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本人整理自新心性书院群7月5日的讨论 问:有人说心性自由是需要物质基础的,没有物质基础的自由是幻想。对此该如何有效反驳他? 答: 心性自由实际上就心性自然、本然,中国文明从一开始就意识到人心存在一个稳定的自然本然恒常状态。既然是自然本然的,那一定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自己决定自己的。如果是有条件的,那它就是被决定的,自己就不能决定自己,就不是自然的本然的。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都是在说心性自由是无条件的,不随外境而改变。 易经卦辞中,反复的出现贞吉,贞凶,也是说人的心性是本贞的,不应随外境的吉凶而改变。 认为心性自由需要有物质基础做保证,这是西方现代的观点。最典型的就是所谓的马斯洛需求,这个需求模型在管理学中,非常常见。认为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由低级向高级。这种对心性的认知,恰恰说明,西方到目前为止,都没有真正意识到心性作为一个主体的存在 ,没有产生心性自由的概念。 实际上西方并没有产生心性自由的概念,心性自由是一种内在的自由。而西方对自由的理解是外在的,强调外在的物质条件,尤其是财产。所以,财产权在西方现代文明中处于核心的地位。西方的自由是权利的自由,而权力的中心就是财产权。 问: 那我们该如何对待西方科技文明? 答: 那这其实是一个老话题,就是如何处理心物关系的问题。荀子说,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这个就是儒家对心物关系的看法。心是主,物是仆。 科技,就是物。现在的问题是,务实凌驾于人心之上的。把科技神圣化。这是现代文明,诸多问题的根源。 所以现在需要理顺这个新关系。人心人应该高于科技,而不是相反。 @润湖?外物是一直存在的,而且也是一直在变化的,人的绝对自由在于人,如何处理与外物之间的关系,是绝对自由的。 这个就是孔子和孟子所说的权,外物外境是不断变化的,人的绝对自由表现在如何处理,和面对这种变化。 嗯在微信出现之前人也是可以认识的,人也是可以有沟通渠道的。所以人的沟通不能说是依赖于微信,只是说在微信出现之后我可以选择他。人的自由就表现在这种选择性,而不是否认,外物的存在。 而且现在即便微信消失了,人一样的,是可以沟通的。 所以,孟子非常赞赏孔子的两可。无可无不可。后来禅宗讲的不执着。也是这个意思。都是在强调心性的绝对自由。无条件的自由。 无条件并不是否认万物的存在,而是不执着于外物,时刻对外物保持判断和选择的状态。这就是儒家和易经中讲的时中,时时刻刻都要判断,时时刻刻都要选择,而且这个选择要中。中就是中道,中道就是合乎道。 问: 物(微信)提供了一种更大的自由空间的设计,让心的空间可以弥漫的更宽、更广和更自由,否则,在过去,尤其是古代,己心的被遮蔽是显而易见的,外在的空间根本没有给心以广阔的可弥漫的可能性。 工具也是物,没有工具何以下海、登天?那对于我们的认知空间显然是至关重要的。 答: 心性自由是自然的,本然的天然的,所以万物任何外物都无法增加心性自由的程度。这好比说,健康是一个本然的状态。任何的外物艺术都无法增加健康本身的程度。而只能在一个人失去健康,生病时,恢复健康。 事实上,从历史上看。往往成为约束心性自由的东西。让人的心性偏离自然的状态,偏离本然的状态。需要,排除,这种外物的干扰。恢复心性的,自然状态。宋明理学都是在做这个事儿。 M: 对于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种终极问题该如何解答? 答: 这样的问题只有在西方文明或者说中国之外的文明才成为问题。在中国这些问题是不是问题的。 因为中国文明讲的是自然,我们尊重的是自然。自然就是说世界是自己独立存在的,人也是自己独立存在的。而且我们认为自然的状态就是一种最好的状态,是善的状态。所以没有必要追问。 西方,或者说中国之外的文明。之所以要追问这些问题,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形成中国的自然的概念。他们有一种恐惧感深深的恐惧感。他们认为,世界本身凭着自己是不可以独立存在的。背后一定有某种东西在创造和支撑他。在宗教时代,这个背后的东西,就是神。近代哲学开始后,他们认为,这个东西是形而上的哲学实体,到了现代,这个背后的东西就是科学真理。 中国之外文明之所以要追问这些问题,根源在于一种深深的恐惧而不是什么所谓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样的解释是,后来亚力士多德的解释。 我是我,我是自然的,我本然的我。世界就是世界,世界是自然的世界本然的世界。世界背后并不存在一个后台老板,并没有一个,世界之外的东西来创造和支撑他。所以无需去追问这些问题。 M: 道德经中的道,是精神实体,还是物质实体? 答: 很难说,道德经的道是精神实体还是物质实体。中国文化中不存在西方哲学意义上的哲学实体,形而上学。但是到家中得到,确实有一点那个意思。所以我认为,道德经中的道,很可能是受到了印度奥义书思想的影响,即梵的影响。但是也中国化了。在印度奥义书中凡是一个最高的,哲学实体。他创造了万物之称的万物。道德经,中也有这样的思想。所谓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但是,老子又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显然,自然是高于道的。 那么儒家中的道,就没有,道家中的道这一层意思。道不是一个实体,而是一个虚体。 在儒家中实体,只有心性,或者说是心性的功能。譬如孔子就说,可与共学,不可与适道,可以适道,不可与权。权是高于道的。权就是判断和选择,是心性的功能。 论语中一句话普遍误解,就是朝闻道夕死可以。现在普遍认为这个道就是实体的道。其实,孔子的原意是,天下有道。这句话的意思说,如果说我早上听到,天下有道了,晚上我死也心甘情愿了。 天下有道就是天下太平。 还有一个词是理,宋明儒学,包括朱熹和王阳明,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把理实体化了,先验化了。清朝的戴震专门讨论了这个问题,他写的一本书孟子字义疏证。就是在说这个事儿。 那终极关怀也是西方,或者说中国之外的文明的问题。中国不存在终极关怀的问题。 因为中国认为世界是自然的,人也是自然的。世界是独立存在的,自我管理的。人也是独立存在的自我管理的。每个人都是有能力把自己管好的。 M: 如何理解普世价值和命运? 答: 在宗教时代西方,认为世界是,由神来创造和支持的。所以神就是世界和人类的终极关怀着。进入现代之后上帝被打倒所以就有人扮演上帝的角色。进行终极关怀。实际上,在宗教时代基督教时代。传教士们也在扮演着上帝的角色。认为自己是终极关怀。所谓的普世价值也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 寻: 也就是说宗教是安慰剂咯? 答: @寻?古埃及古两河流域包括后来的西方,之所以存在死亡的恐惧?并非是对死亡本身恐惧,他们的死亡不是个体的死亡,而是指,生态循环的中断。比如说,到了冬天,他们就认为植物神死,生态循环中断了。他们担心,植物来年无法,正常发芽。中断的生态循环,永远不可以恢复。他们真正恐惧的是这个。 命运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概念,是无神论的。在西方不存在命运之说,因为他们是有神论的,他们认为世界是,被神所左右的。 个体的死亡,不害怕。他们担心的是群体的死亡,整个世界的毁灭。像基督教中大洪水这样的,恐惧。 所谓的命就是自然。乐天知命就是,因为认为自然是绝对善的,所以,顺应自然。 所以孔子讲,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对宗教的恐惧不是来源于个体的死亡,而是来源于,群体的死亡。来源于对生态环境,不稳定的恐惧。来源于对自然循环生态循环随时中断的恐惧。所以早期的多神教的神都是自然生,每一个神负责一个自然循环生态循环。为了帮助神能够,更好地履行职责。他们发明出很多的仪式来帮助这些神。这就是祭祀。 埃及,的法老之所以造金字塔。并不是为了法老本人的长生不老。而是为了生态循环的永恒持续。(微信公号:新心性主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