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治通鉴》笔记108:官渡之战

 茂林之家 2016-07-12

《资治通鉴》笔记108:官渡之战

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战役之一,双方统帅是袁绍和曹操。

在此之前,袁绍打败军阀公孙瓒,控制了黄河以北的冀州、幽州、并州和青州,实力远大于只控制着黄河以南兖州和徐州的曹操。

公孙瓒与袁绍争雄很多年,当然不是等闲之辈,而且幽州地处北边,历来有着最强的军队,之所以败,主要还是自己作的。凡有材能有名望的人,他一概不用,他说:这样人,你让他做高官,享富贵,他认为是理所应当的,而不会感谢你。于是,他只用那些会感激他的平庸之辈。他疑心特重,谁也不信,他修了很高的石台,在上面造房子,然后只带一些女眷在里面住。其中,有几个侍女是大嗓门,有什么事情,就让她们站在高台上喊给下面的文官武将听。总之,很奇葩。

袁绍打公孙瓒时,曹操正在打从陕西过来投刘表的军阀张绣,却一直没怎么占到便宜。

头一次打时,张绣没怎么打,就投降了。可是,曹操把张绣的寡妇婶婶给睡了,还收买张绣手下大将。张绣恼了,袭击曹操。曹操猝不及防,被流箭射中,狼狈而逃。长子曹昂被杀,猛将典韦为了保护他撤退,也战死。

第二次打张绣。正打着呢,后方来消息,袁绍可能要到打兖州,曹操赶紧撤军。张绣追击,刘表则派兵在安众这个地方阻击。路上,曹操给荀彧写信:我军撤到安众时,必能大破张绣。到了安众,曹操腹背受敌,于是抄小路逃跑。张刘联军以为志在必得,放马追击,却不知正中曹操埋伏计,大败而回。回到家之后,荀彧问曹操:您怎么知道会在安众打胜仗呢?曹操说:因为安众是死地啊,当然不能死,一定要胜的!这就是曹操的性格,冒险狂,贼大胆,天不怕地不怕的豪杰!

面对袁绍的压力,曹操心里也没底,当然,他只会对最贴心的谋士表达自己的忧虑。于是,大谋士荀彧和郭嘉两人给他打气,提出“绍有十败,公有十胜”,列举了袁绍与曹操之间的十条决定胜败的对比,照录如下:

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

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也。

桓、灵以来,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公纠之以猛,上下知制,此治胜也。

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也。

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得策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也。

绍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不为虚美,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此德胜也。

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无不周,此仁胜也。

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也。

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也。

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也。

我把这个对比简要整理成表格形式,更加直观:

对比项袁绍曹操
太讲究形式排场率性自然
叛逆皇帝的军阀遵奉皇帝的忠臣
失于宽宽猛相济
多疑,任人唯亲知人而能授权,唯才是举
多谋而不善断,常错失时机多谋善断,执行力强
沽名钓誉,只能吸引二流人才真诚待人,实在,吸引来的是一流人才
只照顾眼前的人关怀天下
手下忠奸不分手下优劣分明
不按常理出牌,无是非标准以礼法治事
不懂兵法用兵如神

荀彧和郭嘉加在一起,顶一个张良没问题,这段分析绝了!在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等十个方面,曹操都胜于袁绍。

有多少兵是次要的,关键是统帅的水平决定战争的成败!这个道理也是被无数历史事实检验过的了。

他们讲这段话是在197年,距官渡之战还有三年。我们对比一下袁绍、曹操在官渡之战中的实际表现,就会发现,这两位大谋士分析得太准确、太透彻了,他们把袁绍研究透了,真正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怠。

当时,荀彧和郭嘉还建议曹操,趁着袁绍打公孙瓒,要抓紧拿下徐州的吕布,否则后方不稳就很危险了。于是,如前文所述,吕布死于曹操之手。

199年,袁绍彻底打败公孙瓒,有点志得意满了,想称帝,却不好意思说,有个叫耿包的人顺情讨好,积极劝进,结果文官武将都反对,他只好杀了耿包,以找回面子。

袁绍开始准备打曹操了,他调集精兵十万,骑兵也上万。

大谋士沮援劝谏:刚打完公孙瓒,应当休整一下再说。最好先用政治手段,找个冠冕堂皇的出兵理由,然后再打。即便打,也应当再做充足的准备,前期以小股骚扰为主,使敌方疲于应付。

另两个谋士郭图、审配则顺着袁绍的意志讲:不用弄这么复杂,泰山压顶之势打过去,一切OK。

听说袁绍真要来打了,曹操手下将领都挺害怕,曹操则满不在乎地讲:我太了解袁绍了,野心老大了,可智慧老小了;看着很唬人,其实内心怯懦;出手也不算不狠,但多为私心私欲,所以威严并没有树立起来;兵马很多,但是管理混乱,战斗力不强;手下将领骄纵难制,政令不能统一。他的地盘大、粮食多,这都太好了,因为都是准备送给咱的。

这牛B可吹得太大了,但是领导者的鼓动力就在这上面了。

荀彧进一步指出:袁绍手下几个主要的谋士田丰、许攸、审配、逢纪各有缺点,而且彼此势不相容,不团结;颜良和文丑两位主要的武将也是水平一般般。

所以,不但袁绍这个统帅不行,他手下的中层也不行。

于是,曹操率军守住许县北面200里处的官渡小城,迎战袁绍的南下大军。

前面讲到,“后院”的吕布虽然被灭了,但张绣还在啊,现在打张绣肯定来不及了,怎么办?拉拢呗。袁绍也派人去拉拢张绣。张绣此前把曹操的儿子爱将打死,不敢投曹,想投袁。大谋士贾诩劝他:袁绍连他兄弟袁术都容不下,能容得下你吗。而且袁绍现在自以为很强大,你去投他,他也不拿你当盘菜;曹操现在有危难,去投他肯定非常受欢迎、受重视。

贾诩讲:

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

曹操肯定不会记恨你此前所为,肯定会做出一个样子来给天下看的。而且,更重要的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他一定会胜的,我们要把未来押到胜利者身上。

于是,张绣投曹操,曹操与之结为儿女亲家,贾诩也被重用。

而强大的刘表坚持中立。谋士劝他:两雄相持,天下之权在于您,您的十万大军帮哪边,哪边就能胜,您就能分一杯羹。您两边都不帮,就等于两边都得罪,将来胜者肯定与您为敌。刘表不听。

陕西和西北的军阀们也都观望,他们派杨阜到许昌会见曹操。杨阜回去后,盛赞曹操:

有雄才远略,决机无疑,法一而兵精,能用度外之人,所任各尽其力,必能济大事。

有雄奇之才和远大战略,做事果断,军纪严明令行禁止,打斗力强,文武官员各尽其才,一定能打胜袁绍。

其他的孙策、刘璋等军阀,离得远,挨不上。

挨得近,有威胁的只有刘备。曹操打完吕布之后,便把刘备一直留在许县,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有次,曹操跟刘备就着青梅喝酒,曹操不经意地讲:天下英雄只有你跟我,袁绍不值一提的。刘备闻听此言吓得筷子掉在了地上,心里说,“我这个孙子装得还是不象啊”。当然不能在曹操手下待着啊,要不早晚给死在曹操手里呗。这就是宿命嘛,你太强了,就没办法跟别人混的,必须自己干。正赶上,袁术要北上投袁绍,曹操派刘备带兵去阻击,终于放虎归山,曹操后悔也来不及了。

当时刘备手下有兵数万,是巨大威胁,而袁绍大军已整装待进。刘备肯定跟袁绍一伙啊,他要从后面捅刀子,前面就跟袁绍没法打了。可是,这时要带主力去打刘备,袁绍立即大军压境怎么办?

郭嘉认为:袁绍是迟疑拖沓的人,肯定不会那么快就压过来的。刘备还站脚未稳,众心未附,急击之,必败。

于是,200年正月,曹操带主力对刘备发动闪电战。

大谋士田丰劝袁绍,抓住时机,提前计划,立即进军!袁绍则推说儿子生病,得照顾,大军未动。

曹操很快地就把刘备给打散了,回军官渡,而且捎回了俘虏的关羽及刘备的老婆孩子。刘备则带着残兵败将去投了袁绍。

田丰再次袁绍提出之前沮授的思路:应当先派出部分足以牵动曹操主力的兵力,以游击战轮番去打,最终将对方拖垮,这是万全之策。不要把老本一下子都押上去决战,这样风险太大。

袁绍不听,田丰死谏,袁绍大怒,将其关了起来,没有随军出征。曹操听到这个消息,长松一口气。

二月,袁绍大军出征。

四月,两军初次交兵,关羽大发神威,于万军之中斩袁绍大将颜良。不久,又设计把另一员大将文丑给斩了。袁绍的士气大挫。关羽回去找刘备,曹操没有阻拦。

七月,袁绍派刘备带兵绕道到许昌南面打游击,被曹仁击败。刘备又跟袁绍要了一些兵,去南面联合刘表。

沮授第二次劝谏,要留一部分兵力在刚刚渡过黄河的延津城,以备不虞。袁绍不听。

沮授第三次劝谏,要以势压之,打持久战,曹操粮少,吃不住劲。袁绍又不听。

九月,双方阵地战开始,曹操坚壁防守。袁绍强攻,两种手段,一是筑起高台,居高临下射箭;二是挖地道,从下面攻。曹操这边也都积极应对。不久,曹操吃不住劲了,粮食吃完了,兵少也应付不过来。就给大后方的荀彧写信,要放弃官渡,撤回许都。荀彧鼓励曹操:

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

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

您以对方十分之一的兵力,在无险可依的地势下,仅凭防御工事就坚守了近半年,如同掐住了袁绍大军的喉咙,使其前进不得。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战绩啊。眼下双方都非常困难,都要达到极限了,这时必然会出现新的机会,正可以出奇制胜,一定要把握住啊。

荀彧当然得鼓励曹操,一旦兵败,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嘛。不过,他讲的也是个真理。上天是吝啬的,不把你折磨到一定程度,他不会把机会给你的。

这时,袁绍后方运到前线上千辆车的军粮,曹操派人给劫了烧了。

这样一来,袁绍的军粮有点青黄不接了。于是,又赶紧征调一批军粮来,这次他派了一万多兵力护卫,并且驻扎在自己军队后方四十里的乌巢。

沮授仍不放心,建议袁绍再派一部分兵力游击,防止曹操绕到后方偷袭。袁绍不听。

这时,很巧的是,袁绍的谋士许攸叛变了。许攸本来建议袁绍绕到曹操后方去偷袭许都,袁绍不听,正赶上家人犯法,被袁绍的大臣审配追查,索性就逃到了曹操这边。

许攸给曹操带来袁绍军粮的可靠情报,帮助曹操设计了偷袭方案。

曹操粮草已尽,成败在此一举了,亲率五千精兵去偷袭。5000兵跑近50里路,去打驻守乌巢的一万多守军,当然也是很艰难的硬仗,要费一番时间的。

乌巢一开打,袁绍就知道了。怎么办?赶紧去救援吗?没有。袁绍有点想当然了,他以为既然曹操亲率精锐出去了,大营这边的防守就应当很弱了。于是,决定对赌,不去救粮草,而是强攻曹操大营。守营的是曹洪和荀攸,这两个人硬是给守住了。袁绍见短时间内打不下来,只好回头救乌巢。

曹操的偷袭要是不成攻,回都回不去了,所以,根本不回头管来救援的袁绍,只顾猛攻。袁绍赶到时,曹操已成功地把他的粮草全点着了。

更要命的是,袁绍留下来进攻曹操大营的大将张郃,因为与袁绍的谋士郭图怄气,竟然临阵倒戈,向曹洪投降。

袁绍大军一下子就乱了,大败,袁绍只带了八百多人逃回黄河之北。

其余大部都投降曹操,共有七八万人,曹操全部坑杀之!

袁绍随军的物资全部被曹操缴获,其中很多书信,都是曹操这边的人写过来的,一概焚之。他讲:袁绍大军来时,我自己都有心投降了,别人这样做,情有可原。

袁绍败后,有人祝贺田丰:事实证明您之前的策略是对的,袁绍要是听您的,就不会有这样的失败了。以后,他肯定更加重用您了。

田丰答:你不了解他,他会恼羞成怒把我杀了的。

果然。

对于袁绍的失败,通鉴这样评价:

绍为人宽雅,有局度,喜怒不形于色,而性矜愎自高,短于从善,故致于败。

袁绍本是很有胸怀气度的,城府也很深,只是过于自负,不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所以致败。

总的来讲,还是败在一个骄字上。他本来可以实行更加稳健的战略的,却图快、图爽,就败了。主要还是输在战略上。

不过,具体的战争过程中,形势瞬息万变,很多偶尔的因素决定了结果,非人力所能完全把握的。史家尽量从人事的角度来总结成败经验,只可以做一定的参照吧。如果在关键时刻,许攸没有叛变带给曹操关于乌巢的详细情报,如果袁绍没攻曹操大营救乌巢再快那么一点,如果守乌巢的再坚持一下,如果......结局可能就大不一样了。只是,历史没有如果。

另外,沮授被俘,不屈,被杀。许攸侍功骄慢,众人之中呼:曹阿瞒若不是靠我,哪里能打败袁绍。曹操当面陪笑:您说得太对了。之后,找了个借口就杀之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