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史》

 文化龙乡 2016-07-15

《金史》撰成于元代,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兴衰始末的重要史籍。

编辑摘要
编辑信息模块
名称: 《金史》 类别: 史记
语种: 中文 装帧: 平装

目录

  • 1简介
  • 2编纂经过
  • 3内容特点
  • 4主要版本
  • 5相关词条
  • 6参考资料

 

《金史》《金史》图册
《金史》,纪录金朝史事的纪传体史书,脱脱(1314~1355)主编,全书一百三十五卷,包括本纪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传七十三卷,记述了从女真族的兴起到金朝建立和灭亡的历史。后附《金国语解》一卷。在元末三史之中号称最善。

《金史》 - 简介

《金史》纂修始于元世祖忽必烈时期。

《金史》《金史》图册
中统二年(1261),议修辽、金二史。灭宋后,又议修辽、金、宋三史。但终因体例无法确定而不能成书。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三月,诏修辽、金、宋三史,以中书右丞相脱脱为都总裁官,翰林学士欧阳玄等六人为总裁官,主持修纂。五年十月,辽、金、宋三史告成。元人修《金史》所依据的资料主要有金代实录,包括完颜勖所撰《始祖以下十帝实录》三卷,以及《太祖实录》、《太宗实录》、《熙宗实录》、《海陵实录》、《世宗实录》、《章宗实录》、《宣宗实录》等。唯卫绍王无实录,现存的材料是由王鹗多方收集而来。金末的事迹则多取材于元好问的《壬辰杂编》和刘祁《归潜志》、王鹗《汝南遗事》、杨奂《天兴近鉴》等。

由于《金史》依据比较完整的《实录》,经元好问、王鹗等补充,元初以来又经几次修撰,实际上是经营已久,与宋辽二史仓卒成书不同,故在三史之中号称最善。它仿效《魏书·序纪》的办法,首作《世纪》一卷,记序完颜部自始祖函普以来女真部兴起的历史。又在卷十九作《世纪补》一卷,为金熙宗完颜亶的父亲宗峻、金世宗完颜雍的父亲宗尧、金章宗完颜璟的父亲允恭作传而附列于本纪,是《金史》的特点。《交聘表》详细记载金与宋、西夏、高丽的使臣往来。传记中有关诸人参预的同一事件,则在首要人物的传中详见事实本末,其它传中则旁参侧见,避免重述。但是,《金史》也存在一些记事互相矛盾、重迭,史实错误、疏略,年次颠倒脱舛,人地名混乱和记述战事则扬胜讳败的现象。清人施国祁尽毕生精力着《金史详校》十卷,校勘和考订《金史》四千余条,是一部很有价值的着作。

《金史》 - 编纂经过

1234年,

《金史》《金史》图册
蒙古军攻下金朝廷的最后据点——蔡州,蒙古军头领张柔发现原金朝状元——王鄂也在被俘者之列,张柔马上救下了他,从此,王鄂便成了张柔的座上客。他们二人为《金史》的成功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忽必烈继位之后,王鄂向忽必烈建议,设立史馆,并且纂修辽、金二史。他认为,金辽二代皆有善政,如不及时记录,便可能逐渐被人遗忘,宁可亡人之国,不可亡人之史,若史馆不立,后世亦不知有今日。(《元名臣事略》卷12)忽必烈听从了他的建议,建立了国史馆,并命编修辽、金二史。于是王鄂即开始搜集金朝材料,并亲自拟定了《金史》的体例并将它委托给王恽。但《金史》的纂修工作并未从此具体展开;后来数朝因为正统义例问题的争论,《金史》的纂修也与宋、辽二史一样被耽搁下来了。直至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才正式下诏修辽、金、宋三史。在皇帝的支持下,并由中书右丞相脱脱裁定,解决了正统问题,《金史》才与其他二史一起修纂成功。《金史》是至正四年四月(1344年)始修,次年十月完成的,用了一年半的时间。三史的都总裁官是脱脱,《金史》的总裁官有铁睦尔达世、贺惟一(太平)、张起岩、欧阳玄、揭傒斯、李好文、杨宗瑞、王沂。由纂修官沙刺班、王理、伯颜、赵时敏、费着、商企翁等撰写而成。

《金史》 - 内容特点

《金史》修成以后得到了许多学者的好评。学者们一般认为,《金史》在二十四史中虽谈不上是上乘之作,但在元末所修三史中却是最好的一部。清代史学家赵翼评论说:《金史》叙事最详略,文笔亦极老洁,迥出宋、元二史之上。(《廿二史札记》卷27)《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说:元人之于此书,经营已久,与宋、辽二史仓促成书者不一样,所以本书首尾完备、条例整齐、简约而无疏漏、周赡而不繁芜,在宋、辽、金三史之中,是最为完善的。确实,与宋、辽二史相比,其优点是比较突出的。

《金史》《金史》图册

首先,在编纂体例和内容方面,便有许多超越前史的独特之处。如《金史》不但记载了金建国以后120年的历史,而且为了专门叙述金太祖先世的生平事迹,回顾了女真族建国前的历史,从而保存了女真族早期历史的珍贵材料,备受今人重视;在各《本纪》的末尾,设立了《世纪补》一篇,专门记述了几位未曾即位称帝,而被后代追认的几位皇帝的事迹,这在体例处理方面十分得体,为后代修史者所继承;此外,《金史》在最末尾专立《金国语解》一篇,用汉语标出了表现在官称、人事、物象、姓氏等等之中的女真语称谓,是参照释读《金史》及研究女真语言文字的重要资料;《金史》还根据具体需要,创立了《交聘表》,以编年体表格的方式记述了金朝与邻国(如宋、西夏、高丽)的和战及来往关系,形式新颖,内容清晰。

其次,在史料剪裁及记述方面,处理也比较得体。对重要历史事件、人物一般记载比较详细,从而反映出其历史全貌,避免了像《宋史》那样详略失当、比例失调的现象。记述历史事实也比较客观审慎,因而,真实性是比较可靠的。特别是本书的表和志,使用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将金朝的典章制度比较系统、全面地记载下来。如《礼志》、《乐志》、《舆服志》、《食货志》、《选举志》、《百官志》等。当然,《金史》所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少的,如史实的记载经常出现颠倒,年代顺序、人名地名不统一以及张冠李戴等等。

《金史》之所以得到较好的评价,主要在于它纂修的准备时间比较长,有了比较好的史料准备。与辽相比,金代修史制度要完善得多。有记注院,掌修起居注;秘书监设有着作局,掌修日历;还有国史院,掌修实录和国史。其实录编修最为完备,太祖以下除卫绍王、金哀宗之外,均有实录;除此之外,还有记载金朝先世的《先朝实录》3卷;生前未称帝,死后追加尊号的世宗生父睿宗、章宗生父显宗也都有实录;此外还修有国史,包括皇帝本纪及功臣列传;金宣宗时,因害怕蒙古军的再次进犯,金由中都(今北京)迁往开封,这些历史文献也随之携至汴京。汴京被蒙古军攻克之后,当时依附于蒙古,并参与了攻汴战斗的汉族地主军阀张柔颇具远见,在其他蒙军将士争抢金帛财宝时,他却来到金史馆,将金朝实录及其他秘府图书运回了家中。这些图书文献在中统二年(1261年)被献之于朝廷。天兴三年(1234年)正月,蒙宋联军攻克蔡州,金朝灭亡了。元朝建立后,金朝遗老王鄂不但向元世祖忽必烈提出了修辽、金二史的建议,而且开始着手搜集、整理金代的历史资料。卫绍王朝没有实录,现在卫绍王本纪中的材料都是中统三年王鄂收集的;金朝迁蔡州之后,史书记载中断,也是因为王鄂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着有《汝南遗事》4卷,才得以将这一段亡国的历史始末记载下来。因而金代历史文献保存得比辽朝多而且完整,加上金朝其他文人也注意搜集金代史实,如金末文人刘祁着《归潜志》、诗人元好问着《壬辰杂编》(今已佚)等也保存了不少金代史实。可见元末修《金史》,既有实录、国史为根据,又有王鄂等人的搜集、补缀,还有刘祁、元好问等人的着作可直接资以参证,其所依据与《辽史》纂修时所据要丰富多了。加上这些资料又已经过不少人的加工整理,使编纂者易于着手,这与《宋史》撰写时面对一堆数量庞大、毫无整理的原始材料又不一样。于是《金史》比辽、宋二史高出一筹,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金史》《二十四史》图册

历次修《金史》,除依据张万户献上的实录外,还有就是金朝末年两位学者的着述,即刘祁的《归潜志》和元好问的《壬辰杂编》。金亡以后,元好问以编史为己任,听说《金实录》在张万户家,就向他表示,愿修金史,希望看到《金实录》,但没有如愿。不过,他没有灰心,并且说:“不可令一代之迹泯而不传。”于是就在家里着述,“凡金源君臣遗言往行,采摭所闻,有所得辄以寸纸细字为记录,至百余万言。”名之为“野史”,即《壬辰杂编》一书。刘祁的《归潜志》也是元代编写《金史》的主要史料之一。元好问和刘祁二人亲身经历了金末的丧乱之事,书中所论都是耳闻目睹,且二人文笔又好,所以《金史》中有关金末历史的记载,写得十分生动,使人读之历历如见。

正因为元末《金史》的成书经营很久,同《宋史》、《辽史》的仓促成书不同,所以有高下之分。《四库全书总目》中赞扬《金史》说:“首尾完密,条例整齐,约而不疏,瞻而不芜,在三史之中,独为最善。”这个评价是不错的。例如书中对金代战争的记述,既生动、又不冗繁。金代的战争比较多,如果一一铺叙,容易写得繁琐冗长。而《金史》中只是把每一件大事在一两个主事人的纪、传中详述,对其他事和人,只是在其他纪、传中从侧面加以补充。这样就能有纲有纪,条理井然。金建国前的抗辽战争的河店一战,是完颜阿骨打亲自率领攻打的,《金史》就在金太祖本纪里详述了此次战役。后来。金追获辽朝皇帝,又掳取宋朝皇帝,则在大将宗翰、宗望的传里记述了这两件事。

在编写体例上,《金史》也有创新。书中的本纪第一卷,不是从阿骨打开始,而是以《世纪》为开始,追述阿骨打以前十代的事迹,便于读者对女真先世在氏族部落时的社会情况有个大致的了解。本纪的最后一卷,又增加了《世纪补》,用以记述熙宗的父亲景宣帝、金世宗的父亲睿宗、金章宗的父亲显宗。这三人原来都是大臣,只是由于他们的儿子做了皇帝,不便列入诸臣传,所以又立《世记补》。这种体例,后来为《元史》、《明史》所效法。《金史》里还可以看到《交聘表》,这是用表格形式把金与宋、西夏、高丽等国和战,以及它们之间的往来诸事,一一记录下来,读起来一目了然。

《金史》以“实录”为依据,史料翔实可信。如在记述金与辽的往来和征战中,对金统治者所用的诈谋诡计等,都能如实地叙述;对金朝统治阶级的残暴、荒淫、互相倾轧,也能比较充分地揭露。

《金史》的志书内容比较详细,共有三十九卷,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弱。其中的《河渠志》、《兵志》、《食货志》、《选举志》、《百官志》五种写得不错,能反映出金朝社会的基本特征。

《金史》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有的重要人物没有列传,甚至无记载。如金初建策阿骨打称帝的渤海人杨朴,是阿骨打身边重要的谋臣,金建国之初,“诸事革创,朝仪制度,皆出其手”,这样重要的人物为什么在《金史》中只字未提呢?大约不会是疏漏,而是不愿把阿骨打称帝这件开创金朝基业的事,说成是渤海人的主意。有的重要事情没有记载,如天会十年(1132年)金立的伪齐迁都汴,十二年(1134年)金、伪齐合兵伐宋等,都是金国大事,《金史》中一概不书。此外,《金史》列传中的人名杂乱,一人多名或译名不一的现象很多。

《金史》 - 主要版本

尽管《金史》的优点比较突出,但也存在不少的缺点,后代史学家虽然没有像《宋史》那样,有这么多人主张重修,但考订、校补之作还是不少。

《金史》完成之后,至正五年(1345年)九月即在江浙等处刻印了100部,以后明代、清代、民国都有刻本。明代有南北两监本,清有武英殿本。清乾隆间,四库馆臣校勘武英殿本将地名、人名等译名任意改译,造成混乱。

清代施国祁,本是布店老板,花了20多年时间,细读《金史》十余遍,并与其他版本的《金史》和其他有关文献互相参校,写成《金史详校》10卷,订正了不少版本、史实错误,是读《金史》时所必备的参考书。

193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百衲本《金史》,是以元至正刊一百三十五卷本(其中八十卷是初刻,五十五卷是后来的复刻本)影印的。

1975年,中华书局出版了《金史》标点校勘本,它吸收以前诸种版本的长处及国内外学者的许多校勘成果。以百衲本为底本,并与监本、殿本参考,又参考有关史料进行校勘,吸取了前人的考订成果,是目前较好的版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