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凌宗伟:个人知识决定个人理解

 凌宗伟 2023-05-06 发布于江苏

【异史氏曰】有朋友问为什么对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的理解与处理会不一样?我觉的得这其实是个问题,也不是问题。教学设计及实施需要综合考虑课程与教材的要求、教师的专长和理解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具体的教学情境等多个因素。一般来说,教学应该以课程和教材为基础,在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支持学生实现学习目标以确保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不可否认的是认真的教师总是会根据自己的专长或理解确定教学目标任务组织教学活动的,譬如教学内容取舍与拓展其背后教师的个人知识使然,即便是同一个教师在不同的阶段对同一个内容的理解与处理也会出现不一样,但任何不一样或者创造均不应该以牺牲课程和教材的要求忽视学生的差异为代价。

一般而言,课程和教材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和编写的,它们反映了课程目标、知识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要求。因此,在进行教学时,必须遵循这些要求,并尽可能地把它们融入到实际教学中去。

事实上个人的教学理解往往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因为任何一位负责任的教师总是会在熟悉了课程和教材后,通过自己的理解和经验来加深对知识点和概念的理解,确定教学目标任务,在教学活动中生成与调整教学策略与方法的。这就是为什么不同的人教同样的内容会有不一样的方式的原因,但不能因为个人认知下的个性化创新而违背课程与教材的整体框架。

我还是那句话,理论上讲中小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的要求是“应知应会”,无论教师的水平有多高,实际的教学结果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已知已会”与“应知应会”是有距离的,教师的教学创意不过为了他们更多地接近“应知应会”而已。“大脑不是机器。认知负荷理论告诉我们,大脑的能力是有限的,你需要有策略地思考,如何在最大限度学习的同时减轻认知负荷。这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但这些方式都要尊重大脑的规律,不能阻碍大脑自然学习的过程。”

中小学老师与大学教授对课程与教材的理解不在一个层次上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中小学名师与非名师的教育理解不一致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读书也是如此,各有各的理解,譬如我认同这本《成为超级学习者》的许多观点,但对多少人能“超级”并不乐观,然而,并不影响我用来说事。理论可以用来指导教学但必须知道“建构主义教学法是从孩子已知的信息中建立知识和技能。为了将两个不同的概念联系起来,老师要将所教授的知识与孩子已知的知识进行联系,帮助孩子构建新知识。”“综合教学法侧重于课程在现实世界中的实用性和适用性。新知识与现实语境的相关性越强,孩子就越有可能记住它。”“协作式教学法利用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的优势来促进学习,即让小组内的孩子吸取每个组员的独特观点和知识,以达到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的目的。”“探究式教学法是通过让孩子设计问题、给出解决方案、找到答案的过程来指导学习,也可以将三者进行某种组合来指导学习。”“反思教学法是为你面前的孩子量身定制最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定期花时间评估哪些方法有效,哪些方法无效。“只要这些不一致不影响各自的表达就行。就我而言,更习惯一个人的自说自话。毕竟个人知识决定个人认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