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有暗香来——《梅花喜神谱》掠影

 大敏pe237ka6hg 2016-07-12



何为“喜神”?


《梅花喜神谱》书前原序中有这样一句:”以梅花谱目之,其实写梅之喜神。“

“喜神”一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



景定本《梅花喜神谱》钱大昕跋

(国图再造善本书影)

(1)清代大学者钱大昕在景定本《梅花喜神谱》的跋中写道: “谱梅花而标题系以喜神者, 宋时俗语谓写像为喜神也。”


(2)阮元编纂的《四库未收书目提要》卷一中收录“梅花喜神谱二卷”,内中解释: “喜神者, 殆写生之意。”


(3)《辞源》对 “喜神”的解释:“宋时俗称人的画像为喜神。宋宋伯仁的梅花喜神谱为写梅花的意态而作,所以也用喜神为名。”


综上,“喜神”可理解为今天的“画像”、“写生”,“梅花喜神谱”大概可以译作“梅花写生册”。


梅花喜神


(书影取自本店陈列之光绪鲍廷爵后知不足斋本《梅花喜神谱》)




《梅花喜神谱》为南宋末年宋伯仁编绘,景定二年(1261)的重刊本为已知的存世最早版本,也是仅存一部的宋刻孤本。

全书分上下两卷,按梅花从蓓蕾、小蕊、大蕊、欲开、大开、烂漫、欲谢、就实等八个生长阶段,画出姿态各异的的梅花图百幅,每幅配有题名和五言诗一首。


作者:宋伯仁,字器之,号雪岩,湖州人,曾任过监淮扬盐课官职,工诗,善画梅。著《雪岩吟草》、《梅花喜神谱》。



景定本《梅花喜神谱》黄丕烈跋  

过录清代钱曾《读书敏求记》中“梅花喜神谱”部分


宋伯仁梅花喜神谱二卷

潜溪先生云:“古人鲜有画梅者。五代滕胜华始写《梅花白鹅图》,而宋赵士雷继之又作《梅汀落雁图》。厥后邱庆余、徐熙辈皆传五采。仲仁师起于衡之花光山,怒而扫去之,以浓墨点滴成墨花,加以枝柯,俨然如疏影横斜于明月之下。逃禅老人杨补之又以水墨涂绢出白葩,尤觉精神雅逸,梅花至是,益飘然不群矣。” 潜溪详画梅之原如此。伯仁字器之,刻此谱于景定辛酉。自称“每至花放时,徘徊竹篱茅屋间。满肝清霜,满肩寒月,谛玩梅之低昂俯仰,分合卷舒。”自甲柝以至就实,图形百,各肖其名,系以五言断句。是书颇能传梅之远神,惜乎潜溪未及见之,一为评定也。予昔有诗云:“笛声吹断罗浮月,管领梅花到鬓边。”今观此谱,如酒阑梦觉,月落参横,翠羽啾嘈,只余惆怅而已。


宋刻孤本及清代各版本:


(1)宋景定二年(1261)金华双桂堂重刻本(即传世最早版本,也是后世各本之祖本。)


景定本《梅花喜神谱》黄丕烈跋

(国图再造善本书影)


(2)清嘉庆间黄丕烈姻亲袁寿階影宋抄本两部(一部赠阮元 ,一部自藏于五砚楼)


(3)清嘉庆十七年(1812)云间古倪园沈恕影刻本(底本为五砚楼处抄本)古倪园本最能传递宋刻原本风貌,然传世极少。



(3)清嘉庆十八年(1813)鲍廷博知不足斋丛书刻本(翻刻自古倪园本)


(4)清嘉庆间阮元宛委别藏抄本(或是翻抄自袁寿階影宋抄本



(5)清道光六年(1826)七十二芙蓉仙馆刻本(根据古倪园本和知不足斋丛书本的重刻本)


(6)清咸丰间汉阳叶志诜叶氏丛书刻本(据鲍廷博知不足斋丛书本翻刻)



(7)光绪九年(1883)虞山鲍廷爵后知不足斋影刻古倪园本

本店现陈列即是此本,这个本子是《梅花喜神谱》最后一个木刻本,由于是直接影刻,比起鲍廷博的知不足斋丛书本,要更为接近古倪园本的原貌,刻印颇精,亦足珍视。

鲍廷爵因仰慕鲍廷博而取室名“后知不足斋”,编有“后知不足斋丛书”,然而这本精刻精印的《梅花喜神谱》并未收入其中,而是单刻单印行世,流传无多。


宋刻孤本的递藏

宋景定二年(1261)金华双桂堂刻本累经明清两代众多名家递藏赏鉴,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征明家藏,后由苏州陶氏“五柳居”递藏,再入王府,嘉庆又转归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校勘家黄丕烈。黄氏“士礼居”书散后,归汪士钟“艺芸书舍”。咸丰年间,归山东文登“小谟觞馆”于氏兄弟。


不交十年不给看

  山东文登的于昌进得到《梅花喜神谱》后,不久就把此书送给了同样嗜书如命的哥哥于昌遂。于昌遂获此神品后,极为爱护,自言“不啻获异珍也”。其朋友、著名画家蒋仲篱得知后,提出要借阅几天。碍于面子,于昌遂只得应允。蒋仲篱阅后,深深折服,竟想据为己有。强占不还不说,他还遍请名家赏阅。学者包世臣被邀欣赏后,在书末题跋,云:“仲篱先生得之,珍若拱璧,宜矣。”包世臣不知此书的来历,误以为蒋仲篱是正当“得之”了。于昌遂屡次向蒋索书,蒋却每每搪塞。于昌遂失魂落魄,“每当落月横窗,晨风引户,辄怅怅如失良友”。后来,此事被原先售卖此书的书商、好友金顺甫得知。金顺甫想尽各种法子,终于把此书给要了出来,并亲手送还给于昌遂。失而复得,于昌遂感叹“萧逸兰亭,后又增一韵事矣”。吃一堑,长一智。咸丰元年,于昌遂给自己立了一条阅书新规,那就是:“自今伊始,非交深十年者,不得阅此书也。”


梅影书屋

光绪年间,于氏书散,归吴县收藏大家潘祖荫。潘祖荫去世后,其弟潘祖年存藏。 潘祖年女儿嫁吴大澄嗣孙吴湖帆,在女儿潘静淑三十岁生日时,赠以庆生。吴湖帆潘静淑夫妇本就爱梅画梅,得之视若珍宝,列其为“吴氏文物四宝”之一,并取室名“梅景书屋”,并请当时的治印大家陈巨来治了一方元朱文印“某景书屋”(即“梅影书屋”)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中国古代传统的雕版刷印技术决定了这种木刻画谱流传的困难性,刻制一套带图的书板所需成本极昂,所能刷印的次数又十分有限。与普通的文字性书籍不同的是,因为后印本板子破损断裂多,刷印出来的“邋遢本”画谱,其实用性和观赏性都大为降低。这类书籍在清代芥子园画谱出现以前,几乎是很难用来盈利的,更主要的是古代文人雅士赏玩之物。

咏梅一事渐起于六朝,至北宋梅妻鹤子之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始,逐渐盛行。文人骚客,室名别号中也多带“梅”字以附风雅。而梅花天然自带的“凌寒独自开”的孤傲品格,也使得喜爱梅花的文人大多以高士自诩,加上这一层因素,这种雕版刷印的梅谱更加不会像普通书籍那样广泛的大量的刷印流传。




梅花喜神谱中的木板画梅花,即便是原版初印,其画精美程度与同样是吴湖帆珍爱的仿宋画《梅花双鹊图》相比,实在逊色不少。然而中国古代文人爱上的绝不是那些庸庸碌碌的五彩斑斓的俗品,而是借助外物去寻找去想象超然物外的东西,他们追寻的是傲雪寒梅所指向的雅逸超俗的旨趣,追寻的是对外物的精神爱恋。这也就是为什么这样一部一千年前看似黯淡无光的单色墨印木板书上,却留下了那么多文人墨客、收藏鉴赏大家的钤印累累、朱墨题跋。同时通过观赏这样一部书,这些题跋钤印,与前代高士产生穿越时空的共鸣,傲雪寒梅也借此继续绽放,孤傲而不孤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