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生读书会丨03.26共读:《蒲辅周医话》之论乙脑医案一则与保胃气诸法

 陈鑫医师 2016-07-11



生生读书会的书友们大家好,小生这厢有礼了,今天咱们继续读《蒲辅周医话》之论乙脑医案一则与保胃气诸法。
小生和您一起品好书~
大家一定要坚持哦~



蒲师其人:

蒲辅周,少名启宇,生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四川梓潼县西溪沟人。祖父蒲国桢,父亲蒲显聪,皆以医为业,名闻乡里。家境清贫,兄弟姐妹七人,蒲辅周居长,幼时读书,则依靠他母亲何氏的娘家资助。


蒲辅周自幼勤奋好学,15岁时,开始随祖父和父亲学习医学。前辈对他要求十分严格,常教育说:“医乃仁术,如不下一番功夫,不足以为医。”其时,祖父在梓潼县东街开办了“杏林堂”。蒲辅周铭记家训,白天在“杏林堂”侍诊,晚上刻苦攻读中医书籍,每感购买医书十分不易,多方向人借阅。他曾借得日本学者所著的巨型医书《皇汉医学》一部,该书内容丰富,论述颇精,蒲辅周爱不释手,每晚读至深夜,边读边摘抄,历时数月,方将全书学完。蒲辅周于此颇为感慨:外国人尚对中医有如此精深研究,中国人岂甘自卑?其献身医学之志,益加坚定。


蒲辅周从早期行医开始,就对中医各家学说,能取其所长,不存偏见。不仅努力于伤寒的研究,而且重视温病的研讨。他特别崇尚杨栗山的《寒温条辨》,从中获得许多宝贵的教益。后来蒲辅周在治疗乙脑中总结出的八法(即辛凉透邪,逐秽通里,清热解毒,开窍豁痰,镇肝熄风,通阳利湿,生津益胃,清燥养阴),就是根据杨氏等温病学家的理论经验,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而得的。在蒲辅周的倡导下,梓潼中医界伤寒、温病两派,打破隔阂,互磋医术,大兴会诊共商之风。


1956年10月至1957年9月,蒲辅周先后在《中医杂志》发表了《参加治疗流行性乙脑炎的一些体会》及《流行性乙型脑炎中医辩证施治的一般规律》等经验总结。此后,蒲辅周又对腺病毒肺炎、冠心病和肿瘤等疾病进行观察研究,总结治疗规律,取得较大成绩。他在担任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人和国际友人的保健工作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并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医学骨干人才。
  1975年4月29日,蒲辅周病逝于首都医院,享年87岁。


蒲辅周一生忙于诊务,其宝贵经验,由其学生(中医研究院高辉远等)进行整理计有《中医对几种急性传染病的辩证论治》、《蒲辅周医案》、《蒲辅周医疗经验》等论著。又蒲辅周之子蒲志孝,根据其父的书信、笔记、遗稿、庭训等,整理汇集成篇,题名《蒲辅周医话》,于1981—1983年,发表在《山东中医杂志》上。


“乙脑”与石膏及其它


齐××患“乙型脑炎。前医迳投石膏、知母及苦寒药类,遂至亡阳之变,我诊后急书:附子一两、干姜五钱、甘草三钱,叮咛速服。


有善用石膏治“乙脑”之某大夫阅方后谓之下咽则闭。“乙脑”乃热病也,岂有用热药大剂之理云云。


齐又粗知医理,急召我至,见其四肢厥逆,冷汗淋漓。我慨然曰:“若不急于救阳护阴,束手待毙乎?”一日之间,进两大剂,方使转危为安。


余谓:任何病,万不可被病名吓倒,疾病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岂可执一方而治万病。所谓治病就是治其人之病,人有禀赋之异,症状之异,方土之异,方应随之而灵活增减,贵在临证布思,审查隐微。以“乙脑”言之,有过用苦寒而致泄泻者,治以泄泻为重,用六和汤加粉葛有效;有因暑热而表证尚在者,用香薷饮加六一散有效。不可概以为热证,动辄石膏半斤。



论“保胃气”诸法


谈到保胃气,人们往往一下就考虑到砂、蔻、姜、术;不过湿困中阳,胃气升降受阻,用砂、蔻、姜、术助阳气以强升降之机亦不是不可。


但胃阴受损者用之,则反伤胃气,因此时需助津液以保气化,所以用辛温则适得其反。叶天土用甘寒益胃阴案最多。对于余热未尽,而胃阴又伤者,当宗《伤寒论》竹叶石膏汤法。


记得我在成都行医时,曾治两例患麻疹后阴伤的小孩,一例患儿素体阳盛,一例系常人体质。阳盛患儿麻后干咳不止,不思饮食,解黑色溏粪,极臭,舌质红而无苔,用竹叶石膏汤加芦根、黄连小剂量进。每剂生石膏最多不超过15克,黄连每剂不超过2克,进退五剂,患儿能进饮食,大便转正常,又两剂后饮食基本正常,停药调理而愈。另一患儿则现低热,鼻中流浅红色血水,不食、舌红无苔,嘱用冬桑叶、白茅根煎汤代茶频饮,症状逐日减轻,七日后接近正常,两例患儿皆系麻后阴伤不思食,热重者甘寒佐苦寒为治;热轻者纯用甘寒,频饮代茶,使其水津四布而不至形成停饮,达到开胃进食的作用。这是生津以益气。


在此同时,有一业余中医爱好者的两个孩子亦出麻疹。麻后低热不退,不思饮食。他用苦寒清热法无效,以为是真阳外越,决定采用引火归元法,一日之内两个小孩相继殒亡。此人大哭说:“医书误我!”其实医书何尝误他,错在不知辨证,张冠李戴而自误。


麻后伤阴,苦寒本非所宜,又用桂附温阳,何异抱薪救火。还有热结阳明,用苦寒急下存阴,亦是保胃气的法则之一。《伤寒论》、《温病条辨》,《温热经纬》言之最详,这里就不再冗述了。四十多年前,梓潼黄某,胸闷脘胀半月余,砂、蔻、楂、曲等消导,参、术等温补迭进无效,连夜派人至成都接我回梓救治。到后方知郭先生已先我一日而到,并处小承气汤。富贵之家畏硝黄如虎狼,迟疑不敢服药,要我决断。我见其舌苔黄厚,脉虽沉但有力,知系平日营养过丰,膏梁厚味蕴郁化热,积于汤胃所致,理应涤荡。力主照郭先生方服用,黄某犹豫之后,勉进半茶杯,半日后腹中转矢,又进半杯,解下黑色稠粪少许,味极臭,胸脘顿觉豁然,纳谷知香。事后黄某问:“何以消导不效,非用攻下不可?”我说:“病重药轻如隔靴搔痒,只能养患耳。”


《徐洄溪医案》中杨某外感停饮案,与此大致相同。这是内伤病,热积肠胃用苦寒通降,保胃气之通畅,《内经》说:“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后世的“六腑以通为用”即是此意。不过使用此法一定要中病即止,切勿太过。



今日共读目标你完成了吗?鼓励大家多做些读书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把笔记和心得多多分享到咱们生生读书会的群里哦,今晚8点咱们一起来深入讨论讨论今天的共读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