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UED建筑品谈】老西门的重生:记一次前所未有的城市复兴历程

 潜水游泳zxl 2016-07-12
6月22日,UED建筑品谈 · 常德老西门活动在常德成功举行。本次活动由常德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旭公司理想空间工作室、 《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联合主办,常德天源住房建设有限公司承办,上海风语筑展示股份有限支持,旨在通过对老西门项目进行参观考察,从多专业角度对老西门项目进行深度解读与交流,探索以设计带动城市复兴的常德市未来建设发展课题。


UED建筑品谈 · 常德老西门活动在常德成功举行


一次历史遗产旧建筑群的审慎对话

一次城市美学与都市创造力的强势回归
一种面向未来的崭新的城市复兴思维

这是常德老西门综合片区的涅槃重生

6月22日 十余位专家学者齐聚常德共话老西门

最有情怀的建筑师和最好甲方一起讲述老西门的故事


遇见|老西门


建筑品谈活动围绕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旭公司理想空间工作室主持建筑师曲雷何勍所做的常德老西门城市中心复兴项目展开。



老西门综合片区改造项目-窨子屋


常德古称武陵,西门一带曾是常德的政治文化中心:衙门、王府、文庙、书院无不见证其冠盖翩跹。旧日商贾繁华,市井风俗,思之令人神往。然古城历经劫难,多次毁于战乱,古城墙在抗战中被大部分拆毁,全城亦遭日军夷为平地。进入21世纪后,千年沧桑后的“老西门综合片区”已经面目全非。



上世纪八十年代一度繁华的大西门市场


往昔模糊不堪,依稀可辨的仅有抗战残存的碉堡遗迹,常德最后一栋破旧窨子屋,50年代的老药材仓库,藏在街巷深处的“常德丝竹弦剧团”等。凌乱更迭的时代打下一层层粗糙的印记,仓促的城市化进程切断了从容的传承,底层人群则寄身于丧失了尊严与美感的日常生活。


2011年5月,老西门棚户区综合改造应运而生。作为常德“十二五”规划中的保障性民生工程,承接此项工程对于建筑师来讲既是机遇与挑战,亦是深重的责任。站在历史与未来之间,如何回应沉甸甸的过去?如何朝向飞速发展的明天?特别是,如何立足今天,成就建筑的本原意义。即作为人在大地栖居的根本方式,供人彼此依存、劳作、生息,且拥有亲近一方水土的回忆和遐想的空间?



老西门综合片区改造项目-钵子菜博物馆     


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基于一个简单朴素的“人”字,通过努力构造和营建一种丰富多元的空间形态,回应人们对于生活的真正渴望。具体到老西门,其要义不是简单的泥古与仿古,更不是将雕梁画栋简单叠加于钢筋水泥,而是在材料、布局、错落、线条、色调、转折接合等细微之处糅合往昔的深沉温润与今天的清灵高挑。


紧贴地面的日常与市井不会中断于居住空间的变化,市民生活的风俗途径仍可徐徐展开。回迁楼凭借细腻丰富的灰色调衬托质朴的底色,和缓怡情的步道、绿植、水面街铺讲生活拉回地面,被遗弃的传统元素重新织入现代时空。



老西门综合片区改造项目-社区中心


建筑师表示,他们不复古,亦不从洋,只愿以鲜明的个性和现代性重塑传统并向未来敞开,构建美的,诗意的,绵长悠远的人间场景。



老西门综合片区改造项目-葫芦口广场    



老西门综合片区改造项目-梦笔生花

品谈
精彩内容回顾



崔愷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总建筑师、本土设计研究中心主任


随意性和随机性创造丰富的城市意象


总体来讲旧城改造是一类难度很大的项目,老西门项目之所以能够成功主要是来自于常德城投集团、常德市政府的全力支持,这是第一点。第二点,这个项目能呈现出现在这样的效果,与两位建筑师不计成本的全心投入是分不开的,他们有面对历史的文化责任感和应对现实的社会责任感。第三点,这条街呈现出的与城市的相容性,至少阶段性效果上还是很值得肯定的。通过营造新的生活空间和让本地居民就地回迁,增强了这条街对于本地市民的吸引力,这种做法很有示范性,而以往这类工程往往更多的是吸引外来人旅游的需求。

 

建筑师在这个小街区中有意采取了不断变换风格的设计手法,每个建筑个体都独具特色,也形成了十分丰富的城市意象,随意性和随机性使建筑风貌象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一样有强烈的幸福感。同时这是一种很自信的表达方式。并没有被抽象的传统概念所束缚,国家号召创新,只讲经典就不可能创新,这个项目里要欣赏的趣味性的东西非常多,甚至建筑师的设计渗入了景观环境的很多细节,包括街道的陈设和家俱,很有意思。其实不必计较对错的问题,也不必背上沉重的文化传承的包袱,甚至也不在乎某些细节的完美与否,只要大的策略和态度对了其他可以放权。这应该是我们应有的对于创新的一个鼓励和宽容的态度。




对于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包容渗透到了每一处设计细节之中


虽然由于目前这条街尚在建设过程中,需要与现有的城市界面临时割裂开来,我想施工结束后,界面应该会消失,街道要重新融入周边现有的街区与城市中来,这条街也应该是逐渐生长的,有带动性的,与相连的城市街道会逐渐演变,延伸,这就是城市的有机更新。祝贺曲雷、何勍两位建筑师,你们和甲方一起成为常德历史的书写者与城市同在!



孔宇航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代建筑内涵与传统文化出色结合

非常高兴来到这里。从学术角度来看,现代主义建筑一直因为其国际主义风格而饱受诟病,然而关于现代建筑核心内涵及其设计理念在中国建筑界并没有被广泛地认知与掌握,肤浅模仿现象严重。今天参观完老西门项目后发现,两位建筑师在寻求现代建筑核心内涵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关联性方面做得很出色,很感染人。


从这组建筑中可以看到许多熟习的设计章法与语汇,但建筑师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与中国传统场所、文化体验进行了有机结合,并通过巧妙的拼贴,实现传统方式与当代精神的整合。建筑空间里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设计手法,却不显突兀亦不过于时尚。砖和木材的巧妙运用,唤醒了人们对于传统材料的场景记忆,从而进一步还原了场所精神,具有时间流淌的痕迹。也许研讨主题中所强调的“设计的力量”在此得以呈现。优秀的设计既非简单的模拟,也非时尚的过度表现,而是体现设计者对时空的精准把握。



魏春雨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个人情怀与城市逻辑的融合


原来我一直对老西门成功的改造有所耳闻,不论是圈内人士,还是规划局领导,都对老西门的改造赞赏有加。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我一直没有来得及现场考察,今天现场看到后很受触动,我想用四个字来解析这个作品。一个是“情怀”,一个是“阅读”。我自己在读研究生的时候,研究过一段时间结构主义,今天这个项目虽然我没有触摸到肌理,但能“阅读”到结构主义理论中所涉及的“共时性状态”。

 

你看不到仿古的痕迹,建筑师把传统材料做旧,直接定制,也就是把商业的运行模式巧妙地隐藏进去,同时又让社会最边缘化的人群找回生存的尊严,全面并置,这也就是建筑师所希望达成的“众生平等”的观念。但是街区的形态还是有设计的痕迹,可能因为建筑师在这里没有刻意在做一条历史街区,而是有一种个人情怀的表达。在充斥着脸谱化的设计中,偶发性的东西往往是最感人的,但如若将它置于一个城市逻辑中来看的话,又存在一个个人情怀与城市逻辑相适应的问题。如果个人情怀可以和城市逻辑相融合,将会是一个很有深度的作品。




齐欣  齐欣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建筑师、法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设计导师


“人味”和“共生”是我对此项目印象的概括

建筑师容易犯的“职业病”是把建筑看得过于重要,从而欠缺了城市观。与之同谋的是那些城市的管理者,只盯着城市或建筑的外表:街景、轴线、比例、色调、形式、风格,而忽视了市民们赖以生存之街区的内部,以至于城市成了表面文章固化的典范:政绩似乎到手,绿化带里却没人驻足;建筑似乎光鲜,而环境却没改善;汽车得了便宜,人却丧失了尊严。城市也好,建筑也好,最终是服务于人的。


做出“人味”,才应是设计所追求的终极境界。今天来到这里,我先看到的是一个宜人的街区,有天、有地,有低、有高,人在其中自由自在地漫步,汽车见到行人不鸣喇叭,而是悄悄地尾随其后。此时,建筑已经没那么重要了,或做什么样的建筑都行。在这里,我嗅到了在国内广大新建区中所缺失的“人味”。


所谓“共生”,首先是不同美学观的共生。建筑师在这里摒弃了学院派惯用的统一美学标准,每栋建筑都忠实于自身的体量和功能,真诚、自由而又恰如其分地表述着各自的内涵,与左邻右舍共同构成一个精彩纷呈的城市场景。


其次就是年代的“共生”。设计师既没被“新、旧”的观念所束缚,也没被“中、西”的形象所制约。这需要设计师抱有一种超脱的心态,抛开学术上的条条框框,真诚地与使用者做心灵上的交流,营造人们乐于生存的场所。最后的“共生”自然是人:原住民、新居民、商家、访客等,共同享有一片和谐的天地。


李保峰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前任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老城更新的新启发


在中国从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变的新常态下,城市更新将成为建筑师的重要舞台,如何在老城中进行更新,这个项目对当下的行业具有启发意义。下面说几点我特别深刻的印象:第一,他们整合了城市、景观和建筑三个一级学科。两位建筑师不仅很好地处理了城市及建筑尺度的问题,而且将原来被盖住的、仅仅作为排污渠的地下水系改造为宜人的水系,将消极的城市基础设施改变为积极的城市景观,为增添城市活力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葫芦口广场景观营造为市民提供了闲暇纳凉的好去处


第二,他们为实现社会公正做了努力在旧城改造项目中拆迁户是弱势群体,而还建房则最后仅仅落实为一组指标而已。在这个项目中,二位建筑师对拆迁户的环境设计是动了脑筋的,无论是住宅之均好性及特色,还是其外部公共空间,以及极有特色的活动中心,均可看出建筑师的匠心。

 

第三,建筑师对于城市记忆及建筑之新旧关系的处理。旧城更新一定会遇到城市记忆的问题。通常较多的做法是“仿古一条街”,也有采用僵化、八股的典籍考据,前者混淆了时代,后者将城市建筑定义成文物。我理解老西门改造项目是一个整合城市、建筑及景观的设计,而非某个历史阶段之城市片段的复原,既如此,则不必完全依靠历史考据,更不必拘泥于传统建筑的法式,但空间的品质和历史的影子更加重要。

 


窨子屋古朴的内部庭院设计有着深深的历史印记


第四,规划设计的开放性及偶然性。设计中包含了许多功能定义不甚明确的区域,还有些貌似偶然的空间和形态,其间蕴含着许多不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这正是有活力的城市空间所需要的。


刘伯英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建筑遗产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北京华清安地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创办人、首席师建筑师

内容高度复杂的城市更新、城市复兴项目

我认为任何一个项目的成功都有它的原因和背景,或者称作天时地利人和。除了设计师对于项目本身巨大的感情和精力投入以外,建设单位从一开始的房地产开发商到转变思想后成为城市运营商,再到城市发展商,这种思想上的转变,也给项目的成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目前,越来越多的城市增量开发转变为存量利用,城市策划运营和综合发展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实际上,我们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忽视了一环,就是项目施工方。这个项目的施工做得非常精彩,包括材料的使用,施工的精细度等,有一些老工匠参与其中,并且投入了极大的热情,这是传统工匠精神,也是一种传承。甲方、建筑师和施工三方高标准要求,使这个项目总体来看完成度是相当高,甚至在一、二线城市也难得一见。整个设计过程中,景观和商业策划全程跟进,实现了全专业一体化设计,这是我的第一点体会。

 

第二点体会是,这个项目的复杂程度相当高,不是单一性质的棚改,在解决好回迁居民的同时,与护城河的河道整治相结合,与历史遗迹(城墙、碉堡)保护相结合,它的内容不断在拓宽。可以说老西门项目是一个棚改与城市更新和城市复兴密切联系的项目,项目的高度复杂性在一般棚改项目中非常少见,在一般的城市更新项目中也没有这么突出。

 

第三点就是在空间尺度上,由于回迁规模比较大,必须要通过高层大体量回迁楼解决,如果配套商业建筑按照简单的传统建筑复建的办法,不免落入俗套,并且形成建筑体量之间的巨大反差。而老西门项目建筑师通过丰富多变、具有一定体量规模的商业建筑,在街道与高层回迁住宅之间实现了良好的空间过度。



朱剑飞  伦敦大学博士、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副教授


“什么是历史?”的新思考


今天考察完这个项目,我想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一下,第一是生活性,第二是创造性,第三是深度介入。生活性就是对于平民的尊重,将生活性注入整个作品中。创造性是对历史情景的创造性介入。深度介入指甲方和建筑师深入、持续、高强度的对于建设改造过程的介入。第四是历史。这个作品激发了我们对“什么是历史?”这个问题的新思考;历史应该是当下的从生活角度出发的关于过去的追忆和再现

 

接下来我具体讲一下几个观察到的要点。第一点是,就地回迁,本地居民为上。本地居民能就地回迁,建筑设计能够一定程度上恢复较真实的“生活世界”,而非旧建筑的造型修复;这与甲方的策划是分不开的。第二点是,创造性的城市历史遗产保护。面对一个复杂的叠加的破败的旧街区,在时间紧迫压缩下,建筑师大胆介入,创造性重构,建立我们今天对于过去的追忆和再现。这在整体布局和具体建筑设计中,都有体现。第三点是,物体的精神和灵性。在材料、构件、细部、隔扇分割、院落光线控制上,建筑师都深度介入了,把控得较好;建筑师似乎在诗意地和有生命的物体对话交流,在建筑物体中表现其神秘的意境和灵性。第四点是空间。作为设计手段,建筑师自觉而灵活地处理了各尺度的空间布局,对项目有成熟的控制,使之随机而有序。


窨子屋内光影效果



富有质感的社区中心铺地设计,以细节打动观者


整个项目的实施对于“遗产保护”的做法有了新的维度的探讨,它暗示了一些日常化的,更有诗意的,更灵活的,超越以前比较保守的修复保护的做法。用开放视角去研究历史,去践行历史遗产保护,将是一个重要突破。这是从理论角度对此项目的思考。



张鹏举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

设计和建造一体化是一种较理想的状态

近几年做过一些改造和所谓的复兴项目,有些体会和认识。其中在设计改造的过程中,多注重策略和手法的考量和拿捏,因此,凡参观学习此类项目也自然多关注这一层面的问题。今天上午参观老西门项目的时候很受感染:被熟悉的设计手法感染,也被陌生的设计手法感染。随着参观的深入,总是习惯性地思考这些手法背后的出发点,不免产生了不少疑问,但随着何勍总动情的讲解,理性的质疑渐渐被感性的情怀击败,这些疑问最后似乎又都不言而喻了。

总体上有以下三点感悟:第一是关于设计过程的理性和感性问题。这是个老话题,在学校里教学生的时候,不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我总是不断告诫他们要理性,采取的策略要有根据,始终认为学生时期的感性是一种初学设计的感性,认为对他们来说,逻辑是设计之道,设计讲理是过程正确性的重要表现;相反,当建筑师具备相当的职业素养后,并将各种法则熟悉于心的时候,常常需要不断由感性去引导设计,如此作品才能精彩,才能感染人,尤其是改造和复兴类项目似乎更需要建筑师的情感介入。

 

第二是关于设计状态的“松”与“紧”问题。构成老西门项目的各个单体从现场感受推测,设计时的状态应是有松有紧。比如窨子屋的设计相对于其他建筑可能更“紧”,相信建筑师倾注了更多的精力和热情,而街道中连续的商业建筑则相对“松”。我们通常会提倡设计的整体连贯性,且提倡设计状态的放松,如此才可能更接近真实自然,就如同被复兴的那些街区原本的样子。不知道这个状态在老西门项目中是不是建筑师有意而为之的,但无论怎样,对于这样一个街区,这种“紧”“松”结合的设计或许是引起人游览和体验兴趣的好方法,至少我是被这种交替出现“紧”和“松”所牵动和感染。

 

第三是设计和建造的过程弹性。对于改造类项目,完全靠图纸完成设计是不可能的,现场的应对和变更必不可少,这是我做此类项目最突出的感受,而这往往又构成了能够感染人的精彩部分。经何勍总介绍,认识到,老西门项目许多打动人的地方也正是来自现场的感性应变。这又让我想到另一个老话题——“设计和建造一体化”。一直以来希望有一种让建筑师有着充分过程自由的方法,来弥补仅靠图纸完成设计的思考不足。目前看,“设计和建造一体化”可能是一种较理想的模式,尤其可能是改造复兴类项目的适宜实施策略。



石磊  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符合湘西北地区随形就势的建筑文化

作为湖南本地的学校教师,我说一下自己的感受。第一点,对于棚户区改造项目,建成后主要服务的群体是当地的老百姓,因此,建筑师的工作不仅是设计建筑也包括为原住民设计新的生活。在旧城改造中,老百姓对原有的生活环境一般都不满意,他们希望在保留传统习惯和传统记忆的同时,对现代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也有强烈的需求。所以在项目的后期建设中,我希望从功能配置到室内外环境设计生活气息浓一些,商业味淡一些。在护城河两岸为老西门的新老居民多考虑休闲、健身所需的空间和环境,并且能够服务于周边的市民,从而使整个街区充满活力。如果商业开发过大,也许投资回报大一些,但对当地的居民生活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当然这一点取决于甲方的意志。

 

第二点是建筑形象的感受,何总和曲总在老西门项目的设计中,有采用传统的建筑材料如砖墙、青瓦、木隔板等,表达出传统地域特色的商业街,也有运用玻璃、金属板等设计了现代感极强的丝弦剧场。同时还有色彩热情奔放的钵子菜博物馆。整个街区的建筑形态不拘一格,充分发挥了建筑师的创造力。似乎有点“杂”,但这种随心、随性而又充满激情的创作感觉我认为是符合湘西北地区随形就势,不拘一格的建筑文化的,就如湘西著名画家黄永玉先生的画一样。即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第三点是我对何总和曲总历时4年多深入生活、深入调查、深入监造,先做常德人,后做常德事的精神表示敬佩,他们为了一个独特的建筑构件,为了一件合适的家具摆设,为了让历史的记忆和传统文化得以保留和传承,走村窜寨,追求完美,这种执着的专业精神值得现在有些浮躁急于功利的建筑师学习,也为我们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做出了好榜样。



周湘华  湖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

开放性态度处理细节与场所再造关系

非常高兴今天能来参加这个研讨会,前面聆听了很多老师对这个项目观点和看法,作为湖南本土建筑师,也有幸参与了很多的历史街区改造项目,以及历史名人故居复原项目,同时也在做历史文化街区与新媒体及文创很多相关方面的研究

 

这个项目从很多方面可以供我们借鉴,譬如如何处理历史信息的真实性与创新型的矛盾,以及渐进式的改善当地居民基本生活与可持续的生存发展的要求。建筑师不仅仅要有基本的立场与价值,更要开放与弹性的态度处理好建筑细节与场所再造的关系。

 

第二点我认为目前来说城市的改造具有许多新的模式。像刚刚崔总提到的整个项目呈现出一种“碎片化”设计的形式,这种“碎片化”如何凝练出一个整体的面貌,可能也是建筑师需要思考的。老西门改造项目以窨子屋为起点,再拓展到其他的街区巷道,所以我认为把碎片化的单独项目如何有效串联起来形成整体也是重要的一点。


第三点我认为是运营的问题,我们目前接触到的很多项目设计做得很成功,但是后续运营并不一定成功,往往原因就在于没有在最初就把运营单位引入项目中,导致后期运营困难,门可罗雀。老西门这个项目在最开始就兼顾了运营的问题,完善了最后理念的实施和落地环节,成功激发了社区的活力。这也说明了作为城市复兴项目应该是需要一个全盘的思考和策划。



陈钊  天津源创联合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总建筑师


以商业业态多样性引导创造力回归


谈到设计在城市发展中的力量,以及建筑师如何在新常态下体现自己的力量,我认为首要任务就是做到“场所的回归”。如何能够把人群,尤其是原住民重新吸引到这里?我在考察的时候首先便询问了建筑师项目是不是基于旧址重现的,如果你仔细观察其场所塑造的细节部分,那么便会领会所有的细节塑造并不是完全拘泥于传统,它是有所创新的。

 

除了地理空间未来的梳理,建议挖掘老西门原有的商业及生活特色,保存几处原有的商户和生活场景。让原有的生活记忆得以延续,活化项目的场所系统中,本项目已经在回迁居住方案充分体现对原住民的尊重和关怀,相信对原有生活场景和商业未来的梳理上也能够做的非常出色。

 

这样遗址和项目周边的胡同窄巷是城市历史的重要遗存也是该项目融入城市图景的关键所在,建议认真梳理,尽量多的保存历史原来的风貌,利用织补的设计手法,将历史遗存融入项目的有机更新之中。就像电商一样,它其实只是商业手段的一种,而对于建筑师来说,更重要的是如何创造项目的价值。


进入电商大数据时代的商业模式已经从拼资金转向拼创意,对于建筑师来说更重要的是如何创造项目的创意价值,通过项目引入群体的参与设计,通过参与设计使项目变成一个特征有机生长的个体。如果他的作品能够激发整个城市的活力,成为一个“引爆点”,那么必定能激发城市未来的经济增长点。



罗劲  中机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重视历史的延续性

我对于老长沙的记忆与何勍老师类似,城市里应该有让人觉得有益的觉得幸福的地方,这些地方可以让人绽放出笑容,这或许就是有记忆留存并能唤起情感共鸣的地方。我特别赞同何勍老师说的一句话,历史是永远的今天。我们做历史街区改造或是城市更新的时候,有时候会忽视这种历史的延续性

 

我觉得这是一个设计师有“预谋”的城市更新项目。城市更新中还原场所记忆可能有多种方式,可能是设计师自己心中的桃花源,也可能是原住民观念中的桃花源,还有一种就是设计师与原住民通过沟通共同创造的桃花源。我觉得今天这个项目,应该是后一种。

 

我非常钦佩设计师在这个项目中体现出来的工匠精神,很多细节的打造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精雕细刻,而这种精神正是我们当下最需要的。很多时候因为项目周期短,建设方持有不同的意见,双方相持不下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有所妥协。设计师能坚守在这个地方五年,把设计成果,从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到室内装饰设计都一一落地,这是最让我感动的地方。

 

常德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老西门更是承载了足够的历史。设计师通过自己对老街的设想以及老旧的名称还原了牌坊广场、葫芦口水街等物化的场地,为城市未来的发展埋下伏笔。但是我们更希望看到老城墙、护城河、旧碉堡等实体引导,和丁玲故居、荣王府等不复存在的建筑的精神表达,让我们从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来自设计师的情怀,更是一种在地性的多元暗示。



李向北   PL国际(英国皇家建协特许设计机构)联合创始人、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

旧城故事新讲

这个项目的设计是在城市的尺度上完成的,因而项目所产生的影响力也不仅限于单个某幢建筑,而是影响到整个老西门的片区。建筑师在项目操作的宏观层面精心布局,用一条固有的水系打通街区的规划和景观,中观的层面因循水系及旧城肌理构建一系列极富个性的建筑及空间,微观的层面又细致到家具的订制和物料的使用,总之建筑师的功力在不同的层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想说的第一点是,我很钦佩建筑师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一个讲故事的人,他们绘声绘色地描绘属于这个旧城空间的故事,不仅如此,在讲述的时候他们还带着自己强烈的主观意识和深厚情感,这种状态与老西门旧城改造所想传达的意义是契合的。作为开发商关注项目的经济效益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作为城市文化的守望者,建筑师要关照的更多是城市百姓的日常生活、饮食起居,以及从不同的层面显现城市的内在特质。

 

第二点,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来看,“千城一面”将是一个无人可以逆转的强大潮流,但是从局部设计的层面可以做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五年多的坚守,佩服何勍、曲磊两位建筑师的努力。



郑楠  中国统筹策划理论创始人、南征企业董事长

与有“建筑师情怀”的业主共同设计研发

老西门项目之所以能初步呈现出这个样貌,有以下三点值得肯定和注意:第一点是业主的建筑师情怀。项目大业主天源公司的方董本身是科班出身的,从2002年的中房起,他都非常注重选择合适的项目策划和设计单位。这个项目既是天源团队成立以来的第一个项目,也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难度和社会关注度都很高。于是,除了我们和方董团队一起做研发,更邀请了中研院旗下的理想工作室操持,担纲项目建筑设计,一起不断地打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老西门能有现在的样貌并不是偶然的,这与业主本身一直以来的建筑师情怀有着密切的联系。

 

第二点是建筑师的辛勤付出。到今天为止,老西门项目不管是策划定位、建筑设计、建造还是市场运营都还符合我们策划单位预期的。其实早在项目策划创意阶段,当时也曾考虑过按照不同风貌的老窨子屋的建筑特色元素,做整条街的规划设计,这样或许会是一种样貌。目前这种“不新不旧,非新非古,既古又新,新旧混搭”的建筑效果,其实可以体悟到建筑师们面对这类问题的思考和挑战。

 

第三点是进一步强化项目文化调性。就项目整体开发强度来说,如果纯商业的开放强度过高,就会对整体的商业经营造成一系列的挑战。五年前,电商还没有像今天这么发达,对实体店铺的冲击没有这么大。现在这条商业街已经建了多半,对于新的市场氛围和后面的开发强度需要再做一个预判和思考。



贾蓉  北京大栅栏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大栅栏更新计划策划人

历史文化编织下的群体意识塑造

后期商业和经营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每个项目都有截然不同的特点,地域性也会有所影响。北京相对来讲更容易操作一些,做先锋的东西比较容易。我们其实算是甲方,一直向乙方学习的甲方。我们现在做的主要是历史文化街区的运营,以这个身份去思考一个城市发展的预期是怎样的,最终呈现出来的状态是怎样的,这是一个多维度的议题。

 

大栅栏的复兴开始相对较早,与老城之间必然存在碰撞。我们希望依托设计的力量,去激活城市边界,形成一个共生的局面。如果对改造前后的状态一个定义的话,就是从依存到共生。“依存”是改造前这个街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现状,商铺和居民在这里仅仅是被给予了生存的环境。因为随后的城市更新方面的改造一定会对居民现有的生活产生冲击,改变他们的生活状态,出于对于产权人的尊重,整个改造活动完全出于自愿来进行。

 

今天老西门这个项目在城市与建筑设计上很大程度上加入了历史文化的编织,或许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如何以历史文化的深厚内涵激活大家的家园意识,以更强大的个体意识把社区经营好。我认为不管是甲方还是乙方,所有人共同的目标都是如此,需有齐心协力才能办到。希望在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活化的开放平台,聚合更广泛的力量推动城市更新的发展。谢谢。



方际三  常德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老西门综合片区改造项目委托方


这是城市发展商与建筑师之间的思维碰撞

谢谢各位,其实这些问题也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以前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很多人把天源公司当作开发商,实际上因为有着国企背景,我认为应该叫做城市发展商。在城市的改造运营过程中,我们需要在城市发展层面上进行多方位的思考,这也是与设计师之间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话题。老百姓的思维与需求往往是发散的,与何勍老师和曲雷老师,我们在这个方面上达成了很多共识,这也是我很信任他们的主要原因。

 

在实现这个项目的过程中,我与两位建筑师有很多思想上的碰撞,这与之前我给你一个要点,你给我一个设计方案的模式很不同。我们在与设计师共同研究商业业态与运营的每一个细节时,都能抱有共同的想法。当然,我们要面对的最大难题还是老西门项目的盈利问题。不过我更看重的是项目最终的效果市民是否认可,这种共同的价值取向也让我们的合作更加顺利。通过这次合作以及共同运作的经历,我本人也学习了很多,非常感谢他们。



钟晓曦  常德天源住房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

老西门综合片区改造项目委托方


期待精彩的延续

各位专家教授大家好,今天辛苦大家了,方总委托我向大家表示感谢。五年的时间,老西门项目走到现在实属不易,城市棚改计划给了我们这次机遇,同时也感谢何勍老师和曲雷老师对这个项目给予的支持。现在老西门项目每天都有来参观的政府官员、企业代表、各行各业的专家,大家都对这个项目发表了不同的看法。

 

今天,国内的建筑行业大师来老西门对于我们来讲是个大事件,是对我们团队给予的肯定。大家今天的发言对于老西门项目后续的调整,不论是建筑设计还是业态运营,都给出了极具价值的建议。对于之后的发展,老西门的建筑、景观将于与经营业态进一步结合,手机App与互联网等媒介的推广也陆续启动,这个项目未来将会有更精彩的延续和发展。目前老西门项目展示的仅仅是个开头,相信在经过了前期的历练和转变之后,在各位专家的支持下老西门将会创造更大的辉煌。谢谢。



何勍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旭公司理想空间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老西门综合片区改造项目主创建筑师


建筑师的责任与使命


作为建筑师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城市综合改造项目中,应该以怎样的角色介入?我们的起点来源于关于“人”(即原住民)的生存空间最基本的质疑和探讨。如果故乡是回不去的远方,这里,至少是回得去的故里。100%非异地回迁,是在项目规划阶段我们提出的棚户区居民回迁设想。如何将1600户居民在狭窄的基地范围内以恰当的方式容纳进来,或许比任何的建筑美学及设计方法论探讨,更直指人心因此而引发棚户区改造的社会效应。

 

户型的意义何在?设想如果将户型设计成120,150,180的热销户型,这个区域的品质无疑将更高,然而,这里的居民原本是社会低收入阶层,他们无力改变自身生活状况,提升自身生活品质,其结果必然是他们拿到有限的补偿款之后,没有选择余地地离开。40,60,80平方米,这样的面积标准使得老住户有机会回到老西门社区。26层,外廊式的一梯18户布局,两栋倒扣的L型布局,使得两栋建筑物之间围合成为一个聚合的空间形态,产生出现代城市属性的归属感。

 

经过建筑师精心雕琢的回迁楼外立面同时饱含现代性与旧城记忆


底层满铺的商业中央最无用的面积被一道两层高的窄缝断开,中央嵌入的部分,是被“称作小窨子屋”的开放式社区中心。两层底商的上部是一个上人屋面式空中花园。被拆去的碎片化街巷及小院在这里聚合,形成一个巨大的露台花园,老人孩子不必穿越马路就能到达的花园,家长可以在自家窗户遥望孩子嬉戏的花园。对于类似老西门项目,城市用地稀缺,建筑密度高,商业面积挤压绿化面积的情形下,空中绿化的营造是一种积极有效的设计手段。



主创建筑师曲雷为嘉宾讲解建造过程


人们问我能不能用一个词来描绘老西门项目,给项目贴一个标签,我想说,它是我心中的“常德”,是我这个湖南人心目中的故乡,500米的护城河改造,在我的心里明明是800里洞庭入海,是我梦中的水墨江南。生活不只有属于常德的诗,属于老西门的远方,更有属于灵魂的领地,属于灵魂的单纯、静谧,美好和刚强。谢谢大家。



曲雷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旭公司理想空间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老西门综合片区改造项目主创建筑师


对传承,对地域,对时代,对设计的探寻与思考

我们将老西门的设计视为历史,需求,未来多方面的叠加,是震慑式拆迁,大规模机械运作,快速混凝土建造与传统材料,手工工艺结合的产物。是用现代的设计及施工方法探索湖南地方建筑的精神,因此整体规划中有骑楼,有街巷。有天井,有空中花园,有大片的旧砖瓦,有新材料,有防水保温,有一切现代生活设施,符合一切现代建造规范。把职业设计与工匠技巧相结合。接受历史地理可以改变,接受真实的现代建造与创造重于对传统的模仿,接受设计的不确定性,接受空间及使用的多变性,接受现代技法现代工艺对材料的处理。研究传统的理法重于传统的法式。用主观的方式及解答面对客观的城市需求。


因此老西门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关于旧城棚户中心在今天的城市复兴设计。是商业,居住,办公,旅游背后的人文风景设计。老西门项目中看似随性的设计,背后都有无数的故事。为了找到“尼莫桥”中脊的曲梁,木工师傅专门跑到山里,伐了一颗尺寸相当的歪脖树,用了两天半的时间拖到山脚下,再运到常德,经过加工、处理、修补后才呈现了设计的效果。“小西门广场”,为了用现代的设计表达具有历史性的感觉。一直做到第11个完整的方案,才获得了一个具有雕刻般的形体,表面新旧石材搭配,空中院落相互交错,位于河道清淤池上的方案。

 

钵子菜博物馆,原设计的桩基础已经施工完成,由于计划保留的老药材仓库山墙过小,找不到合适的挪移公司,所以决定原址保留老山墙,重新设计。才有了追求质朴土钵子意向的红色混凝土方案,有了适用于餐饮及常德“烟民”的通风天窗,有了“神秘花园”和空中“绛紫花园”的创造。设计过程中的反复和否定,不断促进我们与甲方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钵子菜博物馆以追求质朴土钵子意向的红色混凝土方案,表现了在地性


现在,我们还在面对许多未完成的问题:旧城墙,护城河的遗址公园如何与现代商业街的结合?如何最终打造一个包括花街,桥街,水街,遗址公园的文化街?建筑如何配合建立区域的公共道德与社区意识?如何通过设计使得街巷处处是风景,让老西门具有不断的吸引力?老西门的设计表达了我们对传承,对地域,对时代,对设计的探寻与思考,创造性是我们追求的核心,我们相信设计可以创造价值,设计可以改变生活。建筑设计可以多样而丰满,可以有温度,被感受,可以给生活和世界增加更多的风采。


现场直击


《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执行主编柳青主持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总建筑师、本土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崔愷致辞



常德天源住房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钟晓曦致辞



《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主编、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特聘教授、CBC(China Building Centre)主任,彭礼孝致辞



老西门项目主创建筑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旭公司理想空间工作室主持建筑师,曲雷向到场嘉宾介绍老西门项目


二十余位与会嘉宾在何勍、曲雷建筑师的带领下参观老西门项目


品谈活动现场

《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主编、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特聘教授、CBC(China Building Centre)主任,彭礼孝担任学术主持


《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主编、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特聘教授、CBC(China Building Centre)主任,彭礼孝向常德天源住房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钟晓曦赠送《细部文化》首印


更多品谈精彩内容,将刊载于《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

编辑:Athena Y

摄影:箫剑



uedtougao@uedmagazine.net

媒体合作邮箱

Zhaomingcbc@qq.com

新浪微博

UED城市环境设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