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作手记】留心听鹤起 拄笔看云飞——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获奖作品创作记 ■王大禾

 朱华平 2016-07-16



留心听鹤起 拄笔看云飞

——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

获奖作品创作记


■王大禾


笔:兼毫笔

墨:油烟墨

纸:仿古绢

砚:瓷碟


  对于有多次投稿经历的作者而言,创作一件作品并非难事,但是创作一件好的作品则没那么简单。好的作品,需要很多好的元素支撑,既要有传统的情怀,亦须有时代的烙印。

  王僧虔《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以斯言之,岂易多得?”其实书法之难,并不在于用笔上对形质的把握,也不在于深厚的功力和森严的法度,真正的困难在于从具体的形质焕发出抽象高端的精神气质。对于一个有志于书的作者来说,通过长期刻苦的训练,在点画技法的刻画、结字造型、谋篇布局等方面必有所成,但如要进一步追求神采奕奕,非得有不凡之修养和过人之天分。所以,如何涵养个性化的天分和修养并以之滋养书法创作,是首先要解决的课题。

  书法和其他艺术一样,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投机,不走弯路便为捷径。王宗炎在《论书法》中说:“古人作书,以通身精神赴之,故能名家。后人视为小学,不专不精,无怪其卤莽而灭裂也。”其中“精神”二字尤可玩味,既要积学累功、精益求精于技法,又须恢扩才情、荡涤性灵。书法的精彩在于功性互见,凡古往今来有造诣的从艺者,往往正是采铜于山,突破瓶颈,不陷于固步自封,才有境界和风度可言。在千年书法长河中,绝大多数个体终将是瞬间的过客,但作为个性修持,则应如孟子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张怀瓘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已为当今艺术家普遍认同,而读书修文,善养心源活水,正是摒弃粗鄙、丑陋,接受人类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无意于工而无不工,无意于法而皆法,这种人人向往的自由创作境界,须得有超然于法度、功力之外的性情支撑。对于字外功夫,苏东坡先生一语中的:“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从表面上看,创作只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创作主体的学识及字外修养与艺术创作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实际上这些整体素养直接影响到书家的艺术认知、审美理念和意识境界,个体的精神高度决定了精神产品的高度,正是这些微妙的元素,决定一个书家作品的神采。一个书家日课之余常去翻翻书,洗涤并改造心灵环境,梳爬经典、体己悟道、穷源味理,才能够借力于前辈大家,入古出新。

  所谓“技进乎道”,实际是“起于技,寻于法,归于心,证于道”的修持过程。一个真正的实践者应当临池不辍,以徜徉于古帖经典为日课常态,精究笔墨技法、构成空间、精神意味,躬身力行,摄古法终为我所用。食古而化,人人皆知而能言,实际学习过程中落到实处的清醒者寥寥,究其原委大多当局自迷,不尽精微便无可致广大。前人学书首先明理法,先修技法,次养本心。心不灵书必神疲形滞,法不修终无所依托,纵满腹经纶也无法“达其性情,形其哀乐”。无视艺术规律、忽视书写本体,玄乎其玄,终无功于书,识者自当明辨。

  我于书法,承先祖父指引初学柳少师书,1986年始订阅《书法报》等报刊,渐次开阔视野。卅年来得涉二王小楷、篆刻、篆书、唐草诸名帖,朝夕晤对,一往情深,于二王行草倾力尤多,春秋闲暇也翻翻闲书,经年累月略有所得。2013年、2014年时值国展高峰,斩获颇多,笔头转得快、动得多的负面影响是创作提不起劲头,所以在本届国展发布征稿启事时,并没有参与念头,除了上课,每天在家翻书、拟古、看窗前行云、岸边流水,也是安逸快哉!直至截稿前一个月才有了想法,不数日,心头渐渐有了模样,于是在一个早上裁好了一纸一绢置于书案,等待欣然欲书的时刻。接下来的日子依然惯性地宅在家里,因为懒散,所以一般早上都是翻书、拟古。个人感觉日上三竿到中饭时间过得飞快,因此创作通常都是下午的事。最享受的是下午两点后阳光打在窗棂上的时候,我的投稿作品就是在这样的一个阳光惬意的午后完成的,主体部分完成后,再用朱墨点缀几行小楷,便自然地收官了。也许这几行小楷不一定加分,但我喜欢小楷,便随性写了上去。

  艺术是心灵化的,书法即是从心造境,每一个作品都是个体功力、才华、灵感的物化。

  日子飞快,时事日新。坐斯世春风,拄笔行云,常怀前贤皇皇经典,且慕且行。

  通过这篇创作手记来温习、内视、自省,也是学习生活的一件乐事。

王大禾 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获奖作品 行草书节录朱象贤《印典二十则》条幅 规格232cm×78cm


局部



微商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