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 |婵琴

 王断天崖路 2016-07-14

1一次跟朋友探讨宗教方面的问题,他信仰的是巴哈伊教。谈到佛教的时候,他又问:“是不是佛教有某种消极的味道,且算不算一种悲观主义的教法。你看,经文里经常讲人生皆苦,万物皆空,诸行无常……。”

我想,他有这样的质疑,大抵是不愿意承认一些人生的真相。佛陀的教法不过是如实告诉世人以观修的心态,面对现实中一些终极的问题,用智慧的方法摆脱现实存在的苦,空,无常,从而达到某种积极、和平、乐观的心境。

我们所生活的世间:有足够的钱财、大的房子,好的车子,美满的家庭……我们以为拥有这些就会得到快乐,但事实上,人因为内心的欲望无穷,生活总是马不停蹄,难以停息,某种程度这就是一件很悲观的写照了。

还有我们拥有的可能是一线城市,最为高档的别墅区,但谁会预料到,一场大雨迅速将其所有淹没;我们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出去春游,谁知半路,车子与他人发生了小摩擦,互不相让,心情全部被颠覆;我们整容的初衷是为了美,到最后反而成了祸患无穷的负担……这些现象透露的出的本质也是苦悲的。

至于无常,它随时都会出现在我们的生命中,如同刀片刺穿骨髓,让你在体现悲痛交集后,如何更加清醒、有力的活着。让你珍惜人身宝贵。

“当你建立或买来的东西开始让你看不到阳光时,记住,到头来,一切都不足轻重。”与其说这是一种悲观的告诫,不如说他是对现实有了足够的认清后,传递出的一种更为平和,清净、有力的态度。

不可否认,我们所看到的现实,从来都不会因为你显赫的身份,巨额的财富,骄傲的资本,而减少病魔的缠绕,低谷的袭击,人事的烦恼。当悲苦降临的时候,一切都变得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还能自带阳光,拥有一颗勇敢、乐观、不停向前出发,坚定的心。

2

你我应该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区分人的时候,似乎热衷于用悲观和乐观的标签属性来对待,比如他说,你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又比如,她很似诚恳告诉你,你的想法和态度显然过于乐观。

仔细想想,当我们全盘肯定一个人的乐观抑或悲观,都是不客观,也不够理性的。据说,每个人的大脑中都有阳光乐观主义的一面,也有阴雨悲观主义的一面。只不过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成长背景、后期教育及大脑某些时候会屏蔽一些信息的轻重,最终导致对事情的判断与解读。

比如,A某一阶段或者时刻以悲观心态看人世,或许只是当时某种心境罢了,更相信他是对生活暂时麻木,疲累或者说处于蒙蔽的境遇,而已。一旦觉醒后,他可能又会以乐观、出离的状态为人、做事。

这里不妨设想,倘若一个人能看清、接受悲的本质,那么TA或许能深入、体会乐的精髓。

毕竟,从人生某种意义和目的来说,悲观才是人终极此生要面对和接受的事;而乐观,不过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态度,他是通往这个终极目的的方法和路径,因为每个人的终点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死亡,跟死亡沾边的事情,总是“悲”的,不管你在干什么,你在想什么,或者你正在进行的任何事情,在死亡面前,都得停住;不管你是有富可敌国的财富,还是悲惨得像路边的蚂蚁,在死亡面前都得以各种不甘和解脱来stop,这点是绝对,也是客观真相的存在。

我们只是芸芸众生,面对榜样,励志,成长,修为等等众多正面的精神吸纳,都或多或少有因人而异的影响和动力,某种程度来讲,我们称其此成为是被动接受,而非主动行为。显然,我会将此行为理解为停留于某种形而上的状态中,对自己的真正行为,真正作为“人”的属性一直模糊。只是觉得应该做,而从来没有问过为什么这样做?所做的意义?为什么要勤奋,要成长、要低调?

或许,此价值观只是在人精神层面的低级别的意识中形成惯性思维与动力。指导你的是“他力”。

而,“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不断地通过外面的刺激,或者自我的意识,来知道自己的存在,并且使之成为自己的主动行为,不管是为富不仁,还是慈怀天下,这个主动的意识行为还是有的。而这也是“人”跟所谓的“动物”“植物”的最本质的差别。

比如说意识到“悲观”和“乐观”的属性问题,我觉得可以归纳为主动意识的一种行为,这种主动意识行为是称之为“人”的一种本质属性。在死亡和悲苦面前,我们或许应该乐观与坚定去生活,这种乐观与坚定是一种刺激自己更能成为人的一种方法,就是说每个人认识自己,让自己感到自己是人的一种态度。

3

乐观与悲观都是相对的,二者有效结合,灵活运用,进退自如。在繁杂的、物质横流的、极速快餐的世界里,随时放慢脚步,让内心宁静的去欣赏眼前的一切,坚如磐石的相信自己,静思,浮想;用心,说教;觉知,迷茫;感恩,抱怨;信任,猜度;等等诸如类似相反的生活指导在你的生活中以某种态度呈现,完全取决于自己对生活的悟性与客观认知及理性判定。他的取向反之所呈现的恰恰是你对生活乐观与悲观的结果。

我们说,每个人的解释形态无时无刻都在影响我们的生活状态,悲观的解释形态让人生活在了无生趣的悲惨世界里,形成了学业无长进,事业无进步,生活无快乐的怪圈里,处处是抱怨、眼泪、忧伤,并一代影响着一代。

我们只有通过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思维,永久性的把悲观的解释形态改变成乐观的解释形态,学会转换,就象开车一样,随时因需而换档:在逆境、情绪低落时,学会去觉知、了解自己心底里的思绪,并学会与这个自然湧出的念头抗争,换个角度去思考,可通过运动、听音乐、和朋友相聚等等让自己抽离出来,使心情平静,只有在平静的状态下,我们才会更清晰、更客观的看待一切,好情绪、好状态、好人缘、好运气也随之而来。

“人类的所有努力,包括五千年文明,无非是为了缓解由此而来的痛苦。我们不断地赚钱,不断地改善生活条件,归根到底,是为了缓解内心的某种饥渴,某种躁动。但这些缓解只是暂时的,而痛苦却从未真正停息。”济群法师算是道出了苦的本质。他还说:“世间所谓的快乐,只是在痛苦出现时,使之得到暂时的缓解。”

从这些开示中,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人终究要在某个大的环境(悲观)中生存,且终究要活下去。既然如此,何不乐观、平和度过此生呢。就好比:“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所以,悲观的大前提是要有乐观生活的志趣与心境。这般为人,也算不枉此生。- END -作者:蒋婵琴,关注生命实践、精神成长、觉察思省、窥破虚幻、沉静记录,只为完成内心的蜕变与成长。公号:落雪听禅(ID:luoxue_tingcha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