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践行肿瘤心理关怀 捍卫医学人文之道

 郑药师 2016-07-13

 ;  http://www./



首部《中国肿瘤心理治疗指南》发布



开幕式上,CPOS主任委员唐丽丽教授宣布,首部《中国肿瘤心理治疗指南》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唐丽丽教授表示,新指南的发布标志着心理社会肿瘤学在我国的发展揭开了新的篇章,也是给予所有支持、帮助和热爱这个学科的同仁们最好的回馈。


该指南不仅是我国首部提出肿瘤心理治疗的标准,还可以帮助医护人员甚至患者家属学习、提高心理辅导的技巧,是我国临床实践的肿瘤心理治疗里程碑式的参考书。


据悉,在中国抗癌协会及全国有志于从事心理社会肿瘤学的专业人士的努力推动下,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于2006年在京成立。制定行业规范,包括制定适用于我国文化和临床实践的肿瘤心理治疗指南,以规范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社会评估和干预是CPOS重要任务之一。



 

践行肿瘤心理关怀  捍卫医学人文之道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心理学专业委员会2016年学术年会在长沙召开



6月17~19日,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心理学专业委员会(CPOS)学术年会在长沙召开。本次会议主题为“践行肿瘤心理关怀  捍卫医学人文之道”,设立了肿瘤心理、生死教育、人文医学、姑息治疗专场,同时开展肿瘤患者家庭治疗工作坊、心灵工作坊、音乐治疗工作坊、心理痛苦筛查工作坊,共吸引了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以及加拿大、美国、以色列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肿瘤心理学、心灵关怀领域的专家学者600余人。


“我们每个人力量虽小,但可以共同努力,为中国的医学人文加油。”CPOS主任委员唐丽丽教授表示,全面关爱肿瘤患者无疑是一项具有责任感而又有挑战性的事业,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目标,就是让医学人文精神真正在医学中绽放光芒,让肿瘤心理真正       融入肿瘤诊疗体系当中。



对心理痛苦进行筛查

Tom Baker癌症中心Barry D.Bultz 教授指出,当前癌症治疗的目标除了治愈疾病、延长生命,还应该包括维持并提高患者的功能,减少躯体及心理痛苦,提高生活质量,支持优逝等。临床工作中对抑郁等精神症状识别的准确率较低,且未经过合理的评估。痛苦筛查应包括躯体、心理及实际问题等多维度的评估,同时在评估过后要由工作人员给予合理的应答和支持。


国际抗癌联盟和国际心理社会学肿瘤协会倡议应将痛苦作为第六生命体征,并对癌症患者进行常规筛查,以便帮助癌症患者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



认知功能损伤不可忽视

MD安德森癌症中心Jeffrey Wefel 教授为大家讲解癌症相关认知损伤以及应对策略。


无论是癌症本身还是临床上常用的抗癌治疗都会造成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已经证实多种化疗药物具有神经毒性;乳腺癌患者所接受的激素治疗同样也会造成神经损伤。常见损伤包括学习及记忆功能、信息处理速度、执行功能等方面的功能下降,对患者的家庭及社会功能,整体生活质量均造成严重影响。认知损伤的管理包括:规律锻炼、戒烟限酒、增加高质量睡眠、管理生活压力以及多参加社交活动等;有文献报道的干预策略包括:记忆/认知练习,阅读疗法等。


 

如果抑郁是癌症的话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于欣教授指出,目前癌症领域最热门的精准医学计划正逐步影响到其他疾病领域,这其中就包括精神科,肿瘤领域的发展为精神科带来了启发。


2014年,发表在《自然》的一篇“如果抑郁是癌症的话”文章,从抑郁与癌症在疾病危害性、受关注程度、科研水平/经费、病耻感、公众偏见等多维度进行对比,指出这两个领域之间的关联以及可以互为借鉴之处。于教授还就癌症与抑郁、癌症与自杀、癌症与人格这三方面的最新研究证据解答了一系列热点问题。


 

预防和处理肿瘤患者自杀

中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肖水源教授指出,肿瘤患者是自杀的高危人群,对肿瘤患者的自杀需要进行多维度评估,通过访谈和观察评估患者的自杀意念出现的频率、强度、自杀方法,还要评估患者目前所处的疾病状态以及治疗前景,同时要评估患者当前精神及情绪状态,评估患者有可能暗示自杀的行为,最后要评估患者的人格特征以及现有的社会资源。


肖教授表示,预防患者的自杀包括积极处理患者的精神和躯体痛苦,帮助患者提高应对挑战的能力,必要时请精神心理科进行会诊。




 

死亡是什么?

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罗点点女士分享儿童生死教育绘本《小象布布》以启发参会者对生与死的思考。小象布布问妈妈:“你要是死了,再也见不到了,可我想你了该怎么办?”妈妈说:“我死了,眼睛就闭上了,耳朵也关上了。看不见,听不见,也没法说话了,你要是想我,就得自己想办法啦!”


罗点点女士一直致力于生前预嘱的推广,策划出版生死教育系列儿童绘本,旨在强调生死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医生与死亡

北京大学医学部王一方教授从医生与死亡的角度来谈生死教育。王教授指出,生是一个悠长的过程,死却在一瞬间寂灭;生命温暖有序,死亡乖戾无常;生包含着无限的希冀,死则陷入深深的绝望;生命多情,死亡无情。死亡是什么?一切死亡都是过错吗?如何面对死亡?


当医生身临绝境,是怎样的体验?其实“死亡面前,医生也是局内人、亲历者。他们也会遭遇死亡,也害怕与死神狭路相逢。


 

社会死亡质量该如何蜕变?


台湾马偕纪念医院安宁教育示范中心赖允亮教授带来了台湾地区提升死亡质量的经验。


2015年,英国《经济学人》信息部公布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临终关怀的死亡质量指数调查,台湾地区死亡质量的排名从2010年的第14名进步到第6名,排名是亚洲之冠。赖教授分别从社会民众、社会参与、医疗环境、对照护的负担能力、照护品质、人力资源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


赖教授希望,以医学厚植人文,以人文实践医学,建议从舒缓医学(生命教育)做起,拒绝无益医疗,提倡医疗自主。



(原文刊载于7月7日《医师报》)








回音壁:

23.书名《中医治心脏病》

      类别:自然科学类

     

      作者:马宝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