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的票据业务向来是其主要的中间业务之一,相比于传统的贷款业务而言,因手续相对简单且可流通转让而一直受到客户欢迎。随着我国票据业务快速发展,传统的纸质票据交易因其流转操作效率低且操作风险隐患突出,开始逐渐被替代,各家商业银行开始研发与网上银行相结合的电子票据系统。 同时,近两年随着电子票据的逐渐推广成熟,不少中小商业银行已开始相继试水线上票据理财的营销。通过借助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为融资企业和公众提供信息平台,以理财产品销售的方式募集社会公众投资资金,为融资企业提供商业汇票融资服务。 从当前市场情况看,中小股份制银行正加大力度推送互联网票据,在未来直接融资市场日益发展的趋势下,中小企业客户对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性将上升,商业银行如果可以完成中小企业客户的票据融资,则能大大提高银行的综合业务市场竞争力。 互联网票据业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为新生事物,互联网票据业务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在于: 1 互联网票据运作平台功能不完整。 现有的网上票据中介机构及其票据运作平台主要将重点集中在企业贴现需求的报价信息和票据经纪、咨询等相关服务的信息展示,没有与央行征信、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和跨行支付系统相链接。因此平台本身资质并未被市场所完全接受。其网站票据专业服务功能仍限制在自身狭窄的企业票据融资范围内,缺少银行业机构票据转贴现交易的报价信息展示、撮合和交易清算功能。 2 电子商业汇票系统接入机构的覆盖面不足。 自2009年10月人民银行建成投产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后,曾先后组织商业银行创新“互联网+票据”业务模式的推广应用,支持商业银行加快发展电子票据业务。截至2015年末,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参与者共计396家。但主要只涵盖了大中型国有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大型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和外资金融机构,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信社等。数以千计的中小型金融机构由于信息化建设落后,并没有接入电子商业汇票系统。 3 互联网票据的风险传递会损害市场的稳定发展。 当前,银行尚未成为互联网票据发展的主导力量,其在互联网票据中主要提供代理审验、托管等中介票据服务,当互联网票据因票据本身真实性或虚假票据等问题出现违约或操作不当带来风险后,企业客户对互联网票据多个参与主体风险责任认识并不清楚或本身法律关系混乱,使得企业客户对银行整体票据业务经营的安全性产生质疑,从而对银行电子票据接受度下降。与此相同的是,银行在参与互联网票据中的风险连带责任可能会传递到银行自身业务发展,且由于互联网信息化运作方式会使得市场对风险性质过度解读,从而影响票据市场的稳定性。 尽管目前互联网票据发展依然在起步阶段,面临重重风险及市场规范问题,但依然不可忽视其潜在的中小企业客户对此的巨大需求。人民银行披露信息显示,2015年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票22.4万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为5.99万亿元,未贴现票据绝大部分由中小企业持有。部分中小企业只得付出高额的成本寻求民间票据中介机构或互联网票据机构融资。因而,传统票据业务的创新发展将对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