有界


Pexel

书有某种与生俱来的价值。我这里并非特指纸质书,而是泛指书籍这个一般的概念。

书籍的形成由强大的信念所驱动——要有清晰的形式设计,这从1440年古登堡印刷术诞生或两千年前第一本手抄本出现时就有了;要有明确的筛选原则,哪些内容能放进书里,哪些内容弃之不用,都要经过作者或编辑拟定。

几年前,我突然想到一种「版式不定」的图书定义。我至今仍然在使用它,如此我才能够谈论「书」——那些可能拥有多种形式、状态但某种意义上仍属同类的东西。

我试图用下面这段话来描述图书的共同点:

书是彼此独立的文本集合(也可能含有其他媒介)。它是作者的产物,包含着作者对某一思想或某种情感的完整陈述,可以通过多种格式传播给读者。

这里的关键要素不是书脊或书页,而是一种有意为之的「局限感(boundedness)」。不论什么格式的书,总给人一种有边界、彼此独立的感觉。

或许正是这种「有界性」让书有特定的空间,用以构筑我们的聪明才智。大概也是因为书可以被定义、受限制,所以相较其他类型的信息——论文、讲座、网站,我们能更轻易地放置、固定他们,并在书上写下我们的新点子。作为可以被明确限定的「东西」,这也许就是书的重要之处。

 网无限

如果书从某种意义上由有界性来界定,那么恰恰是无界性从诸多方面界定了网络的本质。网络有一种无限的特质。

一个网站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信息的不可知的集合。我们不会像完成一本书那样有「开始」或「完成」一个网站的感觉。总有其他东西我们可能遗漏了却不知道。即使是有限的、定义明确的网站,它也有超链接,将我们带向参考文献。

除了无限性,我认为网络还有三个根本的、革命性的特征:

  • 发布:任何人都能轻易地向全球的受众分享文件或数据

  • 链接:任何人都能轻易地创建文档或数据间的链接,而不过问文件或数据的所有者

  • 开放: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创建新的服务和工具


所以你可以说网络是人类发明的用以大规模分享、情境化和创建思想的最强大的工具。

 书 VS 网络  

书是思想的便携式封装,网络是传播和创造思想的工具,但书在开放网络中却几乎完全缺席。


  • 如果网页是我们创造和散布信息的最有效的技术

  • 并且如果网页是组织连接零碎信息的最有效的技术 

  • 并且如果网页是我们创造新型工具和服务的开放平台

  • 并且进一步地如果书籍代表着人类思想信息可能最重要的结点


那么,为什么书中的内容不能存在于更容易让自身被发现、分享、阅读和创造的开放网络中?


理由很简单:商业模式。

 从纸张到二进制 

继音乐行业崩溃、新闻行业混乱之后,图书出版极度谨慎、保守地走向了数字化。与其他形态的媒体不同的是,书业已经成功掌握了一种与纸质书商业模式类似的数字商业模式。他们得到了电子书出版平台(亚马逊、苹果、Nook等)的辅助,这些平台的模式与开放网络相反,是封闭的专有系统。


因此,我们从纸质图书迁移到数字图书,不是完全地数字化,而是创建了一个模仿纸张局限性的系统。事实上,我们创建的电子书系统在所有权(电子书并不归你所有,你只是从买书的地方获得了许可)和使用(你不能轻易借出或捐赠你的电子书;你可能可以在电子书上标注或做笔记,但对这些笔记你什么都做不了)等许多方面还带了新的限制。

尽管电子书是利用互联网、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和CSS(层叠样式表)等创建的,它也只是受严格限制的、残缺版的网络,这是它有意为之。 


这种安排之下,电子书的所有权、权利与限制都由出版商说了算,读者基本没有发言权。而我们接受了这种状态,以换取巨大的利益:书籍的可用性和可访问性。

 对封闭系统的控诉

Pexel

我一直在商业平台上阅读电子书,当我享受这些平台带来的好处时,也会不断产生深深的失望:


我与所读图书间的智力互动受到我买书的电子书平台限制,更糟的是,这些智力参与在某种意义上归这些平台所有。除非我想要破解数字版权保护技术侵犯版权,否则我无法控制自己如何阅读,也不能对自己阅读活动所产生的数字输出做些什么。


比如,我想要把我读的书接通到我选择的某项服务,这项服务能帮助查看和跟踪我读过的书,并以不同的方式组织这些经历。我不能。


我想要在我正在阅读的书之间建立连接,将我从多本书中对某一特定主题的注解安排到同一个地方。我不能。


我想要简单地将我的注解连带它们的元数据导入其它工具中,也许是导入Word写篇文章或导入WordPress写篇博客、推文。我不能。


我想要追踪我何时阅读及其对我睡觉习惯的影响。我不能。


我想要接通一项服务,能将我在书中读到的所有地点在地图上标记并展示出来。我不能。


我想要接通一项服务,能基于我所读的书中提到的所有书,为我自动生成阅读清单。我不能。


我想要接通一项服务,让我能叫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搜索其他书对我所读的书的引用,我不能。


我心中不断传出声音说,我想要,我想要,噢!我想要……

爱德华·蒙克《呐喊》

书与网络相互学习

阅读是一项创意事业。在阅读时进行创造,这在作者和读者之间产生了协同效应,让阅读成为强大的、对我而言甚至是最强大的智力体验。我认为社会尤其是技术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发现提升人们创造力的新方法,而不是让创造力减退。


书可以向网络学习让数字内容做自己,做它做得好的——成为易变、可移动、多维的,成为可重复、可共享、可发现、可关联的,以及最重要的——可再造的,为读者、为知识、为社会释放出巨大价值。


书可以向网络学习如何在有界的同时开放边界:保持独立内容的有界的、便携的完整性,但将这些内容向网络平台开放。开放网络使我们能够建立最强大的工具,以共享信息并鼓励不同想法间相互作用来创造新想法。


但我认为图书概念中的物质性(thingness)有其力量,网络或许可以学习如何像书那样封装一个离散的点或有限的一组想法。


书籍可以向网络学习如何在有界的基础上开放。网络可以向书籍学习如何在开放的基础上设界。


译者 | 陈聪
作者 | Hugh McGuire
标题 | What books can learn from the Web / What the Web can learn from books

来源 | Mediu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