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吃药,这些运动也能防治骨质疏松!

 mxb08 2016-07-15
目前在我国,50岁以上人群中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为15.7%,70-80%的中老年骨折与骨质疏松有关。
骨质疏松是什么
骨质疏松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组代谢性骨病,以单位体积内骨量减少为特点,钙质的流失导致骨量减少,骨皮质变薄,内层变得疏松,骨脆性增加,当存在暴力冲击或者日常活动超负荷时,容易发生骨折。
骨质疏松发生的原因
骨质疏松症发生的相关因素很多,包括人种(白种人和黄种人患骨质疏松症的危险高于黑人)、老龄、女性绝经、母系家族史、营养状况等。

成人骨量峰值一般在20-40岁骨量达高峰,随后骨量逐渐减少,50岁后出现明显下降,60岁后骨量减少达峰值的1/3。
而女性在绝经因激素水平降低,导致骨量峰值下降非常明显,过早绝经或者因疾病切除子宫、卵巢者均易发生骨质疏松。

目前在我国,50岁以上人群中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为15.7%,70-80%的中老年骨折与骨质疏松有关。

药物、肿瘤以及因长期卧床也可导致废用性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症状
1
疼痛
最常见的症状,以腰背痛多见,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一般骨量丢失12%以上时即可出现骨痛。
2
身长缩短、驼背
多在疼痛后出现。脊椎椎体以第11、12胸椎及第3腰椎最容易压缩变形,形成驼背。

老年人骨质疏松时椎体压缩,每椎体缩短2毫米左右,身长平均缩短3~6厘米。
3
骨折
骨折是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多发生于胸腰椎、桡骨下端、股骨上端。

一旦发生将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4
呼吸功能下降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脊椎后弯,胸廓畸形,使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显著减少,患者往往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慢性咳嗽等症状。
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措施包括运动、营养和药物治疗等。

这里重点介绍能够防治骨质疏松的运动。
防治骨质疏松的运动
目前普遍认为,适当的运动能够改善骨代谢和骨重建,通过抑制破骨细胞、促进成骨细胞的活性来阻止骨量丢失、提高骨密度,进而有助于维持正常骨量。
运动同时还能提高肢体的灵活度和平衡能力。

因此,应鼓励骨质疏松症患者尽可能多的活动。

适合骨质疏松患者的运动和锻炼方式有很多,通常包括有氧运动、柔性运动、力量训练和关节活动度训练等。

推荐的有氧运动包括:散步、快走、慢跑、骑车、游泳等;

柔性运动包括太极拳、瑜伽等;
力量训练包括股四头肌等肌肉专项训练、抗阻训练、下蹲练习等;

关节活动度训练包括关节屈伸练习等。

运动及负重训练有利于保持骨量,减少流失。肌力及平衡训练有助于减少跌倒风险,降低骨折发生率。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运动训练均应在安全的体位下进行,且运动量不宜过大,以防发生损伤甚至骨折。
因此,患者应当在医生及康复师的指导下,根据年龄、性别及骨质疏松的严重程度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制定合理的运动方案。

为使运动达到最佳效果,养成长期运动的习惯是至关重要的。研究显示,绝经期妇女每周坚持3小时的运动,总体钙将增加。

针对不同年龄及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我们推荐以下运动方式
1
中年人和骨质轻度改变的患者
原则上不限制运动方式,跑步、骑车、游泳、球类等运动均可,但应避免过于剧烈和劳累,注意避免运动损伤和骨折发生。
2
绝经后的妇女
在医生指导下口服药物,并进行肌力训练,减少骨量丢失,如下蹲练习、抗重训练等。可坚持散步、跑步和游泳等运动。
3
严重骨质疏松的老年人
重视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不宜做剧烈运动,因此建议选择比较轻柔的运动,可以在床上、椅子上进行卧位或坐位运动训练,以及慢走等有氧训练。
4
长期卧床或骨折后限制运动的患者
易发生废用性骨质疏松,应在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的基础上,坚持在床上进行肢体运动,减少骨量流失。
老年患者注意事项
对于老年患者,骨质疏松让将使体态发生巨大变化,出现伸髋伸膝不够,足背屈不够,步态开始蹒跚,平衡逐步障碍,易跌倒骨折,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
因此,除了药物治疗和运动康复外,日常生活中还应注意以下事项:

1. 避免长时间弯腰负重。捡拾物品时,应双膝下蹲,保持上身挺直。

2. 谨防跌倒:不踩高取物,步行不宜太快,浴室地面应当注意防滑,雨雪天气避免单独外出,白天避免服用镇静药物,确保视力健康。

3. 不吸烟、少喝酒类、咖啡以及可乐等碳酸饮料。

4. 乘坐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工具时,应避免颠簸,尽量不坐在后排座位。

5. 不睡太高的枕头和过硬的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