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本土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到了国际上外国人怎么看待中药。中医已经在国际化道路上走了些时候,然而真正的中医文化和理念却尚未被接受。其后患不可不提防。中医药到底以何种姿态走进国际医疗圈?横在中医药国际化道路上的拦路虎到底是什么? 现代的中医药走向世界之路,大的方向可以分为两个,一是以现代研究,以学术成果的形式输出,然而,这种输出法读者少、受众范围狭隘,很难在国外形成影响,即使形成了影响,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依然存在着对中医药严重误解的可能,作为中医人必须清楚地看到这点。 譬如,某个方或者某个药可以治疗某个病,很有可能国际上就会有“执方治病”的现象出现,就好比90年代日本出现的小柴胡颗粒的泛滥造成肝损伤事件,这些误解的发生是有其学理基础的,因为西方医学的治疗模式逻辑就是如此,此种道路传播必然会“此路不通”,撞南墙而归。 另外一种传播就是19世纪中国“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路,这种思路也是治标不治本的隔鞋搔痒,甚至在商业模式的运作下出现大规模的繁殖、繁荣,就好比清末的洋务运动,一遇见大病、重病、危病则冥顽不灵了。没有文化与体制的保障,技术的移植可以存活一段时间,但是要想生根发芽,根深叶茂,就是“不明心见性,觅无上菩提,了无可得”。 中医药要走向世界,横在眼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中医药思想的正确传播——变革要从一个文明嫁接到另外一个文明。好比我们中医药中的五脏概念,不能直接简单的翻译成西方医学的“lung”“liver”一样,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去解释。又好比“阴阳”的翻译,怎么翻译都不能完全表达中医阴阳要表达的思想,这就是中医药走向世界要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如何避免误解。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中医药的国际化之路上,还有一群传道者,身体力行,举家迁移到国外进行中医活动,开中医诊所,然而这种现象终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好比15、16世纪就有西方传教士到中国传授基督教的教义,但是基督教真正在中国形成影响还是几百年之后随着西方生活方式的传入才开始显现。再者,中国不可能为全世界培养那么多的中医师,中国本土的中医资源尚且供给不足。 所以中医药国际化之路,需要的是全方位的输出,而不是局部的技术或者诊所的输出。不仅需要技术的输出,还需要资本的输出,更需要文化价值的输出,特别是生活方式的输出。如果没有文化的输出,中医药技术的输出就会重蹈“洋务运动”的覆辙;如果没有资本输出,中国的文化不可能自行成为外国人的思维模式;如果没有技术的输出,文化根本没有行走的双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