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城名医】治学以专,治医以精,用药审慎——记内科名医王石清

 real寿元调养 2016-07-14


重要小贴士

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定于2016年7月28日至30日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召开第三届中国中医药信息大会。大会期间,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名医学术传承信息化分会,将与海峡两岸中医药交流合作分会、名老中医薪火传承分会,共同举办“海峡两岸名中医药专家发展论坛”。点击文章最下方阅读原文了解详细信息


名医简介:
   王石清,男,北京市清河镇人。生于1884年,卒于1945年享年61岁。早年在清河师范学院任教,业余喜读中医书籍,如《灵枢》、《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等。


⊙作者:徐江雁

⊙编辑:小余



1
生平简历


王石清,男,北京市清河镇人。生于1884年,卒于1945年享年61岁。早年在清河师范学院任教,业余喜读中医书籍,如《灵枢》、《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王石清聪明颖慧,不独博闻强记,尤擅领会前人底蕴,因而日有所得,如是者数年其学乃成,然不为时人所知。因于乡间治愈一目瞪项强、欲吐不能、昏愦不语、遍体色青、六脉已无,危在顷刻急症患者,则名噪乡里,求医者接踵而至,王石清不得不弃教从医,悬壶于清河镇。当时抗日将领宋哲元将军的部队驻扎在清河镇官兵经常请王石清治病,由于疗效显著,部队欲重金招聘,但被婉言拒绝。后迁至城内设医馆于地安门外桥北路西,慕名求医者盈门。


“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我中华北平沦陷,当时王石清心情忧伤,忧国忧民积劳成疾,有日人及汉奸求医者均婉言托词,拒而不治,此即扁鹊所谓六不治也但贫苦人求医者则免收诊费或赠药。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后,欣喜异常,过于激动竟大笑而逝。


2
学术成就


王石清中年至京,慕名求医者盈门,宋哲元将军、秦德纯市长、张自忠将军、赵登禹将军等曾赠送匾额,悬于门外,盛况空前,门庭若市,名赫京城。为了提高当时中医医术水平,他与萧龙友、汪逢春、赵树屏、安干青等人在天安门内朝房主办“医学讲习会”讲授医理,深受学员称誉,著有《中风总论》。王石清大夫以寿世为怀,凡是求诊者,不分贫富,昼夜不拒,是以积劳成疾。


王石清大夫的长子王少清,继承了他的医术,也曾是北京的名医,为北京铁路医院的主治大夫,在文革中去世。王石清大夫的弟子李鸿祥大夫为北京医科大学教授、国家教育委员会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学术研究促进会常务理事,已是北京知名中医专家。


3
治学特点


3.1 治学以专


王石清常说“治学之道,贵之以专”。早年他曾习画,醉心丹青。等到学医后,专心致志,绝笔弃画,专攻医籍。于是刻苦自学,从简至繁,由易而难,读经寻奥,广览博学,上至经典内难伤寒金匮,下至子集诸家名著,无所不读,因而基础扎实。并且善于吸取众家之长,领会颇多新意。并说:“任何学识,凡古人所流传于后世者,吾侪学习,亦必相传,不许自私”。因而他一面教学,一面研医,理论实践相结合。尝以“学不厌,教不倦”自勉。彼时宋哲元将军住于清河,经诊治者,活人甚多,遂欲聘为军职,被婉言谢绝。其专心医学,由此可见。


3.2 治医以精


王石清治医,精益求精,常说:“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约”,以此自勉勉人。因而临床上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审疾辨症,详察四诊。若遇疑难重症,则胆大心细,投药每能中的,效如桴鼓。每遇急症投药后,取药查对,有时亲自给病人服药,待病人病情缓解才走。王石清行医,从不自诩。遇有外科求医者,则必举荐高明如哈瑞川、段馥亭等;遇有适于针灸者,则推荐孙祥麟、焦会元。曾对其弟子说:“医不许杀人,亦不许误人”。他以经方化裁,遵古而不泥,执简而驭繁,用药简练,方必有从。而且每诊必书方留案,拓蓝复印,以待晚年留于后人。


4
学术思想


王石清医道专长内科,时逢七七事变后,北京沦陷,瘟疫、伤寒、天花、霍乱,流行甚烈,而肺炎、猩红热、白喉、肺结核等病亦甚猖獗。当时严禁上述患者就医,一经发现,或焚化,或用白石灰掩埋。王石清不顾个人安危,每遇是症,驱车往救,经治者,不敢留有手迹,但投药多效。并且自备“时疫丹”免费供患者急用。王石清对温热病、时疫病以及疑难急症,颇有心得。


4.1 细心辨察,证变法移


尝见王石清重用生石膏而退热,重用姜附而回阳。其治则乃遵经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逆者正之,从者反之,而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他在临床细心辨察,必观其脉证,问犯何逆,随证治之。曾治富某,初患感冒,经数医妄投甘寒滋腻及下剂。证见恶寒蜷卧,四肢厥逆,频频下利,面色惨白目不欲张,呼之则精神略振,须臾又恍惚不清,舌苔色黑而起芒刺,但润泽而软,脉象沉细如无者,诊“少阴伤寒”投以辛热回阳。用大剂四逆汤加人参,挽救于万一。处方:野山参一两,生附子八钱,生干姜四钱,炙甘草三钱。方用四逆汤乃回阳之方,加人参者救阴也;以附子温水,生姜温气,气温则上焦之阴寒散,而外阳回;水温则下焦之阴寒散,而内阳回;姜附得炙草之和中,则中焦温。上下联贯阴阳协调,如旭日当空,而阴霾自消。然阳既回矣,恐吐下已伤之阴,不任燥烈辛热之姜附,故加多液之人参以济之,则阳回阴复,水暖血行,脉渐出而症自解。服药一剂,脉渐出,肢渐温,再服而痊。


所以临证时应心细,详细辨察,不可人云亦云,证不同则治法迥异。如闭证应开,曾用“十香反生丹”治愈气郁内格之急症;脱证宜固,曾用“独参汤”医治虚痨咯血而得救。劳者温之,采用“獭肝散”而拟“月华丸”加减以治肺痨(肺结核)每获痊愈。客者除之,仿用葛根汤而加局方至宝丹以治疫痉(脑膜炎),取效甚捷。坚者削之,用大黄庶虫丸和鳖甲煎丸加减而治痞症积聚(肝脾肿大),乃化瘀行血而软坚,取效颇佳。损者益之,用大黄廑虫丸和薯蓣丸而治血枯经闭即干血瘦(子宫结核),行瘀而不伤正,乃遵金匮“缓中补虚”之义也,曾获显效。


4.2 病有内外,药分表里


王石清用药,非常严谨,常说“病有内外,药分里表”。当时有一患者,年五十余,初患感冒而误用元参、生地滋腻之品,致邪热入里,迫于营分,烦躁不安,有昏愦之象,诊其脉浮而数,望其舌边白而中心黑,遂处方以蓖麻子二钱(去皮捣研)用沸水淬一茶杯,再用小红莱菔缨蘸之搓前后心。夜间全身出疹,前后心出黑斑。他说:这就是疫疹,因误投滋腻养阴过早,致表不解而郁热在里不能透达,故发斑疹。并拟清解之剂。处方:忍冬花藤各三钱,青连翘三钱,南薄荷八分,板蓝根四钱,大青叶三钱,淡竹叶二钱,牛蒡子一钱,粉甘草一钱,活芦根三钱。服一剂后,表已解疹已透,再遵前方去薄荷加元参三钱、生地三钱,以养阴清热善后而愈。


4.3 方必有从,药必有据


清末时有太医曾于药肆粘贴告示禁用麻黄,恐其辛燥发汗,致后学望而生畏,不敢一试。石膏一物,味辛微寒,功能外解肌热,内清实热,为治热狂斑疹主要药,医者也多畏其寒而不敢用,间有自命胆识较大之医,遇有温病斑疹等险症,所投亦不过四、五钱而已,岂不知里热炽或燔灼脏腑,想用数钱之石膏,救此实热之大症,犹如杯水车薪,岂能见效?近贤张锡纯,实有见地,曾在《上海中医杂志》投稿,提倡石膏之功用,提出北京名医孔伯华、王石清善治温病,常见用生石膏至数两,均能随手奏效。有人谓石膏乃大寒,恐服之后易败胃气,试问夏季暑热,是否可以多吃西瓜?西瓜能解渴利尿消暑祛热,人人皆知,而西瓜在中医学上则喻以“天生白虎汤”白虎则以生石膏为名,换句话说:吃西瓜就相当于吃生石膏,能说败胃吗?再者若无大热,岂能用石膏,若非夏暑之季,岂能吃西瓜?遇大热用生石膏,其性寒可清,其气辛可解为辛凉重剂,是清肺胃之要药,其味甘可以生津液,故能止渴,其质重还能镇逆而治烦躁。名“膏”乃寓润泽之义,观仲景用石膏于产后,见《金匮要略》“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岂能与苦寒之药所可比?因此每遇大热高烧,凡属实热证,则放胆用之。所以王石清初用此方,曾遭非议,或惊而咋舌。但他一秉活人济世之心,放胆用之,每获效辄登诸“医药月刊”由是此方畅行矣。王石清在世时,关于麻杏石甘汤之验案,不胜枚举。盖仲圣立方取其辛凉,《伤寒论》云:“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此无大热指外无大热,而内热已炽,故王石清乃以石膏数倍于麻黄,以辛温易辛凉,用以清里热而界外邪,于是应手而愈,效如桴鼓。

王石清每于临床则思求经旨,探其病源,审其病因,四诊合参而辨证。投药则更审慎,方必有从,药必有据,遵古不泥,经时并用。曾说:夫投药对症,则砒霜尤称良剂,不合其病,则参芪亦足杀人。盖医道贵乎机变,非可胶柱鼓瑟也。”


参考文献:略



[本文来源:《北京中医》2006年8月第25卷第8期。由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2014)编校发表,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