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作手记】入古想象 创变——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览获奖作品创作 ■张志庆

 昵称14178092 2016-03-18


入古 想象 创变

——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览

获奖作品创作


张志庆


  书法虽为小技,但需以大道之力为之方能有成。书法初学易,尽妙难。苏东坡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此乃过来人语也。

  书贵古。得古人之气,古人之韵,古人之法。此话说来容易,做来难,观历史上一流书家,皆有近三十年入古之功。自幼时入手,心无杂念,故学得精纯。待至成人时,转而为用,故能应心入手,日趋进步。而又能不断读书,览物,外应内化,浑然一体。故至中年后又能进步,至晚年则更佳!二王、苏轼、黄庭坚、米芾皆如是。入古贵能通过砚田之磨砺,而渐通古人所创之高境界、高层次,非仅得其形,所谓会古人之心是也。形神相参,殚精竭虑,由形入神。故愚以为,当代人书,五十岁以后,其书乃可观。然又多见败落者,少见精纯者,恰如明朝书论家冯班所言:“乃少时积学不足,中年后又不学之故也。”

  书贵新。不新不足以立门户,同样淹没于艺海。启功先生指出,宋朝之薛绍彭,古则古矣,然未见自我,故不入一流。蔡襄之弊,亦在自我之相不足,常为人讥。知古才能出新,新则壮,则久。古人所谓“入则通,通则变,变则久”是也。观书法史,未见平地起高楼者。当代,所见新者多矣,然至精纯者,几人而已。不能“尽妙”,其新便无所值,喧闹而过,秋风落叶。故于新当慎之又慎。东坡云:“书有形,必有弊。”得古人之弊而能改之,于其长处而能扬之,亦可谓“新”。黄庭坚之张扬柳书,张瑞图以内擫之法为草,亦为成功范例。

  余学书之路,由唐楷入,经魏碑学习之失败,再至帖学一系,近三十年,意在入古精纯,洗手上之浊气、尘俗气,修心中之静气、文气、清气!磨墨磨人,以书为圣事,以古人为尊,不敢造次,偶有小得,亦深究其原因。所喜年来日见通透,渐趋干净。手中所得,渐入心。观古鉴今,心中亦多三分静气。学习中,尽量做到当代人所用之形式不取,所用之结构处理方法不用,所尚之风格不跟。一切变化和问题,从古帖中去寻找解决的方法。临帖做日课时,尽量做到真、纯、准、熟。多临帖,多创作。和而不同,是我们每个人必须注意的!

  此次获奖作品《书画轶事选录》册页,蜡笺纸,自调之墨,狼毫笔。此册为我实验创作作品中的一件。我通常在对古帖进行系统化的分析和训练后,总要以所学为基点,创作一批作品,检验所学是否到位。此次一共写册页12本。此件是以沉厚之笔,重墨,欲写出宋人信札的轻松和活泼,力戒飞白,纯以笔画的粗细对比和字的大小参差来求得生动的效果。唐宋人的信札中有一种清高之气和富贵之气,我一直想在自己的作品中呈现出来,这些想法构成了我写这些册页的初衷。写完后,仔细审读,觉得表现不够充分,还存在很多问题。此册补了一些眉题小字,觉得有点多了,但比没题时古意稍浓,印章的使用现在已成为形式感的一部分,但我通常是在作品有缺点而书写又无法补救时使用,自认为非常满意的作品仅盖名章。

  书法至中年更为难,前之所学将用尽,后所学如未成形,则书易退落,奇怪、变形,失去前路。书之长足进步,必赖于学、识、见。学,可使书法有厚度;识,可使书法有深度;见,可使书法有宽度,大方,自然。三者齐备,书法乃可看,可品,可藏!能通化者更佳!

  我在学书过程中,逐渐发觉自己喜欢“俊美”的字,正如罗丹的雕塑《大卫》立像,既健康又透着一股灵秀之气,王羲之的字恰具有这样的美感,当我在天津艺术博物馆见到王羲之《寒切帖》的时候,我感到这才是我想要的书法样式,这也是近二十年来一直让我抓住晋人不放的原因。但董其昌说:“晋书无门,法在唐人处。”宋人之书是晋唐之变,对唐宋的研究,是把握晋人的必由之路。因此,对宋四家的学习和研究是我近些年的主要任务。在学书过程中,令自己满意的作品很少,对于我来说,每一件都是试验品,调整和取舍是我的常态。这件获奖作品被认同,可以使我在更高的层面上展开学习和研究。记得沈鹏先生在课题班上给我们上的第一课,即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有时有误,而无穷的想象力可以让我们走得更远!

张志庆 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览获奖作品 行草书《书画轶事选录》册页 规格36cm×54cm×6


局部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