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十年,明太祖征取全国大姓贤能之人,授以重任。郑义门以郑沂起送,由吏部引奏朝廷。明太祖经测试郑沂才学,大喜曰:“你家大孝大义,累世同居,名闻天下,前朝虽有仕官,但未显达,朕今使你大贵。”遂当即御笔亲除郑沂为礼部尚书。 这位由一介布衣直接被明太祖朱元璋撰为礼部尚书的郑沂,是郑义门的八世子弟,自仲与,自幼性慧聪敏,受业于宋濂。长大后,好读书,手不释卷,涉猎经史,约通大义,却不治词章之学。郑义门初立旌表孝义石碑时,郑沂还是一个少年,当时的大儒、后曾在元朝任翰林学士的柳贯和乡里的耆老前来祝贺,见郑沂玉树临风般地伫立一旁,乃举酒向其父郑铢贺道:“尔子他日必显门庭。”郑沂在郑氏二十六位兄弟中排行第二十五,上有兄长二十四人,他事之若严父,不让他坐他决不敢擅坐。凡有差事,他趋赴不敢落后,事上承下,蔼然情谊相孚,所以深得兄长们的喜爱。而郑沂性好施与,经常制药济人,即使深夜有人登门相求,他立即起床给予,决不怠慢。时乡民常患疟疾,厉气相侵,人们不敢相互往来,郑沂却每天登门散与药食,全然不惧。旱灾之年,乡亲们乏食,凡有饥饿吃不上饭的,郑沂每天煮好饭食给予接济,慷慨施与,不辞辛劳。 洪武二十五年,明太祖宣召年纪在三十岁以上的郑氏子弟至御前选撰备用,郑沂亦被选中,洪武三十年,明太祖亲除郑沂为礼部尚书,郑沂辞曰:“臣乃一介布衣。恐才不胜,难当大任。”明太祖道:“你休没志气,你是义家,只与我掌天下礼仪,把你守家法六十年与我掌这一颗印。”郑沂推辞不掉,便奏道:“臣家蒙皇上隆恩,绕有田地陂塘,已够臣家开支。当官可以,朝廷俸禄却不敢领受。”明太祖沉吟良久,颔首道:“俸禄乃朝廷以养贤者,你既不要,随你就是。”于是,郑沂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由一介布衣直接提拔为礼部尚书的人,也是唯一的一位只做官不领俸禄的人。 郑沂上任后,夙夜勤政,恪守职守,同僚协和,有若兄弟。明太祖驾崩,一应葬礼均由郑沂主持,建文朝仍任职如故,靖难之变退避回乡。永乐二年,明成祖追念前朝旧臣,复召郑沂授以前职,后来怜其年老,不烦政事特制诰命致仕以归。 (文字来源:江南第一家) 温馨提示:文明旅游,安全第一! 编辑:Juvie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