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 浅析: 释义:整个社会如果不依道而行,那么失去“道”以后整个社会只能依“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温良恭俭让…..)而行,如果整个社会不再依“德”而行,那就只能依“仁”运转,如果社会不能依“仁”而行,那么就只能依“义”而行,如果连“义”都失去了,整个社会就只能依“礼”而行,而里“礼”的实行标志着“忠信”的风气越来越弱,更是社会乱象的起点。 分析:纵观中华文化历史,恰恰印证了老子的这句话,在伏羲尧舜禹时代,整个社会依道而行,是大同社会,有“路不拾银夜不闭户”的社会风气,天人合一,到了周朝就就以”德”治天下,这时的社会可以用”小康”二字形容,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社会依”仁”而行,再到后来的三国演”义”,汉朝兴”礼”, 顺着历史看,从三皇五帝直到清朝慈禧废除宫廷讲学制,中国的”道””德”史走了一个从根到叶的过程,直到最后的完全丢失.从现代社会来看,中国丢了自己的”道””德”文化后,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离婚率攀升,青少年犯罪率攀升,人们的不幸福感攀升….这一切的问题出现是不是因为中华民族丢了自己的“道”“德”文化导致,是每个炎黄子孙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两千五百年前的老子用一句话就语言性地概括了华夏民族的社会精神发展史,正印证老子所说的“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有),以知天道。”!用四个字概括《德道经》神奇,伟大! 本句基本字解释: 1.“道”字浅议: 道,从辵(辶 chuò )从首,首亦声。“首”指“头”。道,头行走也。意识带领身体(的走向),道为万物始也,是万物万法之源,是创造一切的力量;是生命的本性,也有人叫它”自性”。 2.“德”字浅议: 德是万物生、长、成、坏的变化的动力源泉,是道字的载体, 道依德显,以德近道 无德无以进道 ,在我们有一定的“德”的基础,然后去读《德道经》就不会有”“下士闻道,大笑之,夫笑不足以为道”的状况出现了。儒家认为,“德”包括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等。 而在作为西周文化的重要内涵的“礼乐文明”中,“德”是核心。德归纳为“勤朴古健、果义敢为、居安思危、善始善终。”就是对德的最好总结。孔子当年之所以念念不忘“克己复礼”就是因为以德为核心的西周之礼是儒家思想最为推崇的道德标准,而“厚德载物”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神遗产。是我们构建平安和谐文化的准绳。周人制作礼乐,隆礼重仪,确立了以“德”为先的价值原则。敬天、保民、明德、慎罚是周人的基本的精神信仰。周人认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德”是和“天”联系在一起的,个人、家族、国家有德,便能得到上天的垂顾,成为“受命之人”、“受命之族”、“受命之国”。周人认为殷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无德,天命转移到了有德的周人身上。《周易·系辞》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德”是涵盖了诚信、仁义等一切美好品行的道德范畴。“德”的价值原则,被孔子发展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王道原则;被孟子发展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原则;被《礼记·大学》发展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道德纲领。“德”成为中国伦理的核心概念,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概念。 3.“仁”字浅议: 仁,ren,从人从二:从人,表示一个站立的人;从二,表示多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心比心对待每一个人,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后言: “对于老子五千言《德道经》,一万个人会有一万种解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