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庸”做人好办事

 虹72 2016-07-12


“中庸”做人好办事



 
   消费时代的来临导致现代人越来越倾心于感官的享受,这引发了许多典型的现代病。对名利、金钱、地位的过分追求,势必使人不能平静地对待自己的际遇。欲望过度跟性事过度一样,一旦超过其自身的承受力,到头来吃苦的还是自己。在这样的大背景、大前提下,中国古人提倡的“中庸之道”又重新回到了我们的视野。
   
 “中庸”,是中国古代一个至高的行为标准,它是哲学上讲的最合适的“度”。对于一种行事方法的判断,无所谓什么是正确的方法,只有什么是合适的方法。合适,就是不走极端。但目前,中庸之道往往被我们理解为平庸和圆滑,认为中庸就是溜须拍马、两边讨好,就是和稀泥;这是一种很大的误解。
   
 中庸之道,强调的是做人的艺术和做事的方法,其实质是物极必反、以柔克刚的辩证哲学,它源自古人对世界的洞察与体悟。我们看这个世界,它总是阴阳相对、黑白相依的:有男人就有女人,有吸引就有排斥,有物质就有反物质。可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的世界,任何事物都是“二元性”的。
   
 任何一个概念,比如“白”,究竟什么是“白”呢?你想解释它,首先必须找到一个跟它相对的概念。如果你把它解释成“白色”,就必然是想到了“黑色”,没有黑哪有白呢?如果你把它解释成“清楚、明白”,就必然是想到了“朦胧、模糊”。再比如“男人”,什么是“男人”呢?如果你不知道“女人”这个概念,又何来“男人”一词呢?
   
 可以说,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的整个人类文明,都是基于这种“二元性”思维的。绝对的“一元性”,是不能用我们人类的语言去描述的。
   
 说到了绝对的“一元性”,就必然要说到世界的本质。老子说:什么是世界的终极呢,实在是没有办法说明白;既然没办法说清楚,就权且名之为“道”吧。所以,只是一个权宜之计,并不是那个真正的东西。
   
 这跟佛家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什么佛家强调“万法皆空”呢?因为诸法假名,故不真;那个真实的东西,是不能说的。佛祖拈花,迦叶微笑,他在笑什么呢?你只能自己去“悟”,说出来就不是那个东西了。
   
 而儒家不同,它是强调经世致用的,所以它的中庸之道正是应和了这种客观世界的“二元性”。它更接近一般人的需求,更符合“人性”的“相对性”。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了,他不去探讨那个“绝对”是否存在,只是教我们生而为人,如何“好好活着”。
   
 说完了相对与绝对,接下来我们看看什么是真正的中庸之道,以及我们应如何“走”中庸之“道”。
 
 “四书”里面有《中庸》这本书,其开篇便是:“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是《中庸》里提纲挈领的一句话,也基本上把所有儒学都讲完了。中庸,既不是简单的折中,也不是庸俗的中间路线,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中庸的理想状态,是一切处于和谐之中,这种和谐就是天地万物各安其位、各适其适。
   
 中庸之道,是让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监督、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内外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分而言之。“喜怒哀乐之未发”,是个什么状态?关键是“未”字,表明古人不主张在错误观念到来之后再进行修正,而是在思绪纷飞之前便能清明自觉。一旦在心念纷飞之前便自觉,那么随后思绪所及便无不合乎自然之道、中庸之道。
    
 每个人都有感情冲动的时候,但是必须将冲动控制在一定程度之内,太过就会产生伤害。《黄帝内经》中说: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所以喜怒哀乐等情绪,都不能太“浓”,“归心静然,可以长生”也。至于如何才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就需要平日多培养自己的一身“浩然正气”,正气足则邪不能干。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有这样一句话:“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之道其实是通往极高明境界的一种最适当的方法,它的特点正如中国古人所说:“绚烂之极而归于平淡。”

孔子把中庸称为至德,这既说明他把中庸视作道德的最高准则,也说明中庸是他的哲学基础。孔子的中庸之道,简单来说就是反对过与不及,要在过与不及的两端把握一个中点、一个度,这样才能保持事物的常态不变。
这个道理说起来不难,做起来难,因为人总是喜欢走极端的,总是长于破坏、短于建设的。不然,不会有克尔凯郭尔的《非此即彼》,更不会有当年的“打倒孔家店”。孔子对人的这种劣根性有深刻的洞察,所以他在《论语·雍也》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说,中庸作为道德标准,该是最高的层次了!但人们不了解它,已经很久了。孔子为什么这么说呢?

他解释道:“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我知道人们为什么不按客观规律做事,不行中道。因为聪明的人易过头,愚笨的人则做不好。我知道为什么中庸的道理懂的人少,因为聪明的人虽了解却不以为然,愚笨的人想理解却无从下手。

最精彩的是最后那个比喻: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每个人都会吃饭,但又有谁能真正品出其中的味道呢,实在太少了!

能吃,不代表喜欢吃;喜欢吃,不等于会吃。能吃的人,饕餮一生也未必知道自已究竟在吃些什么;喜欢吃的人,津津乐道于某些口齿的“艳遇”;而真正会吃的人,于寻常瓜菜中也能发掘出旖旎风情,于寻常景致中亦可享无边风月。

还有的人虽然了解中庸之道,也想做到,但就是不能长期坚持下去。孔子说:即便了解了中庸之道,不长期固守“喜怒哀乐未发”的规矩,也是不成的。

我们东方的哲学,从来都是“行不到”则“知不达”,做不到就不要说。没有“行”的“知”,只是自以为是而已。只是能说会道、口若悬河,到头来也不过是“口头禅”,对于自身境界的提升,起不了任何作用。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常说: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傻把式,又练又说真把式。

不但孔子身体力行中庸之道,他最喜欢的学生颜回更是深契其精髓,孔子曾经这样夸奖这位徒弟: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下面我们来看看,颜回学“中庸”以致用,未卜先知的故事。

有一次,鲁定公饶有兴致地问颜回道:“先生,您听说过东野毕很擅长于驾马吧?”

颜回答道:“擅长是很擅长,不过他的马将来必会跑掉。”

鲁定公听了很不高兴,东野毕擅长驾马是众所周知之事,可如今,颜回却说他驾的马必会跑掉,不知颜回是何用心。便对旁边的人说:“原来君子也会诬人啊!”

颜回听后,没有辩白什么,默默退了出去。

颜回离开后第三天,掌管畜牧的官员突然跑来报告鲁定公说:“东野毕驾的马不听指唤,挣脱缰绳,车旁的两匹马拖着中间的两匹马,一起回到马厩里了。”
鲁定公一听,惊坐而起,急忙唤人派车将颜回召来。

颜回到后,鲁定公便向颜回请教道:“前天,寡人问您东野毕擅长驾马的事,先生您说,擅长是很擅长,但是他驾的马必将跑掉。不知您是如何预先知道的呢?”

颜回起身答道:“臣是以政事推测出来的。以前的时候,舜帝善于使用民力,造父擅长使用马力。舜帝不穷尽民力,造父不穷尽马力,因此在舜王那个时代,没有避世隐居或逃走的人,而造父手下,也没有不听指示的马。但东野毕在驾马的时候,虽然骑着马,拿着缰绳,姿态很端正,驾马的缓急快慢,进退奔走,也很合适,只是当经历险阻到达远方之后,马已经筋疲力尽了,他却仍然对马责求不止,臣是从这里推想到的。”
鲁定公很赞赏地说道:“原来如此啊!果真如您所言。不过,先生您话中的含义很大,能不能再进一步说明呢?”

颜回说:“臣曾听说过,当鸟被逼急时就要啄人,兽逼急了就用爪子乱抓,而人被逼得没办法时便要欺诈、叛乱,马被逼过头了自然就会逃奔。从古到今,没有使其手下处于极点,而自己没有危险的啊!”

鲁定公听了颜回的话后很高兴,感到非常受益,也很佩服颜回的智慧与德行,便将此事告诉了孔夫子,夫子听后,微笑着说:“这就是颜回之所以为颜回了,他一直都是这个样子啊!”

颜回观东野毕驾马,却以舜王政事断定有佚马之后果,二者之间看似并无关联,然而道理却相同,那就是:过犹不及,物极则反。用比较通俗的话说:狗急了跳墙。

舜为一代圣王,仁心爱民,不穷其民力。人民都能安居乐业,自然会拥戴他了。东野毕虽然很有一套御马的技术,但对马却无体谅之心,马自然不堪忍受而奔逃。所谓“有压迫就有反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就像一统天下的秦始皇,一味奉行法家的铁腕政策,最后弄得民不聊生、鸡犬不宁,结果必然是官逼民反、自取灭亡了。

凡事做过了头,必然会走向反面,最后让你没有好果子吃,这就是古人推崇的中庸之道。当我们时时以平和中正之心待人接物,事事不偏不倚,弃其两端、取其中道,定能无往而不利。
来源:何龙《方与圆》

感悟:世上一切成功者,必然遵守的做人做事法则。方乃做人之本,圆为处事之道。我们看天地,天圆地方;我们看铜钱,外圆内方;方和圆本来是一个天平的两端,阴阳的两极,它们既可以互相制衡,又可以互相转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的就是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其中,修身养性至为重要,它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做人的最高学问。做人首先要求一种正气,只有堂堂正正地做人,才能干一番事业,这是“方”的一面。为人处事要善于与人相处,谦虚处世,不要挑剔别人,以诚待人,在处事中使自己的品德不断升华,这是“圆”的一面。人的一生就是方与圆的邮寄结合,内方可以身心贯通,井然有序;外圆可以减少阻力,便于运动。在我们日常具体的工作中,“方”就是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是做人的道德和原则;“圆”就是在规定的范围内,对法律法规贯彻落实、对各项规定合理应用的方式方法和工作的技巧等。作为个人,不仅要具备优秀的品质,如理想信念、热情、自信、责任等,还要具备积极的工作态度和恰当的工作方法。文/单眼老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