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个案例,教你「不对立」,也能给孩子建立规则|情绪

 长沙7喜 2016-07-14
 

小编的话:给孩子建立规则,嘿,真是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儿。很多家长会说,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当中,经常会出现和孩子对立、两败俱伤的惨状。来看看陈忻博士给出的指导,满满干货,欢迎你们实践后留言反馈哈~


说到执行规则,现在最主流的说法是「温柔而坚定」。不过,所谓温柔,不仅是字面上的语气、表情温和,而是从孩子的感受出发,用理解赢得孩子的合作;所谓坚定,不是寸土不让,而是守住底线,底线之外不能越界,底线之内可以灵活

少说「不能」,多给予恰当引导和满足

执行规则,首先是要在良好的亲子关系基础上。良好的亲子关系,并不意味着对孩子百依百顺;而是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感受,鼓励他们表达;同时用同理心,也就是能够感同身受去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不要以成人的角度,站在孩子的对立面去「纠正」他们。

案例 1:宝宝要学妈妈「工作」——满足孩子的好奇心

一个妈妈讲了个自己的故事,她在家的时候有一封紧急的邮件要发,当她拿出笔记本要发邮件的时候,她的宝宝也在旁边在键盘上指指戳戳。妈妈急着要干活,而宝宝呢,对笔记本很感兴趣。

妈妈说:「你想工作是吗」?宝宝点点头。妈妈:我们是不是要按顺序来呢?我先工作,然后做完就轮到你,好吗?宝宝往后退了一步说:「我排队。」妈妈很快发完邮件,轮到宝宝了,她认真地「工作」着,「工作」完有模有样地合上电脑说:「吃饭!」事情顺利解决了。

这是个双赢的例子,妈妈尊重宝宝的好奇心,用理解来赢得她的合作。当然会有人可能担心,

让她玩万一她不撒手呢,一直玩下去呢?

所以我们要学的不仅仅是这一个表面的例子,功夫都在幕后。良好亲子关系和沟通,让宝贝知道底线和规则,而且在生活中她可能已经学到笔记本是工作的工具,而不是玩具,等等这些幕后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而是在生活中逐步养成的

如果一开始妈妈只是着急,简单地告诉孩子不能摸,而孩子又很想摸,然后在制止的过程中孩子哭闹起来,妈妈自然觉得孩子不听话,按照这样的思路发展下去,妈妈便和孩子对立起来,也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在执行规则时,并不是永远充满了火药味,而是贯穿着爱和理解,贯穿着对孩子的适当满足和引导

执行要坚定,方式却可以灵活

很多父母常常希望制定一条规则,然后立竿见影,孩子能够立刻遵守规则。可实际上,孩子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自控能力都欠成熟,需要一定的时间

案例 2:每天刷牙后不愿用牙线——用游戏的方式

牙医建议,孩子刷了牙以后父母要给他们用牙线。我们可以比较两种做法。

  • 第一种做法,父母一开始就要求孩子:刷了牙以后必须用牙线,这是规则。不管孩子喜欢不喜欢,坚决执行,因为「这是为了你好!」

  • 第二种做法,从孩子的感受和特点出发,通过游戏的办法建立习惯。

我们家用过第二种做法,我理解孩子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养成习惯。他们一开始不喜欢用牙线,于是我们每天晚上玩「去看牙医」的游戏,我扮牙医,他们扮看牙医的病人,让我给他们用牙线。玩了好几个月,孩子的习惯养成了,后来慢慢就不需要玩游戏了,他们自己在刷牙之后会要求:「妈妈,该用牙线了。」

案例 3:不想坐安全座椅?——给孩子一定的选择

在美国,小孩子坐车必须坐在儿童汽车座椅里。这是基本的安全原则,不管孩子乐意不乐意,一定要做。孩子不乐意坐,父母可以强行把他绑好,那孩子可能会哭一阵,搞的大家都心情不好。

我们不妨换一种做法,给孩子一些选择:

现在我们要开车了,请到汽车座椅坐好。你想妈妈给你绑安全带?还是爸爸给你绑?

或者

你可以选择,让妈妈先绑上面的安全带?还是先绑下面的安全带?

等稍微大一些,还可以让他们自己绑。能够自己绑安全带是孩子们引以为豪的事。有时候给孩子一些选择,让他们觉得自己的意愿能够被父母倾听并满足,他就愿意遵守规则。

底线要坚持,这个底线是用牙线,是坐车必须坐汽车座椅;但是,坚持的方式是可以多样的,是死板地、粗暴地坚持,还是灵活地、用游戏的方式坚持?其中体现了我们做父母的「艺术」。

方法具体且直观,让孩子认同而非顺从

我们希望孩子有良好的行为规范,但我们的目的不是培养顺从的孩子。如果孩子一味顺从,而内心并不认可规则,一旦不顺从时,就会变得很叛逆。我们的重点是如何用具体、直观的办法以及让孩子理解、接受的语言去解释规则,并激发他们自己去思考,「为什么我要这么做」,让孩子在思考中认同和执行规则

案例4:抢玩具——在具体的事情当中,通过具体的行为来解释规则

遇到孩子抢玩具时,如果我们说:「要友爱地和别人一起玩!不能抢玩具!」孩子可能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做。

换一种具体的说法:

如果你想玩别人的玩具,你可以有礼貌地问别人,我可不可以玩你的玩具。然后要等别人给你;或者用你的玩具和别人交换,看别人愿不愿意。

这样的建议就很具体地教孩子应该怎么说话,怎么做,孩子也容易理解和执行。

案例5:爱吃零食——用直观的方式让孩子理解规则

很多父母不想孩子吃过多的零食,是不是只要从一开始就规定一天只能吃两块饼干、两颗糖,这样就解决问题了?

要解决这个问题, 得绕道而行。我向孩子介绍健康饮食的概念,给他看健康饮食的金字塔图,让他直观地看到,一天当中,人体需要多少米饭、面包、肉类、蔬菜和水果等。饼干、糖果在金字塔最顶上,只需一点点。有了这样的概念和图表,跟孩子讲道理就比较容易:「糖果在金字塔尖上,只能吃一点哦。」孩子想起这个图,就比较能接受。

孩子习惯于具体思维,他们逻辑思维能力不强,这是他们的特点,对孩子说「好好玩」,「好好吃饭」,孩子没办法执行,对孩子说「照我说的做」,「听妈妈的话」只会让孩子糊里糊涂地顺从。

尊重、理解、偶尔满足,让孩子感受爱与界限

规则定好了,是不是从今往后,天天严格按照这个规则执行呢?这里往往有两个极端。

  • 一个是父母架不住孩子的要求或者哭闹,无限让步,从而让孩子掌握了控制权,孩子从中学到的是:我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只要我哭闹。

  • 另一个是父母非常严格,一年 365 天都必须这么做,父母完全掌握了控制权,孩子从中学到的是:不管怎么样,我都对自己的生活没有决定权,我对自己的生活不需要负责。

最理想的是,父母灵活执行规则,根据情况,尊重孩子的感受,给孩子一定的选择。在给孩子选择的时候,父母对当前的情况做出说明并对他提出可行的要求。

案例6:喝可乐——尊重孩子的感受

在一次婚宴上,有个叔叔逗小男孩跟他「干杯」,顺手递给孩子一罐可乐。妈妈赶快阻拦,说可乐没营养,喝杏仁露吧!孩子坚持要喝,被妈妈一把夺走。孩子不干。 妈妈面无表情地说不能由小孩乱来,啪地把杏仁露打开,倒一杯放到孩子面前说:「听话,喝这个」。这样做,是不是严格执行规则?

我们姑且不论这个叔叔的做法是否合适,只讨论妈妈应该如何应对。这个妈妈就是属于 365 天,不分场合、时间严格执行规则的父母,孩子都没有机会陈述自己的意见。这样容易造成,在没有妈妈监督时,孩子可能会尽情地喝个够。


当然也有父母担心:

我今天破了这个例,孩子会不会上瘾?以后他会不会不再遵守规则?

我的体会是,如果尊重孩子的想法,给他一定的决定权,并且对他有适当的要求,这些顾虑都没有必要。

首先是前期工作,这个妈妈有没有一贯坚持给孩子介绍健康饮食的概念?如果这个孩子像我家的孩子,经常受到妈妈有关食物金字塔的「洗脑」,当妈妈问他「你想喝点吗」时,也许孩子自己会说:可乐不是健康食品,我不喝。问题就解决了。

如果孩子答:我想喝,那么,妈妈尊重他的想法,但要讲清楚:

可乐不是健康的食品,里面有很多糖分,糖分在金字塔最顶端,我们的身体只需要一点点糖分就可以了。我们本来不能喝,不过今天是很特别的日子,阿姨结婚,我们能喝一点点。妈妈给你倒一点,你喝几口,好吗?

孩子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妈妈也尊重他的想法,并说明了理由和要求。孩子往往能够接受这样的要求。

倾听孩子的想法,理解他的感受,并且偶尔满足他的一些小要求,孩子能感受到妈妈的爱和界限,当他的一些要求不被满足时也能通情达理。如果我们 365 天严格执行规则,从不例外,丝毫不理会孩子的想法,那么孩子可能会觉得,妈妈总是不满足我的要求,这样他的情绪和父母是对立的,即使遵守了规则也不能内化规则,也容易叛逆。

小结:我们不是你的对立面,我们和你在一起

执行规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父母去整合一些方法和技巧,把一些技巧融会贯通起来,要做到,不容易。

但从一开始,我们就告诉孩子,我们不是你的对立面,我们和你在一起, 理解你,帮助你,引导你,逐步让你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能够为自己的生活负责。只有这样,规则才有意义。

注:原文发表于《为了孩子》0岁-3岁版, 2013年8月刊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