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看到这么一个小故事:一日老张与老李两位老人在公园楚河对弈,一旁围了不少人观战,笔者见状也凑前去看热闹。老张走出一步暗藏杀机的狠招,大家静观其变,惟独一名年轻男子按捺不住:“好棋,当心!”老张瞪了年轻人一眼:“观棋不语真君子!”对手老李本来没有看透这步棋意,但又不愿承认自己太笨,也责怪这人“话多”!多嘴的年轻人,落了个两头不讨好的结果。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水浒传》中的吴用和李逵。吴用对宋江的招安之心看得一清二楚,但从不说破,宋江很倚重他;李逵则动不动就大叫:“招什么鸟安!”结果老是遭宋江的指责。在现实生活中,像以上年轻人和李逵那样的并不鲜见。这种人心里藏不住话直来直去的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他人的责备与排挤的。由此可见,有些事情即使你看破了,最好也不要说破,这是生活的艺术,更是精明处世的智慧。
看过一篇题为“有一种关爱叫‘视而不见’”的文章,说一位一向乐以助人的心理学教授,在一个雨天,看到一位穿着高跟鞋的年轻漂亮的女教师不小心摔倒以后,竟然没有上去搀扶,说是怕给她造成尴尬,说是要为她保留掩饰难堪的机会,说是要让她能作一个小小的调整,好继续从容前行。多么出色的“看破”能力,多么精妙的“说破”艺术。扪心自问,有谁愿意将自己的难堪、自己的缺点、自己的错误等等,堂而皇之地展示于人呢?事实上,这"说破"的真正艺术是理解,是信任,是尊重,是宽容,是期待……是“看破而不说破”,是用爱心真情感受,是用行动真诚弥补。
在教育杂志上曾刊登过这么一则故事:在一节思品课上,有学生向上课的老师A报告说自己的50元钱被人偷了。老师A大为光火,他绷紧了脸,锐利的目光像一把匕首,威严地扫视着全班学生,最后停留在那位坐在丢钱学生后面的男孩身上。那个男孩脸色通红,神色紧张,极力躲避着他的眼光。凭着多年的经验和对该男孩的了解,老师A马上有了答案。他命令那个男孩站起来,把插在裤兜里的手拿出来。果不出所料,从他的裤兜里,老师A摸出了那被偷的50元钱。接下来的时间,老师A本着一贯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就"偷钱事件"大加发挥,对全班学生上了一堂深刻而又典型的随机教育课。
在另一个班的另一节思品课上,也有一个学生向上课的老师B报告说自己的50元钱被偷了。幸运的是,老师B在环顾了全班学生几眼之后,竟然若有其事地问,有哪位同学"捡"到了50元钱,下课后请把钱交到办公室。他那和蔼可亲的笑容,那关切期待的目光,使坐在丢钱学生后面的那位脸色通红,神色慌张的男孩深感羞愧,而又满怀感激。他不明白,明明是自己拿了那50元钱,老师为何偏偏说是"捡"的?但此时此刻,他还是下定了决心:下课以后,一定要……据说,那位“拾金不昧者”还得到了老师B的“表扬”。
也许是偶然的巧合,十年以后,老师A教的那个男孩成了小偷,老师B教的那个男孩成了警察。
每一个孩子都会有缺点,每一个孩子也都会犯错误。对这,老师大都具有"看破"的能力。但"看破"之后,是不着痕迹,是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去教育,去修正,如给孩子以改过的机会,为孩子留下自决的余地,为孩子保留自尊的空间,还是任意地放大孩子的缺点,无情地说破孩子的错误,粗暴地践踏孩子的自尊,而给孩子以难堪,给孩子以痛苦,给孩子以伤害呢?这就需要老师们掌握“说破”的艺术了。
看破不说破是与人相处的大智慧,是历经繁华后的淡泊超脱,是一种修养、一种积淀、一种境界、一种良好的人生态度。在日常生活中,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中需要这种看破不说破的智慧与艺术。
来源:丁艳丽《有些事看透别说透》
感悟:看清楚这个世界,我们能更好地分辨是非真假。倘若你是一个老板,看清楚你员工的为人,就不会因内部人际关系而烦忧,不会因为别人的冷言冷语而诬陷了忠诚的老实人。看清楚事物的本质,不仅能够更准确地规避风险与陷阱,也能更好地明辨是非,不迷茫、不冤枉,自己过得好了,也让自己身边的人乐于与你相处,因为与你在一起,是一件安全而愉快的事情。然而,凡事皆有度,生活需要我们具备看清看透的本事,更需要我们具备“不说破”的智慧。所谓不说破,就是在处理事情人与交往时,不可太直太白太简易,甚至不要有一言半语,应当以能引起对方独立思考为目的……文/单眼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