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医内科学常用方剂归纳 龙胆泻肝汤:(共7处) 1.自汗、盗汗、邪热郁蒸:清肝泄热,化湿和营——龙胆泻肝汤 ^w*$qz ESy 6.胁痛、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 9 7.耳鸣、耳聋、肝胆火盛:清肝泄火——龙胆泻肝汤 cqyrao3; 温胆汤:(共2处) 1.不寐、实证、痰热内扰:化痰清热,和中安神——温胆汤 ~>( N<:n> 1.血证、鼻衄、气血亏虚:补气摄血——归脾汤 2.血证、吐血、气虚血溢: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 3.血证、尿血、脾不统血:补脾摄血——归脾汤 y,`SLgBID 7.郁证、虚证、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归脾汤 g-UcG # 金匮肾气丸(共4处) 1.哮证、缓解期、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 G%V*+Ond 4.消渴、下消、阴阳两虚:温阳滋肾固摄——金匮肾气丸 \*5_gPj!d 《济生》肾气丸(共3处) 1.鼓胀、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化气行水——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济生》肾气丸 fh1rmet&Ts 失笑散(共2处) 1.胃痛、瘀血停滞:活血化瘀——实证失笑散合丹参饮; 2.积聚、积证、气滞血阻:理气活血,通络消积——金铃子散合失笑散 *uLlf'qU] 藿香正气散(共3处) 1.呕吐、实证、外邪犯胃:疏邪解表,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 QT5,_+ho 3.霍乱、寒霍乱、轻证:散寒燥湿,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合纯阳正气丸 葛根芩连汤(共1处) 1.泄泻、感受外邪、湿热(暑湿):清热利湿——葛根芩连汤 .{-[1]&3++WZ 中内病证历代著名医家医著 1 《医学心悟》所说:“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自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煿之火,自内攻之则亦鸣”。提示咳嗽是内,外病邪犯肺,肺脏为了驱邪外达所产生的一种病理反应。 2 明·虞摶《医学正传》对哮喘作了明确的区别。指出“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 “夫喘促喉间如水鸡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续不能以息者,谓之喘。” 3 清·李用梓《证治汇补·咳嗽》认为对肺胀的辨证施治当分虚实两端。 “又有气散而胀者,宜补肺,气逆而胀者,宜降气,当参虚实而施治。” 4 《景岳全书·血证》云:“血动之由,惟火惟气耳。”提出“火盛”与“气伤”,对临床的指导作用较大. 5 晚清·唐宗海的《血证论》为血证的专著,对各种出血的病因,病理及辨证施治都有精辟论述, 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法,乃通治血证之大纲 6 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吐血》提出了著名的治吐血三要法,强调了行血、补肝、降气在治疗吐血中的重要作用。“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 7 《医学正传·胃脘痛》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 “气在上者涌之,清气在下者提之,寒者温之,热者寒之,虚者培之,实者泻之,结者散之,留者行之。” 8 《四明心法》论吐酸原理:“凡为吞酸尽属肝木,曲直作酸也;虽分寒热而端,总之治肝为根本。” 9 《医宗必读》治泻九法: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 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泄泻的治法,是泄泻治疗学上的里程碑。 10 《景岳全书》论痰与饮,泄与痢的异同。 痰与饮:“痰之与饮,虽曰同类,而实有不同也。盖饮为水液之属,凡呕吐清水及胸腹膨满,吞酸嗳腐,渥渥有声等证,此皆水谷之余停积不行,是即所谓饮也。若痰有不同于饮者,饮清澈而痰稠浊,饮惟停积胃肠而痰则无处不到。水谷不化而停为饮者,其病全由脾胃,无处不到而化为痰者,凡五脏之伤皆能致之。故治此者,当知所辨,,而不可不察其本也。” 泻与痢:“泻浅而痢深,泻轻而痢重,泻由水谷不分,出于中焦,痢以脂血伤败,病在下焦。 在中焦者,湿由脾胃而分于小肠,故可澄其源,所以治宜分利; 在下焦者,病在肝肾大肠,分利已无所及,故宜调理真阴,并助小肠之主,以益气化之源。” 11 刘河间论痢疾治法-“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 12 《金匮要略》正式提出胸痹的名称、病因病机、治法和方药。 病因病机:“阳微阴弦”,即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气盛,认为乃本虚标实之证。 主要治疗法则:取温通散寒,宣痹化湿。 主要方剂:瓜蒌薤白白酒汤等九张方剂。 “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13 《医宗必读·积聚》篇则提出了积聚分初、中、末三个阶段的治疗原则。 “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任受攻; 中者,受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 末者,病魔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则任受补。” 14 眩晕:最早见于《内经》。病名:称之为“眩冒”。病因:髓海不足、血虚、邪中等多种因素有关。病机:应从风火立论。 《丹溪心法·头眩》中则强调“无痰则不作眩”,提出了痰水致眩学说。 《景岳全书·眩运》强调指出“无虚不能作眩。” 15 中风:《内经》记载很多,如《灵枢·刺节真邪》篇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调经论篇》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此外,还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与体质、饮食、精神刺激、烦劳过度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如《素问·通评虚实论篇》曾明确指出:“……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 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以“内虚邪中”立论)。 如《金匮要略》认为:络脉空虚,风邪乘虚入中,并以邪中浅深,病情轻重而分为中络中经、中腑中脏。治疗上则多采用疏风祛邪,扶助正气的方药。 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突出以内风立论。 ①刘河间力主“心火暴甚” 。 ②李东垣认为“正气自虚” 。 ③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 。 ④王履从病因学角度归类,提出“真中”、“类中” 。 ⑤张景岳又倡导“非风”之说,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景岳全书·非风》中指出:“凡病此者,多以素不能慎,或七情内伤,或酒色过度,先伤五脏之真阴,……阴亏于前而阳损于后,阴陷于下而阳乏于上,以致阴阳相失,精气不交,所以忽尔昏愦,卒然仆倒。”该书《厥逆》篇还引《内经》“大厥”之说,指出:“正时人所谓卒倒暴仆之中风,亦即痰火上壅之中风” 。 王清任又专以气虚立说,立补阳还五汤治疗偏瘫,至今仍为临床常用方剂之一。 16 《外科正宗·瘿瘤论》认为“夫人生瘿瘤之症,非阴阳正气结肿,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指出瘿瘤主要由气、痰、瘀壅结而成,发展了本病的病机,采用的主要治法是“行散气血”、“行痰顺气”、“活血散坚”,该书所载的海藻玉壶汤等方,至今仍为临床所习用。 17 《丹溪心法》《景岳全书》《医宗必读》论水肿 《丹溪心法》分为阳水,阴水两大类, “若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此属阳水; 若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不赤涩,此属阴水。” 《景岳全书》水气互化,水肿与气肿; “温补即所以化气,气化而痊愈者,愈出自然;消伐所以逐邪,逐邪而暂愈者,愈出勉强。此其一为真愈,一为假愈,亦岂有假愈而果愈者哉!” 《医宗必读》以虚实为纲。“阳证必热,热者多实;阴证必寒,寒者多虚。” 18 《内经》列痹论专篇,对病因病机、证候分类作了较详细地介绍。 病因: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分类: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 五体痹: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 五脏痹:肾痹、肝痹、心痹、脾痹、肺痹 19 《内经》载有专篇,奠定理论基础。 病机:肺热叶焦。分类:皮痿、脉痿、筋痿、肉痿、骨痿。治疗:治痿独取阳明。 编辑:田丽伟 素材:罗学志 校对:贾浩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