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证之缘起和合,因二成三 复礼法师曰:“观业者,业因心起,心为业用,业引心而受形,心随业而作境。然则因业受身,身还造业,从心作境,境复生心,若影随形而曲直,犹响随声而大小矣。” 传曰:《广百论》偈曰:“眼中无色识,识中无色眼,色内二俱无,何能令见色?”僧灵润尝修此观,曰:“舍外尘邪执,得意言分别;舍唯识想,得真法界。前观无相,舍外尘相;后观无生,舍唯识想。”尝与法侣登山游览,野火四合,众皆奔散,润独安步顾陟,谓法侣曰:“心外无火,火实自心。谓火可逃,宁能免火?”及火至润,而潜然息灭。 李白有诗曰:“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亮、李白、影子,加起来成了三人。如果你对着一个V形的山谷高声叫喊,很快回声传来,与你喊的一模一样,你怎么变它就怎么变,仿佛山谷里另有一人学舌一样。这就是如影随形,如声逐响。人们都知道影子和谷响是空的,并非实有,实有的只是月亮和人,你的喊声和山谷,但这两者和合就能产生第三者。譬如两根芦苇,它们本来各是各别,但你若把两根芦苇交叉着依靠在一起,就产生了一个交叉的图像。人们以为这个交叉的图像实有,其实还是两根芦苇,实无第三者产生。根、尘、识三者,与此相同。譬如眼根,如实来看,它只是眼根,里面并无色与识;色尘、眼识也不例外,色尘里没有眼眼根与眼识,眼识里也不含有眼根与色尘。但眼根与色尘和合,即能产生第三者眼识。譬如镜子、花朵和镜中花相,镜子本身并无花朵与花相,花相也只是花相,并无镜子与花朵,花朵本身也无镜子与镜中花相,但镜子与花朵相对和合,即产生第三者镜中花相。影子、谷响、镜中花相,皆缘起和合而有,并非实有,心识也如是,根尘和合而生,虽有假相,其实无生。 世间的万事万物,皆是我内根与外尘和合而有之结果,皆是假相。譬如杯子相、电脑相、人相、我相、火相、水相等等诸相,其实都是一心之相。若能观知无相,则知所谓杯子电脑人我水火等,不过是名言分别,非实有此相。如果更能观察,心也是心相,其实无心可得,则能契入法界实相。 僧灵润与同伴游山,突遇山火,大家纷纷逃避,唯其信步而行。他对同伴说:“心外无火,火实自心。谓火可逃,宁能免火?”这话很容易使初学误解,真以为心外无火。他的意思只是说,所谓火者,只是心相。若有人指着燃烧者问他:“你说心外无火,这个是什么?”他会回答:“这个非火,不是无这个,若无这个,佛法成断灭。只是无火相,因为火相在心不在外。”据说有一老母与释迦同居一城而不欲见释迦,忽见水缸上有释迦,门上有释迦,她用双手捂住眼睛,结果十个手指都是释迦。其意味正与此相仿,火是心相,越逃越旺,没准外面的那个东西已灭了,心中的火还在烧个不停。 至于最后说火烧至灵润而自熄,只是让初学者于此法门生起信心,诸位切莫作奇特神秘会。为什么若作奇特想,恰恰是世俗见?因为佛视神通为寻常,世俗多以神通为奇特。佛法不反对神通,但不以神通为根本来度化众生;佛法的力量也不是通过神通来显现。为什么不宜过多渲染神通?唯恐众生舍本求末! |
|
来自: 方竹云天图书馆 > 《长清僧释:慧洪《智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