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璏属玉剑饰的一种,所谓玉剑饰,即镶嵌在剑柄、鞘上,用作装饰的玉质附件之统称,通常以剑首、剑格、剑璏和剑珌为一组。一般剑首镶嵌在剑柄之首端;剑格置于剑鞘与剑柄交界之处;剑璏固定在剑鞘上,供穿系革带以连结腰间的器物;剑珌则是嵌于剑鞘末端的装饰品。早期玉剑饰主要作帝王、贵族标榜尊贵地位和赏赐、馈赠之用,如《说苑·反质篇》所载:“经侯往适魏太子,左带羽玉具剑”,《汉书·匈奴传》亦记之:“单于朝,天子赐以玉具剑”。四种玉剑饰中,历代最常见者当属剑璏,下文笔者将对古玉剑璏进行简要的综合论述。 从考古出土以及馆藏情况看,玉剑璏滥筋于春秋晚期,发展于战国时期,在两汉达以鼎盛,魏晋南北朝逐渐衰落,自宋以降,尤以明清为甚,由于好古之风盛行,又开始出现大量仿古玉剑璏,为了更好地区分不同时代玉剑璏的特征,特按年代大致划分两期。 图一: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战国玉剑璏 第一期玉剑璏(东周至两汉)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剑璏发现较少,依据形制之异同可分为两式。一式:单檐璏,剑琅仅一端出檐,整体呈P形,如山西太原金胜村M251出土者,平面呈矩形,器表浅浮雕谷纹,剑璏一端平滑,另一端有短檐略作弯曲,下部为长方形銎(即穿鼻)洞为拱方形。再如山西侯马西高祭祀遗址K235发现者属战国早期其一端向外略出直短檐,下部为长方銎。二式:短檐珑,即器表两端皆出短檐,如重庆涪陵小田溪M22出土的一件, 璏面中部略拱,两端皆向外出短檐,背部琢有一长方形孔,器表饰有两道纵向凹弦纹。此期玉剑璏,长度一般较小,通常在6厘米左右,整体造型短粗,孔洞形状多为拱方形,所用玉料以青玉、青白玉为主,器表纹饰以浮雕谷纹、云纹以及弦纹为主,其中浮雕谷纹、云纹的颗粒大而饱满。 图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汉玉剑璏 有汉一朝,是玉剑瑜发展的极盛时期,此期制作用料考究,刀法简约大气,琢磨抛光细腻,纹饰线条或简洁自然、粗犷苍劲,或精准规矩、圆润婉转,具有极高的工艺水平。其发现之多,器形、纹饰之丰富,制作之精美为各代玉剑璏之冠,古代玉剑璏的形制至汉已基本定型。 图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汉玉剑璏 魏晋南北朝时期属玉剑璏制作之低潮期,出土和传世者甚少,玉剑璏的形制、工艺等方面仍然具有汉代的遗风,当然其数量和质量大都远逊于汉代玉剑璏。 第二期玉剑璏(宋元明清) 宋代社会经济较为发达,加之重文轻武以及金石学的兴起,人们对古董更加重视,导致社会上仿古之风盛行,玉剑璏由于其易于佩玩的形制特点,自宋代始又被大量制作,其逐渐和四件一组的玉具剑脱离,不再用于佩剑装饰而单独演变成为一种专供赏玩的玉器,开始被称作“文带”或“昭文带”。因其造型接近墨床, 有时甚至被嵌入硬木几作搁置墨锭之用。宋代的玉剑璏大抵为仿古之作,造型基本依照汉代的一式剑璏仿制,其纹饰无外乎兽面勾连云纹与螭虎纹,用料多选和田青玉。相较第一期而言,此期玉璏线条软滞、粗深,构图不讲章法,造型不够生动,整体形制笨拙,边沿棱角圆润失之犀利,可谓仿古而不尊古。 图四: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玉剑璏 元明清时期的玉剑瑜数量很多,也皆为仿古品,形制与宋代基本相近,但整体水平尚不及之,元代纹饰以螭虎纹居多,明清两代则主要为兽面勾连云纹。元明清时期玉璏两檐之端开始蜷为圆头状,两端向下弯曲的幅度增加,有的较长一端弧曲到与鉴在一个平面,更有甚者两端皆弯曲着地与鉴持平。明、清两代玉璏多以白玉、青白玉制作而成,雕工较细致,但精美有余而古典质朴之味不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