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课 程(中、小学通) 第一节 课程概述 : 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业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赛,他把课程理解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成。 我国的课程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三种形式。狭义的课程仅指某一门学科。 一、课程的种类 制定与管理:国家课程(一级课程)、地方课程(二级课程)、学校课程 任务: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组织核心:学科课程(以学科逻辑为中心编排的课程;赫尔巴特,斯宾塞;学校课程的基本形式:六艺;七艺);活动课程(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杜威);总和课程(广域课程) 表现形式:显性课程(正式课程、公开课程);隐性课程(潜在课程、非正式课程)(贾克森1968《教室的生活》首次提出,是指那些难以预期的、对学生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影响的教育因素,存在于物质、人际、文化情境中;特征:潜在性、整体性、持久性、非预期性))。 三、课程的制约因素 社会、知识(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儿童(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第二节 课程目的和课程设计 (一)课程目标和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教育目标可分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 1、教育目的:国家对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它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 2、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3、课程目标:一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课程目标的特点: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 4、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评价教学效果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效果、标准。 (二)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对学生的研究 对社会的研究 对学科的研究 (三)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立的课程目标:知识技能目标(重在基础) 过程方法目标(重在能力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重在体验与感受) (一)课程设计的概念:指课程结构的编制。 (二)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合目的性(社会要求)合科学性(学科要求)合发展性(对象要求) (三)课程设计的基本程序:(泰勒原理的影响) 1确定教育目标、2选择经验 3组织经验 4评价结果 (四)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1、教学计划。(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其核心是课程设置,中心问题是开设哪些科目。2、课程标准。也称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3、教科书。即课本,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第三节 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 一、课程实施 1、概念:是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2、过程结构:安排课程表(原则:整体性、迁移性、生理适宜)、分析教学任务、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正确的教学模式、规划教学单元和课时、组织教学活动、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3、影响因素: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教师的特征;学校的特点;校外环境 二、课程评价 1、课程评价的概念: 2、课程评价的目的:改进课程、改进教学。 3、功能:诊断功能、修正功能、决策功能 4、课程评价的方法:观察法、调查与访谈、纸笔测试、表现评估 5、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评价改革的要点: 1)建立旨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2)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3)建立旨在促进课程发展的评价体系 4)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 第四节国内外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 一、简答国外课程改革趋势(一)课程结构日趋合理化 (二)课程内容日趋综合化 (三)课程形势日趋多样化 二、我国中小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一)我国原有中小学课程的弊端:课程管理僵化;课程结构不合理(科目设置太多;重学科课程,轻活动课程;重必修课,轻选修课;课时比例分配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落后。 (二)简答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转变课程功能;调整课程结构;改革课程内容;改善学习方式;改革评价体系;改进课程管理。 (三)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趋势 1、课程体系三级管理的趋势 2、课程综合化的趋势 3、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的趋势 4、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 5、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趋势 第七章 教学(上)(中、小学通) 第一节 教学工作的意义与任务 一、 定义:教学是指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获得全面发展的过程。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特点: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教学在学校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 二、意义 :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产生的一种主要手段 2教学为个体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3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体,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三、(简答)教学的任务 就普通中学而言,教学的基本任务是: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智能、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智力属于一般能力。 第二节 教学过程 (一)概念 :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良好品德、发展个性的过程。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杜威五步教学法 15、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表现在: (1)间接性;(2)引导性;(3)简捷性;(4)交往性 (二)(简答)教学过程的特点: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相统一 (三)4(简答)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主导者的作用。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表现在:学生对外部信息具有选择的能动性、自觉性;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时体现出独立性、创造性;教学过程中,3)应建立合作、友爱、民主 、平等的师生关系。 (三) 教学过程的结构: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中心环节:感知和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二、教学原则: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中学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实物直观和声像直观) :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方法;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运用语言直观。 2、启发性原则 :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源于古代教育家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记》提出:“道而夫牵,强而弗仰,开而弗达”。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也是强调启发教学。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3)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形式良好的师生关系。 3、巩固性原则 基本要求: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通过组织复习巩固。3)在扩充、改组、运用中巩固知识。 4、循序渐进原则(依据:科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和学生认识的基本规律) 5、因材施教原则 6、(简答)理论联系实际原则1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能力;4开发必要的校本教材。 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改革 (一)教学方法:指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采用的手段及教与学互相活动方式的总称。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教学方法的命名依据教学活动的外部形态 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教学的目的和任务;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学生特点;教学 时间、设备和条件等;教师业务水平、教学经验及个性特点。 (三)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 1) 讲授法 2) 谈话法 3) 讨论法 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1)演示法 2)参观法 3)实验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1)练习法 2)读书指导法 第三节 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 发现法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 一般步骤:(1)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提出要解决的课题;(2)学生利用提供的结构性材料,对课题进行思考加工,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3)学生验证假设,相互交流初探成果;(4)得出原理或概念,并检验核实。 发现法的特点:1、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获得经验和知识,提高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2、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处于主要地位;3、教学方法以学生独立探究和作业为主,教师的讲授、指导,学生的阅读、练习仅为学生的独立探索服务。 发现法的优点:1、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2、能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习惯和能力;3、教学中多采取个人和小组形式进行,有利于因材施教;4、获得的经验和知识都是通过自己探索得来的,故容易理解、便于记忆。 缺陷:1、因强调学生的独立作业和探索而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对教师的要求高,教师除了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外,还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研能力。 范例教学法 德国的瓦根舍因首创。特点:体现基本性(重视基本知识)、体现基础性(重视学生实际、难易适度)、体现范例性(精选的知识能起示范作用,便于学生迁移)、体现四个统一:知识与德育统一、解决问题学习与系统学习统一、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统一、主体与客体统一。一般沿着“个 ”——“类”——“规律和范例”——“获得经验实施教学”的途径进行。 程序教学法: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一种以个体自学方式进行的教学。 分类:依据载体:机器教学、课本式程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 依据结构:直线式(斯金纳)、分支式程序(克洛德); 暗示教学法:保加利亚医学和心理学博士卢扎诺夫创立,是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对学生施加影响,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的一种方法。 第八章教学(下)(中、小学通) 第一节教学工作基本程序 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备课 1、钻研教材:分为弄懂、吃透、内化教材三个阶段。2、了解学生3、制定教学方案。包括学期(学年)教学方案;课题(单元)教学方案;课时教学方案(格式可分文字式、表格式、卡片式)。 上课 《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对其他各环节起支配和决定作用。 课的结构:课的基本环节和各环节展开的程序、时限及相互关系。 课的基本组成部分: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简答)上好课的基本要求1、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表达清晰 5、气氛热烈 6、组织严密 试题类型一般分为供答和选答型。测验工具能否科学、客观、准确、真实地考查与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取决于测验的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
第二节 教学组织形式: 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它是教学活动各要素展开运行的外部形式。 主要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1、演变: 个别教学、班级教学(班级授课制):基本组织形式。 最早萌芽于16世纪的西欧,兴起于乌克兰的兄弟会学校。1657年,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总结后迅速推广。在我国,1862年京师同文馆率先采用,1903年《葵卯学制》确立。 (简答)主要优缺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4)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5)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发展个性;6)容易肢解知识的整体性,导致理论脱离实践。 2、分组教学制 分组教学是根据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进行教学。一般有两大类: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外部分组是重新编班,内部分组是班内分组。 3、道尔顿制 美国教育家帕克赫斯特1920年于马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创设。目的在于废除传统的由教师系统讲授的班级授课制,而代之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 4、设计教学法 杜威首创,后来由他的学生克伯屈改进并推广。 5、教学策略是指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方案。确定教学策略的关键是优化教学活动的程序。 基本特征 1、 指向性; 2综合性; 3、可操作性; 4、灵活性
第三节教学策略 主要类型可分为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和综合型四种。 内容型策略 是指教师围绕学习内容这个中心而形成的教学策略。它包括结构化策略和问题化策略两种。问题化策略强调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形式型策略(肯普提出) 形式策略是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教学策略。主要有集体教学形式、个别学习形式、小组教学形式。
第四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的要求:1)钻研教材2)了解学生3)设计教法 2、写好三种计划:1)学期教学进度计划2)单元计划3)课时计划 3、上好课的基本要求:1)教学目的明确2)教学内容正确3)教学方法得当4)教学组织严密5)教学语言清晰6)双边活动积极 4、说课的内容:1)说课标2)说教材3)说教法4)说学法5)说教学过程 想了解更多广东公办教师招聘最新消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