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落榜穷书生发明一种小吃,竟获慈禧赐名!

 yfpy1234 2016-07-16

  浩浩 历史教师王汉周

本文由小号特约作者创作


如果说欧美街头文化的代表是街舞和hip-hop,那么中国街头文化的代表自然非小吃莫属。小吃既可以作为早点、夜宵果腹,又可以作为零食解馋。全国各地都有各种各样的风味小吃,因当地风俗而异,特色鲜明,风味独特。小吃就地取材,不仅可以帮助游客快速了解当地文化,更是离乡游子们对家乡思念的主要对象。

今天要跟大家聊一聊一些耳熟能详的小吃,他们本是无心插柳的结果,却流传百年,经验了无数人的味觉~


1、臭豆腐



相传清朝康熙年间,由安徽黄山来京赶考的王致和(吃货估计都认识他)金榜落第,身上有没有盘缠无奈,只得在京暂谋生计。由于小时候跟父亲学过做豆腐,于是便在安徽租了几间房,购置了一些简单的用具,磨豆腐沿街叫卖。时值夏季,有时卖剩下的豆腐很快发霉,无法食用,但又不甘心废弃。他苦思对策,就将这些豆腐切成小块,稍加晾晒,寻得一口小缸,用盐腌了起来,之后歇伏停业,一心攻读,渐渐地便把此事忘了。

一天,他忽然想起那缸腌制的豆腐,赶忙打开缸盖,一股臭气扑鼻而来,取出一看,豆腐已呈灰色,用口尝试,觉得臭味之余却蕴藏着一股浓郁的香气,虽非美味佳肴,却也耐人寻味。于是他送给邻居品尝,大家都赞不绝口。后来王致和由于种种原因弃文从商,渐渐将这臭豆腐发扬光大,传说慈禧太后也爱吃臭豆腐,还赐名“青方”。


2、皮蛋



相传明代泰昌年间,江苏吴江县一家小茶馆,店主会做生意,所以买卖兴隆。由于人手少,店主在应酬客人时,便随手将泡过的茶叶倒在炉灰中,恰巧店主还养了几只鸭子,喜欢在炉灰堆中下蛋,主人在捡蛋时,偶尔会有遗漏。一天,店主人在清除炉灰茶叶渣时,发现了不少遗漏的鸭蛋,由于过了很长时间,他以为不能吃了,谁知剥开一看,里面黝黑光亮,上面还有白色的花纹,闻一闻,一种特殊香味扑鼻而来,有胆大的人尝了尝,香弹可口,回味无穷,这就是皮蛋最早的由来。

3、热干面



相传20世纪三十年代初,老汉口有个名叫李包的食贩,在武汉长堤街关帝庙一带以卖凉粉和汤面为生。有年三伏的一天,异常炎热,好多汤面都未卖完,李包担心面条发馊变质,亏了老本,便按照房东太婆的建议,将面条煮熟沥干,晾在大案板上,不时手摇大蒲扇,扇风降温,驱赶蚊蝇。由于劳累,李包伏在案板边上迷迷糊糊走了神,蒲扇碰到案上的油瓶,香喷喷的芝麻油全淋在了面条上。李包懊恼万分,却又无可奈何,只好将面条与油拌匀,重新抖散晾放,瞪着大眼守了一夜。次日清晨,李包抄起面条又闻又尝,竟然未坏,不禁大喜,随手抓起一把丢在开水锅中,烫了几下沥干入碗,把拌凉用的酱油、香醋、葱花、姜末、辣椒面、芝麻酱、榨菜丁和大头菜粒都调上一点,趁热搅匀后,试着吃上一口,妙不可言,后来加以改良,便是大家熟悉的热干面了。

4、炒疙瘩



相传在民国初年时,在和平门外的琉璃厂有家叫“广福馆”的家常饭铺,店主是个姓穆的老太太,与女儿相依为命,每日卖点面。有一回和好了面没有卖完,于是穆家姑娘想了个主意,把面擀成了面剂儿,切成了一个个的小疙瘩,用开水煮熟捞出来后放在阴凉处,以防发酵。当天晚上,她们就用这煮熟的面疙瘩及切好的青菜、肉丝炒了炒作为晚饭,不料吃起来居然非常爽口,还有一股子咬劲儿,味道特别好。姑娘对母亲说:“干脆,明儿个咱们就卖这个,起名叫炒疙瘩吧。”就这样,一语定乾坤,无心插柳之事倒巧成名吃。

5、鸡蛋仔



鸡蛋仔可以说是香港最著名的小吃之一,它起源于1950年代,相传有间杂货店老板为了不浪费破裂的蛋,遂尝试加入面粉、牛油等配料弄成浆状,再经倒模烘烤而成,后来模具设计成小小的鸡蛋形状,不料大受欢迎。初时鸡蛋仔由鸭蛋制成,因为价廉味浓,蛋中的腥味可令鸡蛋仔更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