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梁启超一副记事楹联创千秋佳话

 老刘tdrhg 2016-07-12

梁启超一副记事楹联创千秋佳话

2016-06-22 15:52:16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709 网友评论 0 条

梁启超以广博的学识和多方面的修养,使自己的书法艺术进入了“气定神闲,温文尔雅”的境界。他以碑帖相融的创作方法,取唐代楷法和汉隶笔意融入魏碑,别开新路,自成一家,形成了劲健俊雅、方正飘逸的独特风格。

1924年4月,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应北京大学的邀请来华讲学,由诗人徐志摩和林徽因陪同畅游了杭州西湖、北京名刹法源寺等地名胜。为了纪念此事,梁启超在北海公园内的松坡图书馆集词撰联书赠徐志摩:“临流可奈清癯,第四桥边,呼棹过环碧;此意平生飞动,海棠花下,吹笛到天明。”记述了泰戈尔与徐志摩泛舟西湖、月下吟诗的佳话,更把徐志摩的性情勾画得活龙活现。徐志摩是梁启超晚年最得意的弟子,知徒当然莫如师。

\梁启超一副记事楹联创千秋佳话

此联用八尺宣纸写成,书作北魏体,笺用朱丝画格,谨严古朴,尤见剪裁宋代六位词人的佳句之妙。全联浑然天成,不仅对仗工稳,而且慷慨长歌,更饶意境,一气呵成。可谓新意迭出、生气流动,别有一番情趣。在梁启超的书法作品中,堪称上上精品。

在《饮冰室诗话附录》里,梁启超曾这样写道:“我所集最得意的是赠徐志摩一联,此联极能看出志摩的性格,还带着记他的故事,他曾陪泰戈尔游西湖,别有会心,又尝在海棠花下做诗做个通霄。”

观赏梁启超的这副手迹,可以感到一股清气扑面而来。对于书法,梁启超极力推崇北魏书体,他的观点一贯是“与其学唐碑,不如学六朝碑”。其书主要得笔于静穆的《张黑女墓志》,并兼参欧体楷书,又将汉隶笔意自然地融入魏碑。因此,他的笔画形体都是一律地突出方正峻厚,线条的起始转折也是力求方笔。这副对联刚柔相济、骨力内涵,使人感觉到有一种雄强劲健的力量,这正是梁氏晚年以唐楷融入魏碑取得自然结合、艺术风格从成熟到升华的体现。

这副对联后来由陆小曼转赠给古建筑园林艺术专家陈从周,作家俞平伯见到此联后击赏不已,为之题写了一首七绝:“金针飞渡初无迹,寄与情遥绝妙辞。想见时人英隽态,丁香如雪夜阑时。”陈从周将此联转送至浙江省博物馆保存前,专请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重书了此联,以作留念。一副楹联,联结了古今中外十多位词人、诗人,真乃文坛的千秋佳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