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典诗词景情关系

 老刘tdrhg 2016-07-16
古典诗词景情关系




教学目标

1. 了解写景抒情诗中写景时常用的方法与技巧;

2. 区分触景生情、融情于景和以景结情三种景情关系;

3. 理解景情关系的四种内在联系: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以哀写哀、以乐写乐;

4.了解写景抒情诗的常见问法并规范答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准确区分触景生情与寓情于景;

2. 进一步学会对以乐写哀和以哀写哀两种景情内在联系的分析;

3.学会规范答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媒介

计算机多媒体。

教学方法

总结法、讲练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云:“诗言志。”即是说,无论什么诗,都是用来抒发感情和表达志向的。从表情达意的途径上来讲,不外乎两种,一是不借助外物,直接来表达,即直抒胸臆类;另一种是借助外物,间接地来表达,即间接抒情类。

从诗歌创作的实际来看,第二种即借助外物来间接地表达感情在诗歌中占有多数。因为,诗是含蓄的,诗人总要借助外物来表现内心的情感,或物、或景、或事、或古迹,所以,根据诗人借助的外物的不同,我们又可把借助外物来间接地表达感情的诗歌分为“借物、借景、借事、借古迹”4类。今天我们重点通过对写景的方法及景与情的关系的分析来赏析借景抒情类诗歌。

二、要点复习

(一)写景常用的方法技巧

1.想一想,理一理

(问题)写景抒情诗中,写景时常用的方法和技巧有哪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①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远、近;听觉、视觉、触觉即绘形、绘声、绘色等的变化。

②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想象联想、对比反衬、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等。

③语言运用方面,主要指修辞手法的运用和精巧的用词。

2.辨一辨

指出下列黑体字诗句所用的写景方法。

①杨万里《过杨村》

石桥两畔好人烟,匹似诸村别一川。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

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政尔清和还在道,为谁辛苦不归田?

解析:绿色的杨柳和葡萄,红白相间的鲜花,金黄的麦田和碧蓝的天空,浓墨重彩,色调对比强烈。诗的中间两联勾画了一幅田园风光的美丽图画。

②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解析:运用拟人的手法,融情于景,生动传神。不仅是洞庭湖被西风吹老,诗人自己也被无情的时光吹老,一夜发白,写出了诗人因秋风而生发的悲秋之意,迟暮之感。

③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液,青天无片去。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②。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解析:尾联想象次日一早扬帆远去,落叶纷纷的情景,表达了怀才不遇的凄冷寂寞,体现无尽的伤感之情。

④陆游《枕上作》   

一室幽幽梦不成,高城传漏过三更。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

解析:(从听觉的角度写,)以声衬静,“孤灯无焰”,闻声才知“穴鼠出”,听到踩踏枯枝发出的声响,推想是“邻犬”在行走,由此衬托出深夜的静谧。

⑤张 谓《别韦郎中》

  星轺计日赴岷峨,云树连天阻笑歌。南入洞庭随雁去,西过巫峡听猿多。

  峥嵘洲上飞黄蝶,滟灏堆边起白波。不醉郎中桑落酒,教人无奈别离何。

解析:想象(虚写)、融情于景。作者通过想象别后途中境遇以及归雁、啼猿、黄蝶、险波等景象,传达出作者与朋友分别时的凄凉与神伤。

⑥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解析: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二)情景交融的表现形式(景与情的关系)

就景与情的关系看,任何借景抒情古诗,最终要达到的效果,一言以蔽之,即我们常说的情景交融。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情景交融不是一种手法,而是一种效果,今天我们要分析的是情与景究竟是如何交融的,即景与情以什么关系形成交融。

1.想一想,理一理

(问题)的情况有哪几种?

(总结)分三种:触景生情,融情于景(寓情于景),以景结情。

2.试一试

指出下面诗歌的情景交融的表现形式。

①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解析: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景后情,融为一体,全诗气象雄浑,感慨深沉;诗人面对辽阔的江天,耳听清猿哀鸣,眼见飞鸟栖止不定,落木萧萧,长江滚滚,如何能不引发诗人的老病孤愁之感。(作者触景生情,情是景中之情,景是情中应有之景。)

②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解析:全诗一字未说离情别绪,而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别绪如长江不尽,离情如碧空无涯。情含景中,神传象外,具有无穷艺术魅力。融情于景(寓情于景)

③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解析:首联点出告别的地点,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接下去两联写离别的深情。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感情真挚。最后以“萧萧班马鸣”作结,以景结情,用两匹马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烘托出诗人的缱绻情谊。(尾联以景结情,使得全诗情景相生)

3.辨一辨

(问题)这三种关系究竟怎么区分?

(总结)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触景生情。融情于景就是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又可叫作“移情入景”,或者“寓情于景”。这样的诗篇,通篇字面上看是写景,实则写情。以景结情是指以“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暗喻)出作者的感情、寄托、抱负。

触景生情(先景后情),融情于景 (有景无情),

以景结情(先情后景),情景相生(有情有景)。

4.练一练

分别指出下面古诗景与情的关系。

①《日暮倚杖水边》 (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解析:秋风飒飒,万物萧瑟,被秋风轻轻“摇落”的自然是片片黄叶。望着在秋风中回旋、挣扎、最终还是落地化作尘泥的黄叶,联想到自己如同黄叶般枯萎飘零的身世和命运,“日暮倚杖水边”的诗人,怎能不思潮如涌、心乱如丝呢?这一联,前句写景,后句抒情。(触景生情)

②《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解析:整首诗都是写诗人行经宜阳时即目所见的暮春景色,是安史之乱后荒寂的景色。在景物描写中,渗染着诗人感伤,哀愁的心情。(融情于景)

③《悲秋》黄公度

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

解析:颔联融情于景,诗句描写了远处的别浦、远去的行舟,广漠而静谧的荒野,寥廓苍茫的天空等萧瑟落寞的景象,寄寓了诗人的怅惘、孤独的情感。

④《寄远》杜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解析:这两句写正值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楼而更增思家之情,诗人看见红袖凭楼的情景时,一下子联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归来,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浓重。(以景结情)

(三)景与情的内容联系

1.理一理

作者借助外在景物来表达感情,情与景的相通有两种情况:

(1)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相一致,即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是一种正衬的关系。实际诗歌写作中,主要是哀景写哀情。如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写出了清冷的水乡秋夜,让人感到的是一份凄凉。而这正与诗人那颗羁旅在外的孤寂的心灵相应。

(2)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不一致,即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实际诗歌写作中,主要是以乐景写哀情。

杜甫《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看江水碧绿,山花烂漫,多么美好的景色,可后面一句“何日是归年”的悲情感叹,却是在前面的乐景下脱口而出,以乐景写哀情,更增一倍之哀。  

2.练一练

    说说下面诗歌景与情的内在联系。

(1)孟郊《登科后》(乐景乐情)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天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解析: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

(2)柳宗元《柳州榕叶落尽偶题》(哀景哀情)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速。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解析:在阳春二月见到反常的如秋之景眼中的花尽叶落之境与心中的凄黯迷惘之情是融会为一的。

(3)杜甫《绝句》(乐景哀情)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解析: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4)杜甫《江汉》(哀景乐情)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有老马,不必取长途。

解析:落日、秋风是一种凄凉的感觉,但却比喻了诗人正处暮年,并以“老马”自喻表现了积极入世的精神及老当益壮的情怀。

(四)常见问答方式。

1.理一理

景情关系提问的方式有:

(1) 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进行赏析或请从“景” 和“情”的角度赏析

(2) 这句诗(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的?

(3) 这句诗(这首诗)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艺术手法),或者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赏析。

答题方法

先请学生回答,然后进行总结

(1) 回答出某一种关系

(2) 借什么景(抓住意象,概括画面特点),抒什么情/融什么情于什么景/以什么景结什么情 (有反衬关系的强调)

2.练一练

①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①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驼褐:一种用兽毛制成的上衣。

(1)诗人在第一句诗中是怎样表现“早行”的?请举例作简要分析。

(2)此诗三、 四句主要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何效果?(3分)

答案  (1)第一句诉诸感觉,写出清早露侵驼褐、寒意袭人的特点,同时也写出诗人“行”之“早”。诗人

穿上露水不易湿透的驼褐出行,可见其上路之早,而“露侵驼褐”,以至于感到“晓寒”,其行之久,也不言

而喻。

(2)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和羁旅中的孤独寂寞之感。

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1)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

(2)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解析:(1)不能换成“对”或其他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他词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如果认为用“对”或其他词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江苏省滨海中学      丁爱华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理解古诗中景与情的关系,提高解答诗歌鉴赏题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  

通过合作讨论,探寻高考中诗歌鉴赏的“景与情”考查方式及应对策略。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歌、热爱母语的审美情怀。

[教学重点]     探讨高考中诗歌鉴赏的景与情考查方式及应对策略。

[教学难点]     如何通过写景的文字分析出隐含的丰富情感。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准备——了解古诗中常见的景物和情感

1、古诗中常见的景物

(1)自然景色,如春景、秋景,边塞之景、山水田园之景,某一具体景物等。

(2)人文景观,主要指历史古迹。

2、古诗中常见的情感

(1)伤己之情

①伤春悲秋    青春易逝       ②仕途失意    苦闷抑郁     前途渺茫

③ 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    报国无门  

④颠沛流离    孤苦伶仃     哀苦无告

⑤羁旅哀愁    思乡念亲     闺中怀人     边关怀乡

⑥离别伤怀    留恋关切     殷切勉励     知交零落    孤独惆怅等

(2)忧国之情

①反映时局动荡、山河破碎、战乱频仍的状况

  ②反映离乱的痛苦、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③同情人民的疾苦                           

④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⑤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荒淫误国           

⑥表达昔盛今衰、国势衰微的感慨等

⑦表达对国土沦丧、难以收复失地的痛心之情

(3)其他情感

①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        ②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③告慰平生的喜悦                         ④生活哲理的阐释等

二、请用“景”、“情”二字组词,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1、融合关系:  

情景交融、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寓(融)情于景等

2、衬托关系:

正衬:以乐景衬乐情,以哀景衬哀情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

三、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我们通过分析高考的取材特点来证实一下,说出下列各诗中景与情的关系:

1、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答:触景生情

    触(登临凤凰台所见之)景生(人事沧桑、自然永恒、六朝兴废的感慨和忧国忧君忧民忧己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答:融情于景

融(羡慕向往之情)于(幽雅闲适的风景中)

3、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答:融情于景

融(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于(破败、萧条、荒凉的初秋之)景

四、看真题及参考答案,探讨高考中此类题的考查方式及应对策略。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江  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问题: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答: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鹜“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问:“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4分)

答:(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2)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 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问: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

答: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合作讨论:

1、高考是如何考查古诗中景与情的关系的?

  (1)直接考查      (2)暗含在题目中间接考查

2、此类题目解题的思路是什么?

 透过写景文字分析情感——抓住景物读透诗句、知人论世

 

五、牛刀小试

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旅夜抒怀

杜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问:诗三、四句写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了诗人的什么感情?采用了什么手法?

答: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是为了反衬出他自己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凉心情,这是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六、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蔡家亲:表亲。

问题: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4分)

答: 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寓在景物中)。雨中黄叶,即有飘零之感;灯下白头,实含老大之悲,形象地表达出沦落荒居的哀伤。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 萨蛮     

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着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沉水,沉香。

词人通过描写早春时节的景物抒发了怎样的丰富情感?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4分)

答:这首词通过描写早春时节的风柔、日薄、夹衫乍着、微寒、梅花等乐景反衬出思乡之苦,含蓄地表达出有家难归的悲凄,对占领故乡的敌人的愤恨,对因循苟且不思收复失地的南宋统治者的谴责,渗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七、课堂总结

赏诗小悟 

 丁爱华

读懂诗歌寻景物,透过文字析感情。

景物特征细揣摩,丰富情感勤累积。

古来诗文情与景,个中 关系君须记。

我见古诗多妩媚,古诗见我应如是。

八、布置作业

1、通读2015年诗歌鉴赏题及答案,进一步揣摩高考中关于情与景关系的命题规律及答题思路。

2、积累古诗鉴赏的知识和术语,把握作者的主要思想及所处朝代特征,尽可能做到准确分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