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经典阅读优秀文章展——浅谈《黄帝内经》之阴阳升降

 山水丰顺 2016-07-13


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指导世人认识自身,并提供养生和治病的方法论,对现代中医学的研究仍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初读《内经》时,我抱着极大的敬畏和忐忑,总担心这样经久不衰的经典会晦涩难懂,可是深入进去才发现,它是如此贴合生活,有趣并充满智慧,从“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的自我调节养生,到顺应四时,何时起何时卧都有贴心说明,读起来真是可爱了许多。尤其当讲到疾病产生与治疗时,用自然界的现象做类比,易懂、贴切。是啊,人体不也是一个小自然界吗?有天有地,有阳光有云雨,“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用云雨变化反映自然界阴阳升降,也暗示了人体这个小自然在阴阳升降调和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这种升降让人不由得想了解“运动”着的人体。

对于自然界,阳气积聚上升成为天,阴气凝聚向下成为地;地上阴气在阳作用下,蒸腾向上化为云彩,天上的云在高空阴作用下,凝聚为雨,“阳化气”“阴成形”。人体也是如此,阳气向上向外,一则营养头面五官、皮肤腠理,一方面又温煦机体,为精微物质向上输送提供动力;阴气向下向内,一面滋养脏腑组织,一面将糟粕向下输送,通过大小便排出体外。反之,阳气不升,则容易出现头面五官和腠理病症,头晕、耳鸣、肌肤不温等等,阴气不降,则饮食糟粕不能及时从二便排泄,出现腹胀胸闷等的症状。

正因为这种阳升阴降的特点,轻清的物质向上蒸腾,积聚为天;重浊的物质向下沉降,凝聚为地,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临床的第一个病人,我的母亲。那段时间我学做菜,兴奋的一连好几天学新样品,可母亲却只挑两口就饱了,郁闷的我只当是自己手艺不好,可母亲一句“最近肚子胀的厉害,几天没上厕所了怎么吃得下。”,我忽然找到症结,这不正是阴气不降,饮食糟粕不能从下窍排出所致的吗!肠胃积滞,用攻下法。因对药物不熟悉,姑且用食疗法吧,润下通便的水果疏菜轮流来,火龙果、黄瓜、香蕉,下午就跑厕所了,出来一身轻松,晚饭还是我做,但这次母亲却吃了两大碗,直夸我手艺不错。浊阴得降,则阴阳升降调和,机体其他机能才得以正常运作。

那么这样考虑,阴阳升降失调致病,有升降不力,是否有升降相反的情况呢?出现清阳出下窍,浊阴出上窍的情况而生疾病?《内经》中也有相应介绍,文“清气在下,则生飱泄;浊气在上,则生瞋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本应出于人体上部孔窍的清阳,却趋下从下窍二阴中出,产生“飱泄”,即完谷不化的腹泻,本应出于人体下部孔窍的浊阴却在人体上部表现出来,产生“瞋胀”,即胸膈胀满,阴阳逆乱,机体常。

曾在《万病从根冶》中看到这样一篇关于口狊的文章。作者在行医过程中遇到一病人,患者脉象右手寸关有上越之势,胃气上逆,浊气上冲,肺火亢盛,判断当有消化不好、总是打嗝、咽干不适、刷牙恶心、大便不畅等症状,作者一边体会脉象,一边给患者分析,患者听后连连称是,还补充一句,最近口里带粪臭味,头也晕沉。口臭的治疗,一般采用芳香除臭的办法,治之以兰,应用藿香、佩兰等等,疗效很好,但也有些病人疗效较差。口臭,尤其是带有粪臭味的口臭,总让人觉得是放错了地方的屁。人体大小便、失气等都是浑浊、污秽之物,属于“浊阴”,阳升阴降维持着机体正常运作,此刻“浊阴”本应下降出于人体下窍,却从上窍而出,正如《内经》中所说“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余老是个善于发现生话的人,对于这个病人,用了通下水道理论,再结合病人的脉象,处方:枇杷叶、代赭石、连翘、苦参、苦杏仁、川芎、薄荷。患者服用三剂后,矢气连连,口气清新,头昏、打嗝、咽干不适也好转了不少,效果显著。

大家应该都遇到过下水道堵塞的情况,一些发团、冲不走的纸巾,都会让脆弱的下水道“不堪重负”。内部没完全堵塞时,水和二便可从下水道缓慢流下,但粪臭味却经久不散,弥漫整个屋子;内部完全堵塞时,秽物残留,不仅臭味不消,大小便甚至会反溢出来,让人头疼。疏通下水道后,这些问题迎刃而解。口臭也是如此,疏通人体的下水道,让秽顺势而下,“浊阴出下窍”,使人体内部阳升阴降得以恢复,没了秽物,臭味自然而消。余老正是这样,取枇杷叶为君,降肺胃之气,代赭石、苦杏仁为臣,促进胃气下降;苦杏仁收敛肺气,增强肺之敛降功能等等。升清加降浊,调和阴阳升降。

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想,阴阳运动有升降,升降是上下运动,若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分,阴阳反作则阴病反映于上,阳病反映于下。当我们治疗身体上部疾病的时候,一般方法疗效欠缺时,可从反过来想想是不是身体下部出现了同题,同理,治疗身体下半部分疾病时也一样。例如上面我提到的给母亲治疗便秘,这是身体下部的疾病,我应用的方案直接是下病治下,利用润肠通便的疗法,收效很好。对于小便不利,同样是身体下部的疾病,我还可以下病治上,应用“提壶揭盖”的方法,宣肺或升提通利小便。因为肺与脾肾三焦膀胱等脏器分司水液代谢,维持水道的通调,肺主气,为水道的上源,在肺气闭阻,肃降失职,影响其他脏器的气化失司的情况下,可出现喘促胸满、小便不利、浮肿等症,治疗应先宣发肺气,肺气得宣,小便得利,就像倒水时,要把上面的壶盖揭开,下面的水才能自然的流下一样。

这种上病治下,下病治上的治疗想法,正是源于机体是一个整体,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如同一个小自然界,有着自己的阴阳升降变化,内部的生理病理改变都在大自然里找得到相对应的参照。如同《内经》所指出的“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冶病必求于本”。

做为针推学子,那么针灸的治疗是否也是如此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针灸更加体现了这种整体观,上病治下、下病冶上的治疗方法,在针灸中则体现在远近配穴上,如头痛会在脚上加太冲、中冲等等,调和阴阳。虽然针灸、中药处于不同的治疗系统中,但大方向还是一样的。穴位,就像长在人身体上的中药,上品可保健延年,下品可治病疗疾,搭配应用,阴阳相调。

在《内经》中畅游,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治病方法都有所提升,指导我的学习和临床操作。

这本经典中还有许多宝藏待我发掘,细细研读,感悟生活,方为上道!

(作者系湖北中医药大学学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