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世有处世的方法,做人有做人的规矩。但我们在坚守做事、做人原则的同时,也必须学会把握原则里的分寸。
我们常常会说,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是好的,什么事情是坏的。其实很多时候,对一件事的判定,并不能简单地以应该不应该和好不好来区分。你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会直接影响到这件事的性质与最后的结果。
孔子特别强调做事的分寸,“过”和“不及”都是要尽力避免的。
《论语·先进》中记载了这样一段对话:“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他的同学子张和子夏哪个更贤明一些。
孔子说:子张常常超过周礼的要求,子夏则常常达不到周礼的要求。
子贡又问:子张能超过,是不是好一些。
孔子回答说:超过和达不到,效果是一样的。事情做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看来,凡事得有个度。做任何事都要恰到好处,要掌握好“度”的界限。做事时,大家都希望做得更好,更圆满,能做到极致,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取得最大的价值。但如果做过了,往往事与愿违,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弄巧成拙,这往往令当事人始料不及,诚可谓“过犹不及”。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小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他非常守礼节,可谓行住坐卧、洒扫应对各方面无一漏失。有一天外出买东西,他像往常一样谦恭地、慢慢地走在街上。没想到,天空不作美,突然之间“山雨欲来风满楼”,狂风大作、乌云密布,倾盆大雨也随之从天而降。
这个人本能地快步跑了起来,跑了约一里路左右,他忽然后悔起来:“刚才我走路的时候一定有些失态,还好被我及时发现,正所谓‘过则勿惮改’,我现在从头开始还来得及……”
于是,他冒着雨回到刚才起跑的地方,接着以一贯的缓步姿态在大雨滂沱中悠悠而行。路人看到这个独自在雨中玩罗曼蒂克的人,不禁都跑得更卖力了,因为都怕自己的脑子也被淋坏了……
过分追求完美,造成的只能是身心俱疲。“顺其自然”,“知足常乐”反而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遇事不慌乱,冷静思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即使在别人看来不是百分之百的完美,那也是属于自己心中的“完美”。
简单,才是真正的生活之道。轻松地生活,自在地生存,这不正是我们心灵深处长久不息的召唤吗?我们知道孔子提倡仁爱,但他也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
有人问他:“以德报怨,何如?”
孔子的回答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给出的答案似乎有点出乎意料,其实这正是孔子告诉我们的处世的分寸。孔子在这里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
如果永远以一种恶意、一种怨恨去面对他人的不道德,那这个世界将是恶性循环,无止无休地斗争下去。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自己的幸福,还有子孙的幸福。而以德报怨同样不可取。你用不值得的仁厚去面对已经有负于你的人和事,这何尝不是一种感情上的的“浪费”呢?用我们常说的话就是:浪费感情。
所谓“好钢使在刀刃上”,孔子这种坦然面对一切的态度,就是告诉我们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有限的光阴用在最该用的地方。我们天天说要避免资源浪费,却往往忽视了心灵的荒芜和生命能量的浪费,这是不能不提起注意的。
物质的繁荣,生活节奏的加快,更要求我们在面对一件事时,要迅速做出判断,选择属于自己的、最有价值的生活方式。更有时候,以德报怨往往会招致让人最不想看到的后果。《吕氏春秋》中就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按照鲁国的法律,如果鲁国人在他国沦为奴隶,有人出钱把他们赎回来,就可以到国库中报销赎金。有一次子贡赎回了一个在他国沦为奴隶的鲁国人,回来后却拒绝了国家给他的赎金。
孔子听说这件事后,很不高兴。他把子贡叫来说:你赎人回来不拿赏钱,好像是很清高,钱都可以放得下;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全鲁国的人大部分是穷人。当一个人去他国,刚好遇到自己的国人当奴隶,他心想我应该救他一下。可是突然又想到,人家子贡赎人回来都不拿钱,我拿了好像就不如人家高尚;但假如我也不拿赎金,那我今后一段时间就很难挨过啊!
这么一犹豫,他救人的心就会受干扰,甚至会打消救人的念头。这样,政府这个好的制度便形同虚设,没有实际效用了。你这种行为眼前看似乎是好事,但若长远来看,对国家、对人民非常不利。
所以做任何事都要眼光长远、要深谋远虑,不能仅凭一腔的热血,喜欢怎么做就怎么做。你首先要洞察事实真相,然后才能放开手去做。
古人讲:“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无论我们做什么,眼光都要看得长远,看得深微。而一般人往往眼光浅近,只看眼前,不知道他的行为对今后的影响。所以我们的所作所为,要为整个社会、国家来设想。只有用全局的观念去看问题,我们才能找到最恰当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来源:何龙《方与圆》
感悟:世上一切成功者,必然遵守的做人做事法则。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看似平常之理,实则精妙之至。为人处世,当以恰到好处为极致;取舍之间,当以平和适中为准则。漫漫人生路,唯有在透彻领悟中庸哲学之后,方能左右皆可逢源,处处和谐圆融。方乃做人之本,圆为处事之道。我们看天地,天圆地方;我们看铜钱,外圆内方;方和圆本来是一个天平的两端,阴阳的两极,它们既可以互相制衡,又可以互相转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的就是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其中,修身养性至为重要,它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做人的最高学问。做人首先要求一种正气,只有堂堂正正地做人,才能干一番事业,这是“方”的一面。为人处事要善于与人相处,谦虚处世,不要挑剔别人,以诚待人,在处事中使自己的品德不断升华,这是“圆”的一面。人的一生就是方与圆的邮寄结合,内方可以身心贯通,井然有序;外圆可以减少阻力,便于运动。在我们日常具体的工作中,“方”就是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是做人的道德和原则;“圆”就是在规定的范围内,对法律法规贯彻落实、对各项规定合理应用的方式方法和工作的技巧等。作为个人,不仅要具备优秀的品质,如理想信念、热情、自信、责任等,还要具备积极的工作态度和恰当的工作方法。文/单眼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