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上最“驴”的君王

 方远图书馆 2016-07-14
陈华 时拾史事

  随着中国人的钱包日益鼓涨,策轻“驴”,游名山的潮流越来越盛,做一名资深驴友成为许多人向往的人生境界。想来徐霞客先生能够活在当下,一定不会再孤单,因为在他的身边正匆匆走过一拨拨驴友,沉迷于山川之奇,流连于景色之幽。做驴友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人可以在自然美景中获得片刻自由与陶醉,这一点也许对一位资深驴友司空见惯,如果对那些“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古代帝王们来说,可就比较奢侈了。在龙驭天下的大部分时候,他们要想离开皇宫都很难,更别提周游列国,探秘自然了。

  偏偏有一位帝王,不愿宅在见不得人的深宫之中,他高车骏马,牵苍鹰,逐黄犬,遨游天下,在车辚辚、马萧萧的合奏里,成就了自己与众不同的帝王生涯。而且,与那些比较爱出门的开国之君的巡狩(帝王出门的专有名词)不同,他的游历不是征服与开拓,更多的是宣扬与睦邻,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个人传记(《穆天子传》)的帝王,他就是周穆王。


  周穆王姓姬名满,是周王朝第五位帝王。据说他登上王位时已是五十高龄了,此后又顽强地在帝王的岗位上奋斗了五十五年,在105岁高龄的时候才驾鹤西去。这绝对是中国帝王的吉尼斯纪录,也许有点不够精确,但总比穆王以前所谓的长寿帝王(其实那些长寿帝王实际上是几代人的合体)靠谱些。穆王不仅长寿,而且富有传奇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四处游历,宣扬大周的八面威风;二是与只存在神话中的人物建立了特殊的友谊,让神仙领略了中国老男人的独特魅力。

  周穆王是在一片慌乱中登上王座的。本来他豪情满怀地期待早一天接班,毕竟他的祖父和高祖都没活多久,他也很有可能在壮年时君临天下。可是他的父亲昭王却继承了来自母亲一系的长寿基因(纯属推测,成王、康王都不长寿,昭王要想多活几年,血缘上只能靠母系了),顽强地在本职工作上发挥着光和热。高处不胜寒的太子生涯让姬满倍受煎熬。于是,他只好靠业余爱好打发时光。当时的社会,对于太子的限制没有后世严苛,于是,他时不时地搞个自驾游,直到山水穷尽处才打道回宫(当时道路不畅,走不了几步也就日暮途穷了,根本不用担心穆王走远)。没想到,本来只是为了打发时光的爱好,后来竟然成为穆王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他也因此留芳后世。

  直到某一天,在遥远的汉江边上,昭王溺毙,周穆王痛并快乐的太子生涯才戛然而止。事情的起因是一直梦想着建立丰功伟业的昭王第二次兴师伐楚,本来,楚人臣服了,大家高高兴兴地班师回朝,哪知在渡江时,集万千保护于一身的昭王竟莫名其妙地掉进水里(一说是邂逅豆腐渣,桥垮了),滚滚东流的江汉之水可不认识他是君临天下的大王,还以为是百姓献上的祭品,起劲地喂他清灵灵的汉江水。护驾的勇士辛余靡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将昭王捞上岸,却因为不懂人工呼吸无法施救(就是懂也不敢用啊),昭王就此宾天(几百年后,齐桓公还以此为借口伐楚,让楚人好一顿抢白)。


  周昭王

  噩耗传来,时任周公、召公顾不上悲痛,立即扶老太子穆王上位,然后再为昭王发丧出殡,免得给敌人可乘之机。穆王终于当上了期盼已久的周天子。上台之后,穆王任命吕侯为司寇,作《刑书》,设定了墨、劓、膑、宫、大辟五刑,并详细列出实施细则达3000条之多,他让人将《刑书》传告四方,令那些蠢蠢欲动的诸侯收起了不臣之心。《刑书》成为有史可查的中国最早刑法,可惜内容已散佚。

  在稳固朝堂后,本就不安于室的穆王也玩起了御驾亲征。他借口犬戎不向周朝进贡,两征犬戎,获其五王,并把部分俘虏的戎人迁到太原(今甘肃镇原)。犬戎的生命力真是顽强,祸害了中国上千年,还有劲和风头正盛的周人角力。此后,穆王又因昭王之死,迁怒楚人,兴兵伐楚,兵临九江。楚人本来就让昭王收拾得够呛,哪有胆子再战穆王,只好上降书纳顺表,远迁避祸,好歹穆王还拎得清,昭王之死也不能全怨楚人,乐得见好就收(其实还得感谢楚人,要不现在自己还生活在父王的阴影下,没准长寿的君王桂冠就将让给父亲了)。事实证明,没有宜将剩勇追穷寇,而是放过楚人将成为周人未来最大的痛(正是因为楚人率先称王,破坏了周朝的分封体系,激发了更多诸侯的野心)。周穆王还在靠近徐国(今安徽泗县)的涂山(今安徽蚌埠)大会诸侯,执圭者数以百计,看着这些坐在自己下面的诸侯们诚惶诚恐的样子,穆王由不得不豪情满怀。

  一番文治武功的大戏唱下来,厚积薄发的周穆王让大臣们见识了自己的本事,也赢得了大臣们的尊崇。既然当大王不过如此,自己总得给后世留些念想,最主要的是曾经憧憬过的环游天下的梦想还没实现,怎么也得在有生之年将他变为现实吧。

  王权在握,出游不再麻烦。周穆王像父亲当年出门一样,留下太子和周公、召公看家,自己带着王家禁卫军七萃之士和一群亲密驴友(那些曾陪着他一起渡过太子生涯的游伴),以柏天为先导,开始了以开拓北方和西方为目的的西巡。天子出门自然是让地方鸡飞狗跳,众多诸侯免不了前接后送,涕泗横流地表一番忠心;老百姓摆香炉上贡品,荷包大缩水,真个是以天下奉一人,忙得不亦乐乎。好歹那个时候人们的礼虽然规矩多,但却很有度,比如说初次拜见尊长的贽见之礼(大者玉帛,小者禽鸟)。如果穆王周围的臣子们不多索贿的话,估计地方所费也不会太多,而且没准哄得穆王高兴,多赐些田土奴隶,发一笔小财,甚至提拔到中央做大员(西周及东周初期的诸侯们不仅是自己封地的君主,而且还要在周王室里当差,只有周公、召公等人才是世袭的),好为自家多争取些权益。


  西游图

  当然,周穆王的眼睛也是雪亮的,为了自家的天下长久,他也在考察着自己这些封疆臣子们的忠奸(随着时光的流逝,周王和诸侯们的关系日渐疏远,周王对诸侯们的了解越来越少,这次公费旅游没准能看出些端倪来)。君臣斗法是绝对的,君臣和谐永远只是相对的,这才是政治辩证法的精髓,中国人的祖先很早就得其中三昧,特别是身居高位的君王时刻都要绷紧这根弦,才不会被人卖了还不知道。

  周穆王是一位不辞辛劳的车上天子,他抱定一路向西的大无畏宗旨,横绝大漠,强渡弱水,经历了许多稀奇古怪、妙趣横生的人和事。他喜好打猎,在渗泽地方,他不但猎到了许多獐狍野鹿,还捕获了纯白色的银狐和纯黑色的貉;在阳纡山下,为了祭奠水神河伯,他把珍贵的碧玉和猪、马、牛、羊沉入黄河,以表虔诚。在舂山,他观赏了许多珍禽怪兽,如赤豹、白虎、熊罴,还有能用巨爪掀起犬羊的猛禽。他还到了赤乌国,据说那里出美人,长得如花似玉,貌似天仙。赤乌国王献给他两个美女,穆王大为高兴。到了群玉山,更是目不暇接,眼里满是遍地宝玉。他下令停留四天,叫大家都去采玉。最后到了昆仑山,也就是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在青鸟们的指引下,穆王登上昆仑之巅的悬圃,进入了瑶池仙境,见到了自己梦中的女神西王母。可惜,刚开始大家彼此不熟,西王母直接以法身与穆王相见,只见一位“豹尾虎齿,蓬发戴胜”的女神高距在宝座之上,偶尔长啸几声,甚是恐怖。见此恶妇,穆王要说不怕那是假的,但是穆王毕竟见多识广,富有冒险精神,而且很会哄人(当了那么久的太子练出来的),他作出一幅夷然不惧的样子,走上前去和西王母见礼。


  西王母虽然很少在世人面前露脸,但是她也深知自己这副法身如果让别人看见,恐怕会吓得半死,没想到来自东方的穆王竟能如此坦然地面对,一时间平添了几分好感。再看一看眼前的周天子,经过数百代的精选(从后稷算起),特别是由于周人毗邻白色人种的西戎,相互间通婚使得穆王虽已到花甲之年,却有着老帅哥无与伦比的成熟与气度,望之最似人君,不由得心神一动。于是,她不再以法身吓人了,而是化作半老徐娘,敛容与穆王相见,两人各是一方主宰,自然有说不完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不觉说得红轮西坠,玉兔东升。西王母是神仙自然懂得辟谷之术,哪怕餐风饮露也不觉饿,穆王是凡间之主,偶尔枵腹从公还行,如此长谈,加之跋涉辛苦,不免饥肠辘辘。幸好,西王母有着仙家手段,只片刻便备下碧桃雪梨、王液琼浆,让穆王大块朵颐。之后,穆王流连于层城悬圃之间,将恼人的国事抛之脑后,只顾与西王母联络感情,求仙问卜,好不快活。

  以上文字,实为个人杜撰。但也有一定的依据。传说西王母是司天之厉及五残,说不清这到底是个什么职务,但从字面上看,天都归她管,应该是神仙中的高层,所以葛洪在《枕中书》说,她是元始天王与太元玉女所生的天皇,由她再生地皇,地皇再生人皇,竟是比女娲还厉害的造神始祖。后世百姓更是将她供奉为王母娘娘,与由其原配东王公演化而来的玉皇大帝成为天上地下人间的第一夫妇。至于她的尊容,自然也是由极丑到略丑,再到略美,最后归于极美,到汉武帝时,她已是仪态万方的绝美贵妇。


  西王母像

  当然,抛开笼罩在西王母身上的神光,她极有可能是当时统治西方部落的首领,而且其部落尚处在原始的母系时代。同时,穆王幽会西王母的昆仑山,本在西域,也就是今天的新疆,距离华夏族的生息地中原不啻万里,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要想从容到达,实属不易,一般人认为只有在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原人的足迹方才踏遍天山南北。但是,根据今人的考古发掘,特别是对良渚文化的考证,人们发现距今六千年前,居住在太湖流域的先民已经使用来自西域的和田美玉了,这足以证明,在民间,一直有一条通过沿路不断接力沟联西域东土的玉石之路,正是因为有这条玉路的存在,积淀了中国人挥之不去的崇玉情结。更有甚者,尽管绝大多数古人都没有去过昆仑山,但是,在我们的先民文化中,总是有着神话般迷幻的昆仑幻像,人们把那里当成了人类的发祥之地、生命之源。同样的史前考古也日渐清晰地描绘出,我们的先民正是从遥远的昆仑山向中原大地迁徙的,经历了漫长岁月的演进,先民们走出了洪荒,创造了文明,形成了部族,建立的国家,而那一路走来的足迹便是一处处深埋地下的文化遗址。当我们深情回望昆仑丘的时候,又怎能不唤醒灵魂深处的美好记忆呢?

  此次,穆王没有停留在意识流似的追思中,而是亲身体验了昆仑仙境的魅力,悠哉游哉,流连忘返,一时间竟忘记了自己肩上担负的神圣使命,更忽略了“天上方一日,地上已千年”的巨大时差,全身心地投入与西王母的私人切磋之中,根本听不到世人的黄竹歌声。君王远去,朝政日非,诸侯觊觎,百姓悲苦,都不能动摇穆王雅会神仙的满腔柔情。

  直到有一天,穆王的马夫(御者)造父踉踉跄跄地跑来告诉穆王:大事不好了,徐偃王反了,众多诸侯响应,兵锋直指镐京,监国太子和大臣们有些招架不住了。眼看着自己的根基要倒,穆王终于想起了自己是天下共主(这一出有点儿像刘备在东吴招亲后乐不思荆,赵云依诸葛亮之计谎称曹兵来犯一样。不过刘备的事为演义,穆王的事却属实情),身上还背着个九州。而且,和西王母这样鹤发童颜的老神仙处得时间长了,也呆腻了,想换个环境了。于是,穆王向西王母辞行。西王母对穆王日久生情(友情),有点不舍,但也知道他是天子,是个大男人,怎么能整天呆在昆仑山上呢?西王母为穆王作白云歌送别“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希望与穆王能够跨越山川与生死轮回,重逢胜境,充满了悲欢离合的人情味。

  穆王阅尽世间万事,知道要想敉平叛乱,必须快刀斩乱麻,趁叛乱力量尚未整合好之时雷霆击之,才是最省力最有效的。但是,昆仑山距离镐京千山万水,如果带着大队人马赶回去,恐怕黄瓜菜都凉了。于是,他吩咐造父驾车,只带了少数亲随,快马扬鞭赶回镐京平叛。

  穆王之所以如此有信心,因为他有八匹骏马,分别叫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骅骝、绿耳,都是万里选一的良马,而且这些马在昆仑山时,也沾了些仙气,日行千里,夜走八百,追风逐电,迅疾无匹。穆王冒着被颠散架子的危险日夜兼程,终于在叛军成事前赶到镐京,他迅速接管了王权,选将派军,准备平叛。至于那个造父,因为纯熟的驾驭术,为平叛赢得了宝贵时间,穆王封他为赵城大夫,一步登天。他的后代更是争气,直接繁衍出赵国(甚至有说秦国也是他的后人所建)。看来当大人物的司机真是个有前途的职业。

  先不说穆王一方忙着厉兵秣马。再来说说徐偃王的造反大军。徐偃王本是东夷族的领袖人物,建都泗水的古徐国的第32代国君,姓嬴名诞,善于以德服人,一时间应者如云,国力非常强盛,势力一直扩张到今江苏、安徽北部及山东南部的广大地区。在周穆王西游前,他还比较恭顺,兢兢业业地为周人安定东土。后来,发现周穆王上了昆仑山后朝政紊乱,就联合36家诸侯借口穆王失德已死,准备起事推翻周室,重建太平。只是,徐偃王也太急躁了,还没有实现宏伟理想,就敢称王。不过一个“偃”(放倒)字,确实不怎么样,难怪称王没多久就倒掉了。估计是后人对他的怜悯,外带一点嘲讽。

  周徐双方紧锣密鼓地开展起义与反起义的斗争。周穆王是个斗争经验很丰富的国王,他觉得徐国势大,且蓄谋已久,单靠周军绝难迅速平定。于是,他派人联络楚国,让楚人夹击徐人。楚人此时正在努力抚平战争的创伤,而且因先前得罪了昭王,非常害怕诸侯联兵讨伐,一接到穆王的诏令,欣喜若狂,立即整军出发,玩命地攻击徐人,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周穆王学着昭王的气派,亲率六师御驾亲征,当然马夫还是造父。周军在楚军的配合下浩浩荡荡地杀向徐国。此时,徐偃王不是想着怎么抗敌,而是突然良心发现,自己反对周室,师出无名,且周强徐弱,战之难胜,难免生灵涂炭,有损自己仁义之名,思之再三,决定下野出走,据说有数万百姓感其仁义跟随。就像他临终时所说:“吾赖于文德,而不明武务,以至于此!”作为一个好人,确实值得夸赞,但是作为一个从事造反事业的带头大哥,如此作为,真让人感到荒唐可笑,白白便宜了楚人,也让造父沾了些光。不过,徐偃王的“仁义”似乎感动了周穆王,他没有对徐国斩尽杀绝,只灭了几家造反骨干,就让徐国延续下去了,直至公元前512年为吴国所灭。

  穆王没想到自己如此有法力,不战而屈人之兵。不免沾沾自喜,更加不肯收敛“驴”性,仍时不时地到处游走,看一看自己治下的锦绣河山,也见识到了很多奇人异事。比如偃师先生,就是他见到的一位古代最神奇的机械工程师,他曾献给周穆王一个比现代机器人还要出色的偶人。偃师造出的偶人和常人的外貌酷似,周穆王一开始还以为只是偃师的随从,经过偃师的解说,才细细地观察起那个偶人来。只见偶人前进、后退、前俯、后仰,动作和真人酷似,启动下巴,则能曼声而歌;挥动手臂,便会摇摆起舞,让人惊奇万分。周穆王自己看了不过瘾,还让宠姬一起看。表演将毕,那偶人竟向宠姬抛媚眼,周穆王大怒,认定这个偶人一定是个不折不扣的真人,便要将偃师当场处决。偃师将偶人立刻拆散,发现它只是由皮革、木头、胶漆、黑白红蓝颜料组成的死物,只有经过组合,才是一个活生生的偶人,而且如果将偶人的心拆走,偶人便无法说话;拆走肝则眼目皆盲;将它的肾拆掉,就无法走路。这才让周穆王心悦诚服,大叹偃师技法高超。

  据说,西王母始终惦念着穆王这位人间天子,特意让人大老远地给穆王送来用和田玉精心雕琢的白玉环(还),隐晦地问穆王何日重返昆仑山?穆王国事繁忙,岁数也大了,自然无法再登昆仑巅了。不知是否因为穆王的失信,让西王母对凡人气恼,就令帝阍关闭昆仑山的大门,昆仑山在此后的数千年间再不向凡间帝王开放了。穆王之后,帝王级的驴友基本绝种了,帝王们走出九重宫阙去见识大千世界的机会越来越少,国际视野自然也就越来越窄了,而且他们还多把穆王归于不务正业的嬉游天子、反面典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