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一节 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lztiandi 2016-07-14

第一章 走进技术世界

  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技术世界里,技术已经融人我们的生活,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那么,到底什么是技术?技术具有哪些性质?让我们走进技术世界去探索吧!

第一节 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一、技术的产生

  从远古到现代,人类发明、创造了数下胜数的技术,推动了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那么,技术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  

 

㈠ 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

 

  在遥远的古代,人们为了记录和传递言息,把文字刻在龟甲、兽骨、青铜器上.写在竹木薄片和帛上,但这些记录用的材料均不理想、为满足人们记录和传递信生的需求,我们的祖先发明了造纸术,为人类找到了理想的书写材料(图1-1)。有了纸后,人们复制图书仍采用人工抄写的方式。不仅速度慢,还容易出错。我们的祖先从印章和拓印刻石中得到启发,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后来,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印刷术的发时,满足了人类传播知识的需要。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创造了自然界原来没有的纸和印刷品,满足了人类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㈡ 飞机的诞生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梦想突破地球引力的束缚,像鸟一样在天空自由飞翔。不少先驱者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做过无数次飞天尝试,但最后都失败了。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吸取前人的经验,改进和试验了三架滑翔机,初步掌握了稳定和操纵的规律,并设计出了小型风洞。经过努力,他们造出了一架装有一台12马力(马力=735.5W)活塞式发动机,机身、机翼由既轻又牢的枞木和桉木制成的飞机(图1-2)。同年12月17日.哥哥威伯尔 莱特驾驶它在59s内飞行了260m、尽管这次试飞历时不到lmin,却把人类借助机械翱翔蓝天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从上面的两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古代发明的造纸术和印刷术,还是近代发明的飞机,它们都是人类的创造性技术活动,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类自身的需求(记录、传递信息和传播知识)和愿望(摆脱地球引力飞上蓝天),拓展人类的能力,解决当时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由此可见,技术是有目的性的,技术的产生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讨论交流

 

   试举出几项满足人们需求和愿望的技术,填入下表,并和同学们进行讨论、交流。  

 

技术项目内容或技术产品名称

 

满足了人们什么需求和愿望

 

 

 

 

 

 

 

 

 

 

 

 

 

 

 

 

 

二、技术的内涵

  技术一词源于希腊文techne(工艺、技能)logos(词、讲话)的组合,意思是对造型艺术和应用技术进行讨论。 技术是伴随着人类的劳动而产生的。随着时代的进步,技术不断发展,其内涵不断扩展,人们对技术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图l-3)。 在古代,人们对技术的理解,仅限于人类在生产经验基础上获得的技巧、技能和操作方活、因此,技术仅仅是指个人的技术和技能。 在手工业生产条件下,技术是指手艺人世代相传的制作方法、手段和配方等。 13~15世纪,中国的四大发明,特别是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传到欧洲,对欧洲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1540—1620年,以意大利为先导的欧洲各国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在技术发明和创新方面取得长足进步,逐步丰富了技术的内涵。 17世纪初,在英国,技术仅指各种应用技艺、18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纺织机械和蒸汽机的发明,标志着第一次技术革命的开始。这一时代,人们对技术的理解要比过去深刻得多。那时的思想家狄德罗在其王编的百科全书中指出“所谓技术,就是为了完成特定目标而协调动作的方法、手段和规则的完整体系。” 19世纪70年代,内燃机和电机的发明,标志着第二次技术革命的开始。《不列颠百科全书》把1879年10月21日定为现代技术的诞生日,这一天,爱迪生在他创立的研究室里成功地进行了电照明实验。以科学为基础的现代技术不仅与工具、机器及其使用方法和过程相联系,而且与科学、发明、自然、社会、人和历史联系密切。 20世纪中叶,第三次技术革命开始。核能技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信息网络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发明、利用和推广,使人们对技术内涵的认识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回顾技术发展的历程,人们通常认为.技术是指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在长期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技巧和手段,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创造人工自然或人工环境的方法、手段和技能的总和。  

 

  问题思考

 

   1.  你怎样理解“技术是伴随着人类劳动而产生的”这句话? 2.  你认为技术的内涵是什么?试举例加以说明。  

 

   阅读材料

 技术的基本要求

   技术要素按其表现形态,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⒈ 经验形态的技术要素 它主要指经验、技能等主观性的技术要素。经验、技能是最基本的技术表现形态。经验是在实践中的体验,包括技巧、诀窍等实际知识。技能是指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经验、技能在下同历史时期有不同表现形式,如古代以手工操作为基础的经验、技能,近代以机器操作为基础的经验、技能,现代以技术知识为基础的经验、技能能等。 ⒉ 实体形态的技术要素 它主要指以生产工具为主要标志的客观性技术要素。如果把实体技术理解为生产手段,那它既包括“活技术”(以技术手段为标志),也包括“死技术”(以技术成果或技术对象为象征),而以代表技术手段的生产工具等“活技术”为主。实体技术可以按不同历史时期分为手工工具、机器装置、自控装置等三种形式。 ⒊ 知识形态的技术要素 它主要指以技术知识为特征的主体化技术要素。技术知识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经验知识,一种是理论知识。古代的技术知识是具有描述性规律的技能、准则,而现代的技术知识是技术规则和理论。  

 

三、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从本质上看,技术是对客观自然规律的应用,任何技术都必须符合自然规律,这就是技术的自然属性。同时,技术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这就是技术的社会属性。所以,技术具有双重属性。下面,我们先来探究技术的自然属性。  

㈠ 一项立体农业生态工程

   西北某地,土壤贫脊,为了改造干旱地和半干旱地,当地的人们决定走立体农业之路。他们大量种植植物,特别是果树和豆科植物。树身用来作木材,果实供人食用或作饲料,落花、落技、落叶可以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有机质,豆科植物的固氮作用,增加了土壤中的含氮量。树木植被的形成,改善了近地表层的小气候,缩小了昼夜温差,增加了土壤和空气的湿度,提高了干旱土壤中养料的利用率。这样便使土壤的肥力、温度、墒情干部得到了改善和恢复。这一过程往复进行下去,逐步进入良性循环,形成了可以持续生产的立体农业工程,当地人民也因此普遍增加了经济收人  

 

㈡ “永动机”梦想的破灭

 

   在人类历史上,总有人幻想设计“永动机”,以提供“没有本钱的能源”。“永动机”的想法一直持续了几百年。有人企图利用物理方法设计“永动机”,结果遭到失败。后来,又有人妄想从化学变化过程中实现“永动机”的梦想,同样没有成功。这些“永动机”被称为第一类“永动机”。此后,仍然有人梦想制造另一类“永动机”。他们的想法是直接从海洋或大气中吸取热量,使之完全变为机械功。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在大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于1851年提出了一条新的普遍原理:从单一的热源吸取热量,使之完全变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是不可能的。这样,第二类“永动机”的梦想也彻底破灭了。  

 

  讨论交流

   1.  找出第一个案例中符合自然规律的做法,并分别把它们写下来。  

符合自然规律的做法

原   因

 

 

 

 

 

 

 

 

 

 

 

 

 

 

  2.  找出第二个案例中违反自然规律(科学定律)的地方,并分别写出来。  

 

违反自然规律(科学定律)的地方

原   因

 

 

 

 

 

 

 

 

 

 

 

 

 

 

  技术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具有社会属性。  

 

  怎样理解技术的社会属性呢?

 

   延续了两千多年的蝗灾,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短短几年内便得到有效防治,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的努力,国家的高度关注和支持,社会各方面的配合,已治蝗成功的关键因素。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技术是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是由人掌握、控制和使用的;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要受社会条件的制约。  

 

大面积蝗灾的成功防治

 

  新中国成立初期,蝗灾波及7省2市,灾情十分严重、1952年,国家组建了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和昆虫生态学研究室、委派中国生态学奠基人马世骏先生带领一批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找出根治蝗灾的办法。在中央政府和有关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配合下,科学家们对蝗虫的繁殖、迁飞、天敌以及危害区的地理环境。旱涝灾情等因素做了详尽调研,并调动国内有关科研力量反复进行科学试验、从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调控着手,提出了按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制定“改治结合,根治蝗害”的方案,采用“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的技术进行灭蝗,成功地使大面积蝗灾在中国大地上得以防治。  

 

  问题思考

 

   你是怎样理解技术的社会属性的?试举例加以说明。  

 

  调查研究

 

   到图书馆或上网查找资料,收集若干符合(或违反)自然规律的技术事例,进行分析,写出调查报告。

 

来源:福建高中新课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