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认为,帕坦伽利的《瑜伽经》和瑜伽的身体方面没有关系,而只是针对精神的灵修,说瑜伽的体式只是巧合的产物。同样有人认为,《哈达瑜伽之光》只涉及身体方面的灵修,而精神目标则被认为只是过渡性的。这两种看法都是对瑜伽哲学的错误解读。
在《哈达瑜伽之光》中,第一个对话就描述了禁制和劝制。和一些瑜伽经文归纳的一样,该部著作讲得非常笼统,没有关注细节,因为其普遍适用性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因此,从论述瑜伽的被称为“体式”的第三阶段开始,就开始对它进行了详述。接着逐渐对三摩地阶段进行论述,依此描述了个体从束缚到解放的所有步骤。
体式是指在感知神存在于内心的修行或意念的同时,让身体保持某个特定的姿势。体式必须要做得很稳固或具有“稳定性”,以便不至于动摇神性,当不再费力还能保持稳定时,体式阇耶或对体式征服就做到位了。这种稳定将带来一种愉悦或极乐的状态。
保待这样状态的体式不再是靠肉体和生理的功能。而是靠内在的自我。在这种状态下,肉体已经被征服,二重性也消失了。从而达到了身体、心灵和灵魂的统一。
帕坦伽利大师这样描述瑜伽体式:“瑜伽的体式可以带来身体的稳定和心灵的泰然。”
《哈达瑜加之光》谈到体式时强调:“练习瑜伽体式使身体达到稳定的状态,免受疾病的困扰,并且带来轻盈自在。”
布茹阿玛南达在评论这一颂时,他认为练习体式使身体坚强有力,消除了变性或心灵的起伏,使心灵得以稳定,由此证实了帕坦伽利对“稳定”和“愉悦”的描述。 “稳定”代表身体的坚强有力,“愉悦”指心灵而非身体的特点,正如我们不说身体快乐而说心灵满足一样。
因此,“愉悦”不是我们通常翻译的“舒适”的意思,而是指心灵的泰然淡定。所以,这两颂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
有人会说,《哈达瑜伽之光》详述了体式。使人一步步靠近三摩地。而帕坦伽利的《瑜伽经》在三摩地的语境中恰如其分地描述了体式。两者都认为从身体练习开始。再一步步地走向精神修习。
身体和心灵是相互交织、相互依赖的。身体上的任何一点失调都会导致心灵的失调,反之亦然。练习瑜伽时,通过一系列循序渐进的体式练习,身体和心灵得到锻炼而不会受到一点损害。这样的练习使人健康、淡定、灵活,能大大增强对疾病的免疫力。
掌握瑜伽姿势的秘诀在于征服身体:通过这一基础的步骤。习练者被引向精神的层面,进而朝向自我实现的目标。 瑜伽百科大全 微信公众号(扫码或按住识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